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国共产党走过101个年头、喜迎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召开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文艺评论方式积极引领主旋律题材文艺创作,总结新时代青年楷模题材创作的新发展新特点,探索电视艺术服务党员教育和青年工作的有效方式,2022年7月14日,“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研讨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会议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承办,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广西影视艺术家协会协办。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研讨会现场
围绕“青年楷模形象的新时代表达”这一主题,与会代表从文本叙事、人物塑造、影像呈现、美学特色等不同视角阐释了《大山的女儿》的思想内涵、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展开了创作与评论之间的对话和碰撞。大家普遍认为,该剧既是一部以黄文秀同志为代表的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英雄人物形象的群英谱,又是一本普及脱贫攻坚一线国情教育、打开城市和乡村之间交流窗口的教科书,还是一卷展现广西壮乡风情文化的民俗画。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研讨会合影
主办方代表
以生活化典型化大众化成功搭建艺术之梯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主持并总结
英模题材文艺创作就是要搭一架梯子,实现超拔与寻常的联通,通过故事编排、情节设计、戏剧冲突、角色演绎等,让观众通过这架梯子上去又下来,让英模人物可感可亲、可信可敬、可追可学。电视剧《大山的女儿》通过生活化拉近英模人物与观众的距离,通过典型化提升人物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通过大众化激发向英模学习的精神向度,成功搭建了一架精美的梯子。
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范宗钗致辞
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是新时代电视艺术创作的使命。《大山的女儿》以电视艺术的独特语言、用现实主义的真挚笔触,生动再现青年党员黄文秀的最美青春,为广大党员和青年树立了时代榜样,在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当今社会更具时代意义。希望一线创作者再接再厉,继续从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中挖掘创作素材,以更加富有精神指引力、艺术表现力、技术创新性的影视手法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引领年轻一代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广西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满昌学致辞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是为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八桂儿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而创作。该剧从制作到播出两年多时间里,出品方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力求讲好“广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让亿万观众通过电视荧屏感受时代楷模的精神力量,引领年轻一代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广西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严霜出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出席
主创团队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是我们创作的核心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总制片人严从华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是我们创作的核心,在整个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黄文秀是伟大脱贫攻坚战的践行者,也是其中涌现的杰出代表,这部剧的创作是要以群像表现这个题材。作为影视工作者,我们在创作中秉持既要把好度,把党的思想、理论、主张落实下去,也要做到让百姓爱看,贴近生活、实实在在。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找出一条新路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总导演雷献禾发言
拍每个人物时都在努力寻找,他跟我自己拍过的和别人拍过的典型不一样的地方,我必须把这两点找到才能拍,否则等于拍一个别人讲过的故事、说过的人物,这样等于是浪费观众的宝贵时间。这部剧是在深入探求人物、扎实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完成的,强化了黄文秀一颗感恩的心和生前喜爱的《红星照耀中国》《贫穷的本质》两本书的贯穿表达,差异化塑造黄文秀典型。
激励更多年轻人思考青春的价值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主演杨蓉发言
对我来说,最难的不是怎么演好文秀,而是怎样努力让自己成为她。进入角色以后,我相信自己就是她。我会因为对家人照顾不够而内疚,也会因为想帮大家过上富裕的日子却被误解而掉泪。可第二天,穿上第一书记的红马甲,带上笑容,依然信心满满继续前行。我希望以这部剧致敬黄文秀,致敬奋战扶贫一线的千万党员干部,激励更多年轻人思考青春的价值,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
评论家代表
为当代青年树立崭新的人生路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名誉主席李准发言
该剧主人公黄文秀的艺术形象是崭新的,其时代特征的鲜明性,独特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超越了同类和相近题材作品的主人公形象。本剧对黄文秀形象的发现和刻画有四个方面给人留下新鲜而深刻的印象:不忘初心与人生追求的高度一致,思维观念的前瞻性和喜欢迎接挑战,基于坚定信仰的高度自信和坦荡胸怀,自觉回报乡村与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相辅相成。这不但给电视艺术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影,而且为当代青年树立了崭新的人生路标。
形象地回答了青春该怎样闪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发言
黄文秀人物形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孕育的新典型,从艺术创作角度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该剧在塑造英雄典型时,注重用一种全面把握生活、兼容整合的辩证思维来塑造人物,是非常宝贵的创作品格。这部作品的应运而生,形象地回答了青春该怎样闪光。
“人师”风范的社会构型和流布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发言
该剧重点描绘了黄文秀对家乡的创变型作为,着力表现了黄文秀对村民的仁德型抚慰方式,深入刻画了黄文秀的功德兼备型青年英模形象,在叙事艺术上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揭示了黄文秀形象的核心点和渊源。黄文秀是北师大毕业生,剧中她同其他毕业生一道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北师大校训纪念碑前合影的一幕,是全剧核心题旨的一次富有深意的预先构型。通过该剧有效的描绘和传播,会让黄文秀的人师风范在全社会产生更加广泛而深厚的构型和流布作用,激发起人民特别是共产党员争做人师的自觉性。
在崇高与平凡之间建立起一条艺术通道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发言
该剧最大的成功实际上是做了一个还原,而不是升华,是把崇高、伟大和非凡这些提炼出来的、在英模人物身上升华出来的东西,还原成了平凡、普通和寻常。这样的艺术表达,让观众觉得崇高、伟大、非凡和平凡、普通、寻常是一致的,也更能够让人感动。文艺要有这种还原之功,把升华再还原成生活本来的生态,打通普通观众和英模人物之间的艺术通道。
既有大山的气质又有女儿的风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发言
从英模人物的塑造维度来看,这部剧既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精神高度,又有对具体人物的细腻书写,使得人物形象既有时代性又有个性,既有典型性又有亲和力,既有大山的气质又有女儿的风采。从脱贫攻坚题材创作维度来看,选用了真实的模范人物,在人物结局都知道的情况下把故事讲得有感染力、吸引力。从女性维度来看,对青年女性实现自我成长的一种新时代意蕴的表达非常充分。
一部新时代青春扶贫励志题材的突围之剧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院长,国庆70周年天安门群众游行总导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活动总导演肖向荣发言
这部剧令人感动的地方在于以弱示强、以柔克刚、以小见大,是一部新时代青春题材、扶贫题材和励志题材的突围之剧。它没有从冗长或宏大叙事方面着墨,更多的是回到了把人物走近、把故事推远的叙事风格,这样能够让我们迅速接受这个人物,也接受这个故事。它用黄文秀这样一个女性柔弱的青春形象,去把农村积重难返的问题表现出来,这是非常大胆的创作,绽放了美丽的人性之花。
一部题材好、人物好、表达好的“三好”电视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亚平发言
这部剧主题鲜明、故事生动,是对新时代的重要历史一页进行的成功历史再现,再现现实和人,但又不拷贝现实,努力用有想象力的、经典的艺术表述去塑造真实,生动描绘一位素朴而绚丽、让生命开花的新时代的女性。作品其实是一种致敬,努力进入英雄的生命体和心灵之中,用可感的影像追求最具时代性的真实,用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向和平年代的平民英雄、时代楷模致敬。
实现从素材真到艺术真的成功跨越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文艺报》艺术部主任、编审高小立发言
这部剧带给人们一种真实的力量,人物真、故事真,从素材的真实跨越到艺术的真实。这种真实的力量贯穿了全剧始终,是走心暖人的情感温度,是黄文秀脚踏实地将村民当作亲人的奉献精神,是主创走进大山、贴近群众、不矫情、不做作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通过人物群像的塑造,艺术地呈现了脱贫攻坚的真正难处和细微机理。
第一书记行列中的红马甲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中国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发言
该剧是脱贫攻坚的深挚回望,是共同富裕的深情瞩望,是复兴中国梦的深切希望。回望、瞩望和希望的聚焦处,是一件马甲,它的颜色是党旗国旗的颜色。这件贯穿全剧的红马甲,是《大山的女儿》最鲜明的标志,是大女主和扶贫群像的底色。这些星星之红,构成脱贫攻坚的燎原意象,是剧作创意构思的匠心所在,让色彩成为叙事表意的一个枢纽,与角色和情节相互成就。
视频来自中国艺术报新华号,阅读量23.9万(点击查看)
签发:杨晓雪
审核:王庭戡
编辑:王筱淇 向浩 唐晓
延伸阅读:
一曲弦歌动四方 | “重温《凤凰琴》”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精粹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