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战疫>正文

“靠近”现场,传播真情

2020-03-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张凌云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截稿至3月底,点击查看)。本专题已选载数十篇原创来稿(点击查看),如下是第32篇:


“靠近”现场,传播真情

  一位武汉的朋友写道:“封城第一天,感觉自己被丢在了世界的孤岛。”然而一个多月过去,武汉人最大的感受是,“孤岛”不孤。

  战“疫”最前线当然是医院,武汉得到了全国各地医疗中坚力量前仆后继的支援,“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定点医院全速运转,与时间赛跑,为生命争取光明的通道;在新闻战场,媒体记者逆行赶赴疫区,实时传递一线战报,直击疫情痛点,监督解决实际问题;在文艺界,专业艺术家、民间创作者擂响春天的战鼓,自发创作入情入心、有温度有力量的文艺佳作,在社交媒介得到广泛传播。我们相信,比病毒更有威力的是爱和希望。

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的护士长马晶握住病人的手对她进行安慰(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 熊琦 摄)

  其实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现场,就是朋友圈冉冉置顶的“小区业主群”。乐观的武汉人把旺盛的“烟火气”搬到了这里,多年的邻居终于相认,群居的热情被迅速激活。大家从最初的惶恐渐渐安静下来,在群里井然有序地团购买菜、科普辟谣、云看病、云相亲、互借东西、加油打气……疏离又靠近,感恩而珍惜,上演着“天助自助者”的生活图景。武汉的朋友说:曾经想过,如果将来出现一部“新冠肺炎疫情”题材的电影,我最想看到的切口是什么,答案就是这个。

  这个特殊的时期注定被记录,选择什么样的切口,用怎样独特的视角,传递怎样的价值情怀?需要文艺创作者以在场者的身份持续思考。战“疫”打响,没有谁是局外人。而那些深深打动我们的作品,往往都具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创作的触手无限靠近人与现场,关注情感及在极致命题前人们的所思所想,进而输出了思想情怀、体现了价值引领。

  有一种靠近,是用皮肤去感知细节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机器可以替代人们“逆行”某些危险的现场。但对于很多记者和创作者来说,是否能接受躲在幕后?他们的回答恐怕是NO!北京卫视《生命缘》是一档老牌的医疗纪实节目,六年来始终坚持着特别“用力”的创作方式。团队常年蹲守医院,紧盯社会热点、医疗事件,关注医患关系,一个选题常常要跟拍半年到一年,当重大医疗事件发生时,更是第一时间启动“逆行”模式。

  从除夕前一日、腊月二十九开始,北京卫视《生命缘》抗击疫情特别报道小组进驻北京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北京地坛医院的隔离区进行拍摄。每次进入“ICU”,摄像机要用多层塑料薄膜缠起来,话筒也要经过消毒包裹。几天下来,他们身上的衣服被消毒液腐蚀得一片斑驳,手也因频繁消毒变得干裂粗糙。但在他们的镜头中,有除夕夜ICU病房的患者吃上医生送来的热饺子,有仅九个月大的婴儿在医护人员的悉心呵护下逐渐成长,有医疗专家王广发感染病毒后进行隔离治疗并坚持自我记录,有ICU病房窗户上医生留下的字条:窗帘不要放下来,刘教授(患者)要看风景……《生命缘》坚信:面对生命,真实的细节就是力量。

【视频】《生命缘——疫情特别节目》第26期《宋医生的抗疫日记》(来源:优酷视频)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如此靠近。甘愿冒生命危险“逆行”,舍弃亲情陪伴,对记录者来说,也是一道严肃的判断选择题。美国战地女记者玛丽·科尔文曾说:“我们的使命是准确客观地报道战争和灾难,我经常会问自己,我写出来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得冒生命的危险?”能够真实有力地记录时代,终究是使命使然。

  有一种靠近,最远的你是最近的爱

  在这场疫情中,武汉是备受关注的中心,而我们大多数人在后方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做到最好的就是尽量少出门不添乱。欣慰的是5G时代可以通过“慢直播”来“云守望”“云陪伴”。

  今年春节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上线,推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慢直播”节目。亿万网友化身“云监工”,24小时关注与疫情赛跑的中国速度。工地现场各种奇形怪状的机器还被网友们起了名,有“送灰宗”“送高宗”“勤始黄”“焊武帝”“光武帝”等,就连直播时镜头下方三棵一动不动的桂树,也被封为“吴三桂”。网友们还纷纷在慢直播评论区打卡留言“武汉加油”。

  此外,“央视频”还在武汉长江大桥、洪山广场、汉江关、会展中心、沙湖公园、武汉大学等多个城市标志性区域架设慢直播镜头,24小时不间断为广大网友实时直播武汉的“此时此刻”。当看着镜头里缓缓流动的街景,人和车很少,但阳光很好,会有一种劫后余生的震动,忍不住要自行配乐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无论是《慢直播|与疫情赛跑的中国速度》还是《慢直播|云守望:见证此刻期待春暖花开》,24小时不停歇的直播现场,成为全国网友与湖北、武汉同频共振的重要现场。而当慢下来,我们开始痛定思痛自省,也发现了很多久违的感动和美好。

2020年1月24日上午,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数十台工程机械正在施工作业(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官网)

  慢直播是一种马拉松式全程直播某一事件的电视节目类型,没有主持人,没有解说字幕,更没有精美的后期制作,只是用固定机位真实呈现事件现场。这样的节目样态,以前看的时候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这一次却成为无比贴切的应用场景。

  央视网“为天使护航”公益行动,进一步将“慢直播+移动直播+互动直播”结合起来,在免费接送前线医护人员的公益专车上设置连麦,既是解决封城时期出行困难的痛点,也是一次陪伴靠近、倾听真实想法的机会。等疫情过去,他们的愿望都很朴实:把耽误的婚礼补上,陪家人吃一顿团圆饭,给孩子一个拥抱……慢直播,云陪伴,用“零添加”还原真实的现场,拉近了时空距离,带来真实的力量。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文艺的参差多态也正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可贵之处。各地与武汉共同经历了起起伏伏,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各个阶段里大家的精神需求有所不同,而“百花齐放”的文艺创作适时起到了加油鼓劲、疗愈疏解的作用。未来还要继续共克时艰,文艺同样任重道远。


  (作者:张凌云,央视网传媒+工作室统筹策划总监、光华锐评主编,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李维娟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付酬征稿|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倡议书

  战“疫”文艺何以战

  生命体验,抗“疫”摄影的生命

  抗“疫”作品贵在“风骨”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