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合集第二波_艺评战疫_原创首发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战疫>正文

艺评战疫|微评合集第二波

2020-03-0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文艺评论家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特节选摘编其中部分微评,以飨读者:


  《抗“疫”进行时,文艺有何功用》(节选),黄暾炜(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

  在民众批评文艺无用、文艺工作者不作为时,也有不少文艺工作者底气不足,在创作中畏手畏脚,其实大可不必。真正有良知与使命感的文艺创作者,面对批评与质疑,应有的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作品说话,用事实证明,用艺术记录生活、传递真情。

  也许,抗疫进行时,短期内还很难产生伟大的作品,但现有的文艺作品大多数都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意义。抗“疫”文艺作品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抒发情感、宣泄痛苦,还能抚慰人心,帮助人们度过劫难、重燃斗志、重建信心,展现人性生命的光辉。

【视频】祖海《为了谁》(武汉版)(来源:优酷)

  《文艺抗“疫”,艺评不缺席》(节选),范良伟(四川评协会员)

  面对当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文艺创作总是极其敏锐又迅速地发声。每个文艺工作者都是战士。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体现中国价值,应该成为当代优秀文艺家的标杆和价值取向。艺术家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文艺创作不能缺钙,不能一窝蜂地写些廉价滥情的“三流”作品。

  艺评未缺席,不能滞后,更不能失语。文艺评论应该及时发声,引领艺术家们如何在“灾难”面前不失语,不走偏锋,不得“软骨症”,强化敬畏心和责任感。

  《艺术抗“疫”,先坚守底线》(节选),刘伟(中国评协会员)

  创作者画什么、写什么,有其自主权。作品内容要有差异,作者水平可有高低,但是,面对全国严峻的疫情与前方英雄的拼搏,作者内心的敬畏感与使命感不容打折扣。创作态度须严肃认真,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充满善意的底色。因为疫情不是一人一地一城的疫情,是所有人要面对的悲痛,这种悲痛不应该拿来调侃、消遣。

  岑参诗曰:“马上相见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艾青诗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艺术创作有底线,有境界。底线不可拿来试探,境界尚需努力抵达。

  《高扬英雄精神》,丁速(广西,中国评协会员)

  我认为,中国人的英雄梦想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本真情怀。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中华民族向来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全民抗“疫”战争,有一种昂扬奉献、向上向善的英雄精神,支撑和激励战“疫”,以行动、生命来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高扬时代精神。我以为,个别评论家或评论者套用西方审美价值观或西方文艺评价理论,来解读现实的抗“疫”文艺现象,是有失偏颇的。

  《艺术作品呼应受众期望》(节选),姚建平(四川评协会员)

  抗“疫”见行,每一个真诚的参与者,都是与时代同频同向的行路者。那些奔赴于战疫、防疫、驰援和协调管控一线的忙碌身影,他们行色匆匆、风雨兼程,他们不顾小家小我,毅然担负起了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与使命。时代需要脊梁和担当,时代更需要记忆和启迪。这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我们在这次事件中最终获得了什么样的经验,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训,锤炼了什么样的品格,传承了什么样的精神,都将会恒久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越是紧要关头,越是遇到重大事件,人们越是呼唤有力度、有深度和见功夫的作品。作品的力度和深度,必然来自于创作者深入生活、真切感受所得来的独特体悟和对艺术理想的坚守。观众所需要的不是对镜头的情景再现,而是要在艺术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支撑。

  《抗“疫”文艺作品的“风骨”》(节选),李晶(贵州评协副主席)

  所谓“风骨”,原本是指人的风神和骨骼,用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中则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刚健明晰的表述方式。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等都将“风骨”视作判断文艺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铁骨铮铮的“风骨”不仅是中国几千年文艺的缩影,更是新中国文艺的不懈追求。而毫无思想的跟风之作、炒作之作、矫情之作,有没有内涵,有没有品质,有没有“风骨”,一看便能知真晓。

  作家池莉的《霍乱之乱》开头写道: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这场疫情就像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文艺家们也还没来得及做充足的准备就上了“战场”,这时候的作品创作更需要体现“风骨”。民族大义、人道情怀,特别是对抗疫英雄事迹的表现,是文艺创作的中心。应承担起文艺作品“风骨”的责任,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及时记录历史、讴歌大爱、提振信心,用文艺的方式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

  《广西岜莱诗人为抗“疫”鼓与呼》(节选),王建平(广西评协副主席)

  无论疫情形势多么严峻,诗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战胜疫魔的坚定信心与热切期盼,洋溢着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诚如杨辉在《命运之战》中所写:“这是一场人性的美好与欲望的较量/这是一场人间天使与命运之神的鏖战/手握长缨/我仰空长啸/白马嘶鸣,命运由我,不在天。”黄神彪的《心的祈祷》写道:“盼着立春后的日子/重回灿烂的诗和远方。”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王璐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付酬征稿|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倡议书

  艺评战疫|微评合集第一波

  艺评战疫系列之一:风险社会里的文艺创作

  全民抗疫:让艺术为身心健康插上翅膀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