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评协动态>正文

第二届映山红文艺论坛在江西婺源举办

2022-09-0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李隽 收藏

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即将胜利召开之际,为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8月24—26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映山红文艺论坛在江西婺源举行。

第二届映山红文艺论坛

本届论坛以“红色文艺的美学追求”为主题,来自北京及五省区的40余名文艺评论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对本次论坛给予指导支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出席并讲话。袁正领表示,文艺评论不仅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五省区都是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此次联合再度聚焦红色文艺创作主题开展研讨交流,对激发新时代红色文艺创作活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届映山红文艺论坛既是对首届论坛成果的继承、巩固与发扬,也是在新起点上对红色文艺创作的进一步对焦与推动。希望论坛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以高度的问题意识、强烈的现实观照,深入探讨红色文化的精神意蕴和时代价值,推出一批研究成果,推动红色文艺深入人心、映照时代,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

中国评协副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在致辞中代表五省区文联和评协感谢中国评协、各位特邀嘉宾对映山红文艺论坛的大力支持。叶青表示,聚焦红色文艺创作,是映山红文艺论坛最为鲜明的特色。红色文艺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赓续着革命文化的精神血脉,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江西、广西、陕西、湖北、贵州等都是红色资源大省,不仅在现代史上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且为中国当代文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一代代文艺家从红色资源的富矿里汲取精神营养,挖掘丰富素材,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红色文艺作品。

中国评协副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

论坛立足于对红色文艺经典和红色文艺历史的深入研究,聚焦红色文艺创作的当代实践,关注当代主流文艺特别是现实主义文艺的蓬勃发展。通过广泛、深入的研讨,回顾总结百年来红色文艺创作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探求红色文艺的精神内涵、美学意蕴、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探讨红色文艺经典的时代价值和未来发展。

贵州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柴永兴代表论坛联合主办单位致辞。

贵州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柴永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中国评协理事,北京戏剧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宋宝珍,中国评协理事、江西省评协主席、研究员夏汉宁,中国评协理事、陕西省评协主席,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教授李震,中国评协理事、湖北省评协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江西省评协副主席、江西日报社副刊部主任李滇敏,九江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张甘霖,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爱中,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系主任、教授梁冬华,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王俊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咸宁市评协主席陈国和,中国评协理事、贵州省评协秘书长、研究员李晶,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何嵩昱,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苏勇,广西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欧妙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发言。

从左至右:茅慧、宋宝珍、夏汉宁、李遇春、李滇敏、张甘霖、陈爱中、梁冬华、陈国和、李晶、苏勇、欧妙、李震、王俊虎、何嵩昱

茅慧从四个方面解读了红色舞蹈之美:感性舞蹈里的理性之魂,体现了传统深远的“尽善尽美”;在战火中炼就、不断赓续发扬光大的关注现实生活的创作路向,体现了缘事而发的真实美;舞蹈中英雄形象、人民群像的精神之光,体现了“大我”情怀的崇高美;舞蹈语言风格不设限,实现创作自由,体现了千姿百态的融合美。她认为百年炼就的红色舞蹈美学,植根于几千年的中华乐舞文化传统,其枝干延伸至世界舞蹈之林,经暴风骤雨磨砺,受阳光雨露滋润,总是坚定地立足现实,努力地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美学气象,具有鲜明的美学辨识度和文化独特性。

宋宝珍以《从湘江到遵义》《伟大征程》《香山之夜》《雨花台》《有一天》《平凡的世界》《深海》为例,分析了新时代红色戏剧的主题立意与艺术探求。她认为,要创作好红色戏剧,首先要了解历史,还原历史,重现历史场域和时代精神;要塑造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情怀、有气节、有风骨、有个性、可亲可敬可爱的英雄形象;要尊重艺术规律,站在当代文化立场,探究历史真实,讲好中国近现代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要善于捕捉素材,提炼加工成艺术的大器;创作者的心灵与所塑造的人物要有一种灵魂的相知相契;主题思想通过情节和场面自然显现,而不是喊口号。

夏汉宁回眸了江西红土地上的红色文学研究。江西文艺评论界一直关注红色题材文学作品的研究与评论,关注红色根据地的红色文学创作。这二十多年的红色题材文学研究和评论虽然有不少论文发表和著作出版,但不及20世纪中后期那样繁盛,需要克服困难、争取破局。

李震认为,中国红色文艺是多种美学基因的聚合。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传统美学、中国民族民间审美趣味和西方某些艺术形式的审美方式,共同决定了中国红色文艺的审美形态。这种聚合集中地是从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文艺思想的形成开始。如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本土化歌剧,都是这些美学基因聚合的典范。在文艺思想层面,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文以载道观念、人民性与民本思想等的相通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方美学基因融合的重要基础。

李遇春认为,在百年中国红色文学谱系中,红色诗歌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关注的目光。他以“人民史诗与百年中国红色诗歌”为题,分析梳理了五个时期的红色诗歌创作,以及红色诗歌经典化的历史过程。

李滇敏以纪录片《国家相册》为例,分析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她认为平凡的故事里藏着最多感动,要让照片“开口”说故事,让小人物讲述家国,用小切口讲述历史,把老主题讲出新意思,真诚是成就一部作品的关键。

张甘霖分析了庐山红色诗画的艺术史转向与审美塑造,包括庐山诗画传统艺术史溯源,庐山红色诗画的兴起与转向、审美特征、影响与前瞻等。

陈爱中认为以湘江战役为发力点的新时代广西红色文艺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如《湘江,为你守候》被列入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广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主题出版项目。音乐剧《血色湘江》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并参与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在央视网和国家民委的官方网站播放。

梁冬华解读了中国画百米长卷《八桂百年征程图》突出的叙事性创作特色。这幅作品是广西美术界首次以长卷国画的形式来反映广西百年党史峥嵘岁月和伟大成就的大型主题绘画,由广西艺术学院百余名师生集体创作。

王俊虎以陕西三代作家的创作为中心,论述了延安文学经验的当代承传。他认为陕西作家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坚守与突破,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情结与强烈的底层写作意识。

李晶认为红色文艺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历史的发生来看已经超过了百年,如今依然保持着鲜活的面貌。红色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批判性、创新性和大历史观上。

何嵩昱以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为例论述,红色文艺的守正创新要守史实之正、创内容之新,守观念之正、创叙事之新,守立场之正、创视角之新。

苏勇认为,红色电影作为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对于塑造民族精神、建构价值谱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红色电影发展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新气象和新境界,面貌、服务对象、精神气韵和美学特征等都焕然一新。

欧妙探讨了纪录片《红色传奇》的审美特征,发掘红色文艺的审美情趣。她认为,在党史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新媒体时代,红色纪录片肩负着讲述中国红色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使命。

与会领导和学者一致表示,当代红色文艺创作蓬勃开展,精品佳作不断涌现,为论坛提供了鲜活的话题和研究热点,推动论坛向特色化、品牌化再次迈出新的、坚实的步伐。两届映山红文艺论坛的持续举办,有力促进红色文艺理论建设、红色文艺评论开展、红色文艺创作成果展示、红色文化传播普及等,对各省区评协交流工作体会、共同巩固文艺评论阵地和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合影


作者:李隽,江西省评协干部

供图:江西省评协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若眉


延伸阅读:

解码红色文艺的美学追求——第二届映山红文艺论坛在江西婺源成功举办(《中国艺术报》)

第二届映山红文艺论坛在江西成功举办(“江西文艺”微信公号)

首届映山红文艺论坛在南昌成功举办(“江西文艺”微信公号)

为红色文艺注入时代审美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主席论坛举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团体会员巡礼•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