编者按:
2021年6月16日-19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四川省文联主办的“2021全国‘文艺评论两新’锦江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简称“文艺评论两新”)代表130余人齐聚蓉城,首次就“文艺评论两新”的时代责任和文化担当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吹响了“文艺评论两新”的集结号。现刊发与会专家精彩主题发言以飨读者:
关于新文艺群体评论的几点思考
李星文
微信诞生10年,微信公众号上线9年。微信公众号催生了内容创业的热潮,也成为影视评论写作和发布的重要平台。公号影视评论,属于新文艺群体评论的范畴。
一直以来,写影评的人多,写剧评的人少。做电影研究的人多,做电视剧研究的人少。相对而言,电影单位时间内的思想和艺术含量高于电视剧。所以一直有一个鄙视链存在:影迷看不上剧迷,影评人看不上剧评人。鄙视链并不是造成影视研究、评论人数悬殊的根本原因。一个最基本也最本质的原因是电影短,电视剧长,愿意拿出足够时间和电视剧周旋的研究者和评论人还是少。如果看上两集就写稿子,那和豆瓣网友没区别。网友看一两眼就要打分,并且决定是继续还是弃剧。但写手还是要追求完整性和准确性。可是看一部电视剧的时间,十部电影都看完了。这就意味着,你写一篇剧评的时间,够写十篇影评的了。投入产出比决定了参与人数的多寡。从公号发展的起点上,影评号和剧评号就是分开的。当然,影视独舌一直是两头兼顾,但从与行业关系的密切程度来看,我们是偏于电视剧的评论和报道的。
一、公号影视评论的基本特征
大众媒体时代,不管是平面媒体还是电视媒体,限于版面容量,影视评论发布的数量、字数、尺度和专业性都很受限制。三审三校的严格流程,决定了当初的媒体影评很大程度上是吞吞吐吐、好好先生的文风。微信公众号的普及改变了这一切。专门谈论影视作品,也可以精确对接受众,解决生计问题。这促成了影视评论的繁荣。条数不再限定,只要你能组到稿子。字数不再限定,可以万字长文,也可以百字点评。尺度也基本不再限定,可以犀利毒舌,也可以中庸之道。维度海阔天空,可以学术向、发烧向,可以社会向、文化向,也可以情感向、八卦向,可以面向全民,也可以面向行业。各种维度均可施展。解放表达就是解放生产力。
一般来说,公号评论不同于象牙塔里的学术评论,也不同于传统的媒体评论,它具备了一些新的文风和特性:原本的媒体影评是温和的,红包影评是谄媚的,而公号影评的基本面貌是犀利、鲜明的。原本的影评多数是长段,要求严密的逻辑和坚实的论据做支撑。公号影评倾向于短句和短段落,行文的抒情性和煽动性大为增加,说理的严谨性有所下降。常常是仅凭一两句台词和一两幅截图、动图就抛出一个论断,因果关系较为松散、薄弱。原本的影评基本上是纯文字表述,顶多加一些数据图表,剧照配图比较写意。公号影评强调图文并茂,动图、截图、表情包比较多地参与到文章的论述中。原本的影评引述剧情比较克制,注意避免关键剧透。公号影评越来越倾向于复述剧情,夹叙夹议,经常性地借题发挥。另外,公号影评还具有叙述主体人格化、集体创作共用笔名、高频使用网络流行语等特征。
二、大众向影评号的极端话术
公号影评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最初是迷影精神驱使,对电影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感;后来被经济杠杆左右,走向了极端话术。
开始,大众向影评号基本上是发烧向、迷影向、吐槽向,姿态独立,百无禁忌。什么渠道看到的影片都可以聊,什么题材、类型的影片都可以聊。对世界范围内选出来的影片不吝赞美之词,对国产电影则批评较多。这是公号发展的早期“红利”。声誉由此建立起来,订户由此打下基础。而当时公号的商业前景看好,变现模式较多:可以整体估值,少量出售股权变现,也可以刊登日用品广告,流量变现。就像那个时候的影视公司头脑发热一样,每个领域的头部公号,都有一个宏大的发展蓝图,包装上市是终极目标。在他们看来,写软文挣行业的钱,是不入眼的小钱,甚至是令人鄙视的行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罗翔说了,脱口秀也不是法外之地。公号就更不是。那些有意无意踩过的表达上的红线,那些国际、国内影片的无情比对,那些在情色上打过的擦边球,不知不觉间汇成了一股反作用的力量。
2017年年中,有些超级大号经历了短暂消失,更名复活的过程。这不只是简单的厂牌更迭,也不只是公号发展的个体事件,诸多影评大号的办刊宗旨和行为方式从此发生了巨变。终于知道表达的边界在哪儿了。也终于知道发展的上限在哪儿了。影评也不是什么都能聊,而上市更是遥不可及。回归现实是唯一的道路,挣行业的钱成了不二的选择。从这个时刻开始,价值诉求不再是第一,专业考量的尺度开始弹性,利用专业知识完成片方诉求成为商业模式,而话术成为公号影评的无上利器。话术这个东西,如果与真理相结合,它的正向作用是巨大的;如果与谬误相结合,它的破坏力也是无限的;如果不问真理和谬误,只一味使用话术,它必然导向谬误。在互联网语境下,话术等于走极端。对某些大号来说,不是把一部影片捧到天上,就是把一部影片踩到泥里,几乎没有中间地带。这种先验的立场一旦与商业结合,不是把“德不配位”的片子捧到神坛上,就是给“罪不至死”的片子宣判死刑。前者用以赚钱,后者用以赚人气。真话有时候需要拿放大镜去找,而谎言经常明晃晃地站在舞台中央。
尤其是,当大众向影评号越来越多地跨界进入剧评写作后,话术带来的评论偏差就更为严重。他们号称“不混圈子”,就不用去了解生产、创作的实际情况,而顺应民粹就能收割流量,也就不用过多在意专业标准。大众被困在话术里,动弹不得,感动不已。当然,觉醒的观众越来越多,但仍然有被话术击中的新人蜂拥而入。
总之,一件新生事物出来,一般可以保持三年的纯洁期。三年过后,就会严重分化,有的号活成了自己的反面,也有的号在谋生同时勉强保持身段。当然,还有少量影评号有正直的价值主张和专业的衡量标准,在默默地发挥着建设的作用。这个天下三分的格局,还会长期继续下去。
三、行业媒体的三个坚守
影视独舌创办于2014年3月,自我定位是行业垂直媒体。大众向和行业向并无高下之分。下面结合自己的办刊实践,说说心得体会。概括起来就是三点:关注创作、行业本位、说人话。
先说第一点。五六年前,影视行业大繁荣,有很多兄弟号都以关注作品、谈论创作为主。随着资本兴趣点的转移,行业热点的变迁,有很多号已经不太研究具体作品了,而把注意力转移到“文创”“文旅”“泛文娱”行业,选题和文风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这7年来,一直是咬住生产、创作不放松。我们的slogan是“做有价值的思想分享”,这思想主要体现于创作、制作当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我们没有逐水草而居,兴趣始终在作品上,相关选题从不枯竭。
我们已经建起了一支对电视剧历史有了解、阅片有积累、现状有观察的写手队伍。在文艺评论不再是显学的公号写作环境下,我们守土有责,而且留守的效果也不错。
再说第二点:行业本位。影视号花开两朵:大众向和行业向。行业媒体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影视从业者,包括主管部门,播出平台,以及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出品人。观众也是服务对象,但不是首要服务对象。虽然从长远来说,行业利益和大众利益是一致的,但具体到某一阶段的某些具体事件中,两者的利益往往不同。尤其是现在舆论环境复杂,为了博取流量而搅浑水的人不少,这就更需要我们发挥了解政策、了解剧组、了解生产创作实情的优势,发出清醒而坚定的声音。我们并不致力于追求轰动效应,只希望能影响决定性的人,只想在众声喧哗中发出理性的呼喊。
最后一点:坚持说人话。大众向影评号倾向于挑动大众的情绪,泛文娱号倾向于包装概念,打造高大上的幻影。这两种倾向,我们都不采行。挑动情绪,消费情绪,必然背离客观事实,这就失去了媒体人的基本立场。而频繁使用华丽词汇包装寻常概念,本质都是忽悠,都是空转,都是内卷。
我们不敢说自己做得有多好,但总归希望能做到: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用平实、简洁、准确、感性的媒体语言来与读者交流,以求得有效的传播效果。
2021全国“文艺评论两新”锦江论坛会议现场
作者:李星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影视独舌》创办人、影视评论家
签发:杨晓雪
审核:张利国
延伸阅读:
关于新文艺群体评论的几点思考(“艺评中国”新华号,阅读量23万+)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