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感即时尚
网感好比时尚。时尚是见仁见智的。时尚是服务于需求,顺应场景,合乎时宜的。硬凹的Pose做作又不美,刻意的模仿看着也会勉强。就像毛时安老师说的:艺术首先是个性,是殊相,是自己以自己的面貌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其次才是共性和共相,求异存同,才应该是艺术的真相。
审美艺术“远非边缘的、官能紊乱的、琐屑的或空想的,而是人类最严肃和最重要的事件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感受的创作和呈现。“时尚”是有迹可循的,它会根据时代发展,生活需求,特定时间、地点、人群的诉求而不断变换、改进,再到融合归一。举个例子:我是“90后”,我们一路成长经历了90年代的重金属机车时期(大喇叭裤、花衬衫、大头皮鞋、爆炸头、花臂、大金链子、小手表等),2000年后的洗剪吹,然后是非主流、嘻哈……直到现在,当下我们流行什么呢?人们又开始走复古、简约、中国风。
我认为很容易抓住它的运动轨迹——深刻了解时代的基本需求,理解当下人们的诉求,谅解时代快速发展的产物,直面困难,回答时代问题。赫伯特·里德在《艺术的真谛》中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享有如此丰硕的艺术财富,从全面考虑,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中国艺术的卓越成就相媲美。”中国人的审美经验是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是人生经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代美学发展趋势表明,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立场是正确的。正如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沃尔什主张的,美学应当从艺术问题扩展到日常生活。审美是轮回,更是融会贯通,是在亿万人民凝结的智慧上顺应时代需求。抓住了它的运动轨迹以后,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捅破浆糊纸,它的魔法也就不再神秘了,我们就可望走在时尚的前沿,跟上时代的节奏,步入线路轨道。
赶时髦?蹭热度?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不在他的衣装,而在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交过的朋友、遇到过的狗。什么是时髦?我认为是在精神领域成为时代引领风尚的航标,有着不可撼动的力量。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沧桑巨变,都为艺术提供了最为新鲜最具活力的素材。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必须对生活的这个时代,对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人们在世界上怎样生活有触动、有关怀、有表现。毛时安老师说: 人民是一个层次丰富、需求多元的集群。一部作品如果没有当下关怀,就不会感动当代人。热度就是扎根时下,与时间接轨才能永不落伍。说人们爱说的话怕什么尴尬?不要怕尴尬,评论就是要给大众看的,蹭个热度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只要心中有航向,牢记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清楚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搭个顺风车何乐而不为?
了解时代需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加直接、更加猛烈、更加深刻。时代的飞速进步、科技的发达、自媒体的爆炸式蓬起,使得“人人都是自媒体”。如今,人们不再依赖可控的传统媒体来获得新讯息,只需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各方消息就都尽收眼底。当然,前提是连上 WiFi。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让饱受信息轰炸的人们乐意并主动接受评论的“轰炸”呢?我想以一个受众的角度来阐述一下个人感受。作为受众,我希望看到的就是短、频、快的文章,因为我们生活、成长的当下时代正极速发展,普遍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学习任务重,我们希望能在不多的休闲时间里多点轻松,能够透过这个小缝隙喘口气,而不会想费心劳神地读一篇冗长乏味的评论。
我们会去阅读某个评论是基于我们对这一类(某一类)艺术还葆有好奇心,因为艺术有人性的深度,它在表现时代故事表层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时代人性深处不为人知的很多激动人心的力量。这是我们渴望的排解,是会引起我们共鸣的精髓。而我们希望看到的评论是能够直接地、寥寥数语就能告诉我们这个剧、节目、书的大概内容讲什么,是否精彩,是否值得一看,是否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故事,这就够了。而更专业更具学术性的评论或解读能够变成一个延展链接附在文末,这样如果我被你的评论吸引,或是被批评吊起了好奇心,或者就是被你或幽默诙谐或爽朗直接或细腻烂漫的文笔迷住(因为评论本身也是一个作品),那么我将对这门艺术愈加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更专业的解读,届时就会自觉地“哒哒”点进链接阅读“全文”。反之,面对通篇冗长又乏味的废话,“哒哒嗖”,我们就会“全选”——“删除”——“确认”——“扔进垃圾桶”或者“一键清空”。
作者:袁永洁,中国杂技团公司宣传专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作者近照摄于福建三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责任编辑:艾超南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