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截稿至3月底,点击查看)。本专题已选载数十篇原创来稿(点击查看),如下是第33篇,来自新疆评协选荐:
抗疫文艺凸显“互联网+”特征
——兼评新疆战“疫”主题文艺创作
新冠肺炎疫情,瞬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秩序,文艺创作和传播也从传统方式变成以互联网为主。新疆文艺界和全国文艺工作者一道,积极迅速地投入到抗“疫”文艺的主题创作中。这也是新疆第一次大规模借助互联网进行的主题文艺创作,凸显出“互联网+文艺”的特征,其中有三个主要变化,引人深思。
【视频】电视MV《祈福中国》(词曲:王柏 编曲:木扎帕尔·艾合买提 演唱:陈星宇 阿依努尔·麦麦提 木扎帕尔·艾合买提 鱼萌萌 王世聪 王艺霏)(来源:“新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微信公号)
思维之变
“互联网+”时代,文艺的创作生产需要传承优秀传统艺术思维,但又需超越传统艺术思维的框架。这对一直以来习惯于传统思维的文艺创作者来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面对疫情,创作者自觉迎势而上、快速转变思维。
疫情发生后,新疆文联积极组织开展“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主题文艺创作活动,《西部》《新疆艺术》《民族文汇》等11家媒体积极征稿,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一系列作品。文艺工作者敏锐地感受到突发灾难带来的文艺生态变化,迅速行动,适应文艺抗“疫”需要,艺术思维呈现出集体性、自觉的变化。新疆文艺界以强烈的文艺责任和担当,激情饱满地投入创作,推出作品7700件,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抗“疫”精神力量,抚慰人心,提振信心,弘扬英雄精神,鼓舞战“役”斗志。绘画、摄影、书法、篆刻、楹联、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一批作品,通过网络创作并传播。这批作品的创作者不仅包括张新生、阿拉提·阿斯木、郐振明、刘建新等知名文艺工作者,还有教师、学生、媒体工作者和自由职业者。大家亲身体会到互联网传播迅速、空间无限的优势。学习强国、新华网、新浪网、天山网等全国全疆各地州政府新闻网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迅速转载,从而改变了新疆以往主题文艺创作以报刊杂志为主、互联网为辅的文艺生态格局。互联网与主旋律题材文艺创作的碰撞融合,为今后“互联网+文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刘建新《决战》(油画)(来源:“新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微信公号)
形式之变
特殊时期,也催生了文艺创作形式的变化。
一是从“面对面”到“屏对屏”。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作品不再是过去那样线下创作,而是变成了多人线上合作完成。如,夏木作词,那森、哈木拉提、艾尼作曲,塔斯肯演唱的抗击疫情公益歌曲《等待春暖花开时》,20多人参与策划、创作和表演,相互之间不能见面,各自“宅”在家里分工创作和录制:从歌词定稿到谱出动听的旋律和伴奏,再到录音、表演、制作、合成,整个过程环环紧扣。实际上,这种“屏对屏”线上创作方式早已被音乐爱好者广泛使用,也创作出了不少作品,但全面运用到主题文艺创作还是第一次。
二是作品“体量”变得精干有力。不少作品从时间长、专业化、大制作变成了“短、平、快”的微型作品,且大多以视频形式呈现,开启了“视频网播”的模式。如,新疆曲子《齐心协力抗疫情》、快板书《加油战友 加油武汉》、对口快板《小两口儿》、新疆方言快板《抗疫情》以及豫剧选段《沁园春·抗击疫情》、魔术《家园》等。这些作品解读政策文件,宣传防护知识等,主题鲜明、灵活多样、短小精悍、朗朗上口、鼓舞士气,很快引起广大民众的情感和思想共鸣。
这种直观形象的短视频作品,很大程度满足了抗疫期间民众的精神需求和视觉审美,发挥出了文艺轻骑兵的作用。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存在着一些娱乐化且脱离现实的文艺作品,抗疫短视频文艺作品体现的主流价值和创造的社会效益远非那些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可比。简而精的微型作品,无论是抗疫特殊时期还是在今后的主题文艺创作中,都应加大创作力度。
受众之变
“互联网+文艺”,实际上是一种大众文艺。抗疫期间,全国不少知名艺术家都在自发运用抖音等直播平台,与公众热情互动。相比面对面的大型聚会文艺活动,“互联网+”生态下的文艺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比如,朱时茂、潘长江、黄豆豆、郭冬临、玉米提等不少全国知名艺术家都用个人抖音号连续数天发布致敬白衣天使、示范口罩戴法、锻炼身体等短视频,并自编自唱自演为武汉加油,关注和点赞粉丝多达几十万。舞蹈家古丽米娜在抖音上开展了两期12天的《以舞抗疫 用爱相守——古丽米娜公益课堂》网络直播教学活动,课上课下随时与观众互动,观看人数达79万人次,留言几百万条。
(图片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提供)
文艺为人民服务,人民更需要艺术。这种借助直播平台迅速“火”起来的网络文艺现象,给我们带来很大启示。创作者、组织者需要尽快全面掌握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加强网上调集、统筹文艺创作资源的能力,拓宽网络传播渠道,在“互联网+”大格局下,让文艺满足更多民众需求。
我认为,抗“疫”文艺创作的大氛围,提高了全民对“互联网+文艺”的关注度。同时,新疆文艺工作者也初步培养了依托网络开展主题文艺创作的意识。相信今后通过多方努力,“互联网+文艺”将会更美绽开如百花齐放,更紧拥抱如石榴籽儿,更好发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作者:张迎春,新疆日报社记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付酬征稿|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倡议书
“靠近”现场,传播真情
战“疫”文艺何以战
生命体验,抗“疫”摄影的生命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征稿令|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
在诗歌里跑进春天的怀抱
春风里,文化的悲悯与记忆
战“疫”口述:感知真实“颗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