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合集第一波_艺评战疫_原创首发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战疫>正文

艺评战疫|微评合集第一波

2020-02-0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文艺评论家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点击查看),以更好地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文艺的方式抗击疫情的情怀,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坚定人们听从指挥、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征稿活动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的支持。中国文艺评论网特节选摘编其中部分微评,以飨读者:


  李艳(广西,中国评协会员)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侠之世界,我们不能代国征战,不能为民行医,那就在困难当前,守好咱们各自的家园。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更能沉淀自己,从中领略技艺真谛,写出更有深度的评论。

【视频】传统杂技表演(视频由表演者李艳提供)

  《呼唤优秀的“抗疫”题材作品》(节选),范良伟(四川评协会员)

  “灾难报道和评论应该说人话”,这应当成为有良知的文化人的共识。正能量不需要空洞无物的抒情、口号式的呐喊,需要找寻支撑和凝聚人心的力量,需要大情怀大悲悯。当书写者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失去了对灾难的真诚悲痛时,文字就成了一场消费公众情感的煽情表演。

  艺评战疫,需要哲学层面的文化反思。艺术评论不能一味迎合个体需求,满足于廉价的眼泪消费,要致力于引领大众的“公众情绪”,激发公众阻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内在动力。

  万众一心抗病毒,齐心协力战疫情,文艺评论家不会缺位。推出优秀的“抗疫”题材文艺作品,也亟需优秀文艺评论的引领。勇士出征,艺评战“疫”,评论家们要谱写出时代的强音。

  《候人兮猗——献给所有被疫情分离的医护人员家人们》(节选),张建军(湖北大学教授)

  今晨一点时分,当我重新翻看好朋友武汉协和医院姜华军博士主动结束休假,到医院参加抗击疫情的战斗之前在群里的留言之时,脑中一下子浮现出“候人兮猗”这首古老的歌。

  《候人歌》。这是一首只有一句话的诗,也是一支只有一句歌词的歌。“候人兮猗”四个字,只有前两个字有意义,兮和猗都是感叹词,全句翻译过来就是“等你啊呀”。善于等待,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美德。

  时在2020年1月29日大年初五凌晨,中国正遭受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袭击,家乡湖北是重灾区。拙文写给我的好朋友姜华军博士全家(他的龙凤双胞胎孩子还只有两个多月大,他的父母因严重车祸需要人照料,他却主动请缨,正拼搏在一线)。写给湖北所有亲人们。写给全国的医护人员和感染患者的亲人们!

  《因为爱,所以温暖》(节选),赵春媚(浙江,教师)

  一首好的歌词不是只抒发个人的情绪,更应该关注人生情感中共性的东西。

  家乡是熟悉的风景,熟悉的美食,熟悉的童年。《武汉伢》(点击听歌)的词作者段思思、谭旋深,从一个武汉伢的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多角度展开,将对家乡的爱描述得真实可触,让人更有贴心之暖。武汉热干面糊汤,黄鹤楼,江汉路的雨,深夜的司机等,都是日常中点点滴滴的回忆,都曾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每个人的心底里反复流转。

  《曲艺战疫》,李志永(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当前“战疫”作品要接地气儿,就要求创作选题时不能只是一门心思盯着“上峰”,而是身子下俯、“近视”聚焦,把更多精力放在身边的人和事上。“人”不一定是光芒四射的大人物,“事”也并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一定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价值和意义,一定要找准“切入口”,一定要深挖“主人公”的内心。

  《当我们在谈论“以诗抗疫”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节选),周思明(广东,中国评协会员)

  诗是一种精神文化力量,我们不可以过度夸大诗的功能,比如“以诗抗疫”,就颇值得考究。一些诗作者未经深刻的在场体验,没有内心感动,仅凭着一股热情与冲动,甚至出于某种自我表现的投机心理,过于自信地匆匆提笔,写下一些让真正在一线抗疫的白衣天使们和更多身处瘟疫巨大阴影下饱受煎熬的人们无感乃至反感的“诗”来。相比之下,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翌日出现的一首《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为地震死去的孩子们而作》则触及了人们的灵魂,戳到了人性的痛处,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亲情的可贵。以诗鼓舞人们抗击疫情是可以做到的,但前提是,诗人要对灾情疫情有切入骨髓的感受。

  《主题创作中的喜与忧——评音乐“战疫”中的歌曲创作》(节选),朱小松(江苏,中国评协会员)

  多难兴邦,多难也更容易激发仁人志士和文艺精英痛定思痛、唤醒民众、改造社会、实现理想的决心和勇气。当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战疫”公益歌曲,提振了士气,汇聚了力量;致敬了榜样,赞美了英雄;传播了科学理念和防疫知识,也证明音乐创作队伍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当然,在“铺天盖地”后,我们也应正视“顶天立地”的作品太少的现实:早期“战疫”歌曲从内容到形式存在比较浅显、比较单一的问题。歌词语言基本沿用新闻、文件、广告语,生动性欠佳。歌曲的旋律创新不够。个别歌词存在令人费解和分寸失当的问题,如“重放的鲜花深情传扬,漂亮再美也不如善良”,把漂亮和善良不加提示地对立起来;“你是人间最美最美的美丽”,到底有多美,没有形象比喻,难以衡量。所以,歌曲创作要想克服这些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体验、更丰厚的积淀。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责编:何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付酬征稿|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微艺术”成为全民防疫战中的轻骑兵

  关键时刻,拿得起笔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