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温《凤凰琴》”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精粹_评协动态_原创首发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评协动态>正文

一曲弦歌动四方 | “重温《凤凰琴》”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精粹

2022-07-0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一曲弦歌动四方

——“重温《凤凰琴》”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精粹


重温《凤凰琴》活动开幕式(摄影:黄进)

编者按:在全国文艺界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中,“一曲弦歌动四方——重温《凤凰琴》系列文艺活动”6月25日至28日在湖北省英山县举行,百余位文艺界、教育界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的方式齐聚,重温经典,探讨优秀文艺作品的力量。系列活动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湖北省文联、武汉市文联联合主办。

《凤凰琴》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讲述了一群山村小学民办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困境,真实反映了当年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和民办教师生存的艰难,展现了他们在基层教育一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责任与担当,被誉为“一曲乡村教师的生命赞歌”。《凤凰琴》开拓了乡土题材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新路径。2011年,以《凤凰琴》为基础创作的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

刘醒龙《凤凰琴》

在6月25日开始的《凤凰琴》发表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上,近百位专家学者热烈研讨了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艺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文艺家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等话题。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精编部分专家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吴义勤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刘醒龙先生是中国当代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凤凰琴》是他奉献给中国当代文学的诸多经典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何以能成为经典?读者的口碑决定了文学的生命。正是因为感动、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凤凰琴》才成就了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地位,才会散发出迷人的经典的魅力。《凤凰琴》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有三点:第一,只有牢牢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学才会拥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第二,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把“文学为人民”的命题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创作出文学经典;第三,只有用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才能创作出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

阎晶明 中国作协副主席

刘醒龙是文艺创作的多面手,其中最具影响力、最能够体现其社会责任、使命担当和艺术成就的是从《凤凰琴》到《天行者》的现实题材创作,是他对乡村教师这一具有特定历史印迹的社会角色的真切关注、真实表现、真情礼赞。两部作品中的张英才等,虽然是小人物、小知识分子,却有一颗黄金般的心,有着高扬的理想和崇高的境界,这就是时代之变,也从中体现出文学表现时代质变的力量。刘醒龙的作品体现出炽热的人民性,这不是标签,不是口号,不是创作谈里的表态。他写出了生活的艰辛、事业的艰难,更写出了人性的温暖。他没有回避矛盾,恰恰是在揭示利益冲突和矛盾斗争的过程当中,把平凡人的生活写得复杂多样,在揭示问题中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徐粤春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30年前,刘醒龙发表的中篇小说《凤凰琴》,以及后来以之为基础创作的长篇小说《天行者》,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的民办教师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以史诗品格忠实记录了人民群众为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奋斗、牺牲和奉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阔进程中留下坚实而清晰的文学脚印。两部小说可谓“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具有宝贵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时代意义,具有浓郁的地域美学风情。小说塑造了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民办教师形象,他们身上体现的人性光辉和精神力量,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读者。期待中国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满腔热情和全部身心拥抱现实,用灵魂反映、描绘、书写新时代的风云激荡与人民的精神面貌,为后人留下更多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经典。

何向阳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凤凰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意义是真实再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乡村民办教师的际遇、命运和情操,完整体现了一位作者为人民书写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作品推动了社会进步的潮流,让全社会开始关注知识分子,尤其是乡村知识分子的命运。《凤凰琴》发表以来的这30年,从改革开放新时期一直到新时代,我愿意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进行考量。在《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的总序里,我谈到小说是留给后来者的考古学,它面对的不是土层和古物,但是发掘的工作更加艰巨,因为它面向的是民族精神最深层的奥秘。作家这个田野考察者交给我们的是个人报告,是一份份关于民族心灵的记录。把这些报告收集起来,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份长长的报告,在报告的封面应写下“一个民族的精神考古”。

陈思和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

《凤凰琴》以中篇小说的体量囊括了长篇小说的结构,虽然囿于篇幅限制,不能进行很深入的心理描写,但却刻画出了其中每个老师的变化,读起来非常饱满、实在,一点没有虚的地方。“凤凰琴”的意象非常明确,象征着乡村教师的命运,象征着乡村教师为改变个人命运所作的努力,我觉得这是为整个时代留下的烙印。作品记录的是很残酷的现实生活,但在写乡村教师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时富于温馨感人之处,体现了师生、知识分子和农村、农民的密切关系。中国民间山区还保留了很多传统美德,农民尊重知识分子和读书人。《凤凰琴》还写出了人生的变化,写出了每个人思想和心理的反差和变化,这些变化是很重要的。

於可训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刘醒龙的《凤凰琴》有巨大的历史意义,虽不能说它解决了让中国乡村教师最后得以全部转正的社会问题,但在促成这个问题解决的影响力上不容小觑,非常了不起。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作品促成了一个社会群体的命运改变,这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真正关心乡村教师这个最基层的乡村知识分子的作家和作品不是很多,我能想起的有叶圣陶先生笔下那些“灰色的小人物”。刘醒龙写的人物虽然贫困,但有人格与尊严、职业自信,并怀抱理想。刘醒龙的作品直面中国现实、中国问题,不旨在解决启蒙叙事的抽象的概念问题,我觉得这个是他创作中最了不起的地方。他近几年的作品已经进入了中国问题的叙事框架,体现了用思想写现实的写作思想。

丁帆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毋庸置疑,《凤凰琴》是成功的,它突破了村支书观念的局限性,占领了当年悲剧美学写作的制高点。它是一个标杆,定位了刘醒龙作品的美学风格;它的悲剧美学效应给刘醒龙日后的小说尤其是中长篇小说带来了强大的活力,一步一个台阶一直走到《圣天门口》。悲剧的力量使刘醒龙的作品别具一格,形成独特风格。它对中国乡土小说的题材突破是有创新性的;中国教育题材小说创作一贯被冷落,这种触及广大农村基层教育命门的作品从内涵到形式的悲剧叙说更是前所不及。作品开掘了一个具有现代性的悲剧写作场域,将英雄情节置于普遍的底层知识者和追求知识者的身上,开启了悲剧英雄的新篇章。

陈晓明 北京大学教授

《凤凰琴》这部作品的时代性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反之亦然,它的真实性建立在时代性的基础上。他把那个时代的民心、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愿望表达出来了。故事虽然很凄凉,却因为其中精彩的反讽手法,读起来妙趣横生。所以好的小说的情感得是丰富多样的、变化的,甚至可以是矛盾的,有所悲哀却又豪迈,但终究是在讲述那些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和牺牲的故事。《凤凰琴》发表30年了,但刘醒龙的创作追求始终不渝,他在每一部作品里都想突破自己、超越自己。他后来的很多小说都有对20世纪历史的把握,这种把握非常有力道。他的描写性、叙说性以及下笔的狠辣,让我非常震惊,也充满期待。

南帆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刘醒龙的作品常给人带来一种悠长的感动,是对人间温情的认可,是一种宽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作家的身份驱使他从人物性格和冲突戏剧化上揭示问题、展示人物感情,包括年轻人的生活追求与艰苦现实之间的矛盾,包括乡村教师苦苦的期盼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落空。刘醒龙在人物的悲欢离合和爱恨情愁之间察觉到社会问题的复杂程度,进而展示了掩藏于这个社会问题内部的人性的深度,我觉得这是《凤凰琴》在文学意义上对教育问题的真正的贡献。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从普通人的追求和愿望中发掘历史的动向,从普通人的情感波澜中发现社会问题,从普通人的日常言行中发现宏大和诗意。这是现实主义文学对人生最生动的诠释,也是刘醒龙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

蒋述卓 暨南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广东省作协主席

《凤凰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却充满了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充满了人性的关怀,这种悲天悯人主要是通过人性的表达、人物的命运来刻画和展现的。这种情怀里既有悲壮,又有温情,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按照我们现在的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其实刘醒龙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把握了。其中,凤凰琴是一个意象、一种精神,很平凡、很朴素,在大山深处不为人重视,但是为了理想仍然努力拼搏,不忘初心,忠于职守,追求改变,敬业奉献。另外,《凤凰琴》中的典型场景,比如说升国旗、唱国歌,用笛子来伴奏,这个画面将永远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成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景象。

李师东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经理,青年文学杂志社社长

刘醒龙的《凤凰琴》是30年前我在《青年文学》工作时编发的,当时围绕文本策划了研讨会、出版单行本、改编同名小说电影等,还邀请他参加《青年文学》创刊十周年的纪念会。30年后,“凤凰琴”成了地名——湖北“凤凰琴村”,而且今天还有重温《凤凰琴》的活动。我认为可从三个维度研究《凤凰琴》。第一,作者的创作维度。从发散学的角度切入,从创作脉络中梳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和作品的价值。第二,作品的现实性。《凤凰琴》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社会环境中生成,我认为有必要重返当时的现场,走进相应的社会文化语境去探寻其深层机制和传播特点。第三,文学的经典化。当代文学经典化是中国社会文学繁荣发展的成果展示,同时也是历史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王尧 苏州大学教授

《凤凰琴》具有文学史和社会史的双重属性,既书写了乡村教师,也告诉我们何为生活,它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更得以证明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是可以在当下生存的。同时,《凤凰琴》也提供了一种分享艰难的写作方式,它的人物形象是非典型的,它不是消费悲情,也不是滥情和煽情,而是具备充分的现实主义的特点,也包含现代性的特点。作家以自己的方式来回答时代关切的问题,因此,刘醒龙在《凤凰琴》和之后的《分享艰难》中创造的一系列的创作方法,也是我们在研究创作时需要关注的。

吴俊 南京大学教授、校长助理

我想从《凤凰琴》到《天行者》开拓的视角来谈文学史和类型小说。首先是对作家个人的文学重塑和再造。它是作家标志性或者特征性的写作方式。其次,关于文学史的路径。只有聚焦少数作家,提供主流文体和思想价值观,代表一个时代主流文化现象,才能成为文学史研究的经典作家。刘醒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新时期到新时代文学的一个标杆性、经典性的作家,这也是讨论文学史的路径。最后,从广义的小说文体看,类型文学、类型叙事的写作跟人类文学写作的历史一样长久。史诗具有历史和记忆的功能,具有人类经验的教化功能,在专业范围内具有教育属性。历史性记载、历史文体、教育文体通过文学的方式写作,刘醒龙的作品也可以作为一个范例。

汪政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很多专家都在讨论刘醒龙的《凤凰琴》为什么能成为经典。我认为《凤凰琴》在一定意义上不仅是一个文学作品,我想换一个视角,谈语言学的介入与《凤凰琴》的经典化。一部文学作品要成为经典必须要“出圈”,如果只在文学视阈里讨论肯定不是经典,没有哪部文学作品只在文学范围里自成经典。《凤凰琴》已经发表30年了,从刘醒龙的《圣天门口》《黄冈秘卷》《蟠虺》到《凤凰琴》和《天行者》,刘醒龙在知识书写上已经建构了多少个系统?我们要细细想想,以抵达他的知识核心。

何平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大家一致认为刘醒龙的《凤凰琴》是典型的文学参与社会议题的现象级文本。《凤凰琴》如何从现实主义现象级文本变成文学经典,值得我们思考,有两方面值得关注:一是现象级的文本如何经得起时间检验?怎么样延续和扩展生命周期?研究《凤凰琴》要观察刘醒龙的文学创作是在怎样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他的文学起点是什么。二是现实主义级的文本跟他的文学创作可以走多远是有关系的。我们谈《凤凰琴》当然会谈到《天行者》,还会谈之前的很多长篇,如《圣天门口》《分享艰难》《生命是劳动与仁慈》,谈《天行者》之后的《蟠虺》《黄冈密卷》。如果说没有持续的创作,我们今天可能也不会谈论《凤凰琴》。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醒龙这位作家既有现象级文本,也有文学经典。

李遇春 武汉大学教授,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凤凰琴》的经典化意义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情感的因素。文学经典首先要在情感上俘获读者的心,才能经得住理性和学理的双重剖析。刘醒龙的创作包含了对乡土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第二,理性的因素。《凤凰琴》的创作包含了多种话语体系,在情节的推进中,小说由启蒙故事演变为对中国底层知识分子人格魅力的赞扬,由启蒙进入中国传统文化,进入民族传统精神的血脉;同时也是主旋律的文学作品,传达了正能量。第三,在艺术性上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以乡村教师转正为中心故事,采用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包括绘画技巧里的散点透视方式,将多个独具特点的人物塑造成并置的存在。这部非常中国化的小说,是出现在历史转折点上的一部经典作品。

王春林 《小说评论》主编

《凤凰琴》经过30年的时间检验,已完成初步的经典化的过程。中国文学界已经出现了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迹象,如莫言已经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凤凰琴》已经30年。我认为刘醒龙的很多作品《凤凰琴》《天行者》《圣天门口》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

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70年形成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作家群体。一个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一代,指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包括莫言、贾平凹、刘醒龙等。他们童年经历过生活的苦难,开始文学创作时赶上了非常重要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八十年代。另一个群体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白银一代,主要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批作家,八十年代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打下了思想和精神底色。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网络信息处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专家发言摘登 | 中国文联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理论研讨会_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专家发言摘登|第七届“西湖论坛”学术研讨聚焦网络影视新动态新格局_音视频库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