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引子:小M是一位在校女大学生,也曾是一位狂热为“爱豆”投票打榜的“饭圈”中人,近日,笔者现场采访,听其详述亲身经历,铺陈圈中乱象。当前时值举国声讨文娱圈“饭圈”乱象之际,笔者整理对话内容,予以发布,以示“饭圈”之害。 笔者:前段时间,全国“饭圈”现象很火热,“饭圈”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是集资,为什么要集资?集资用来干什么?请你讲一讲。 小M:好,纵观这些年来的选秀比赛,我们可以看到,在总决赛中选手的得票越来越高,现在的投票数量是过去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有一个很快速的增长。我们就会想,这些选秀节目并不是全民参与,哪有那么多人参与一个关注度并不高的节目?哪里来的那么多人来为他们投票呢?票数为什么这么高呢?这其实就是集资带来的一个结果。 因为最近几年选秀节目越来越多,它的投票机制越来越成熟,导致竞争越来越大,粉丝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票数,就想出了集资这么一个办法。集资就是将粉丝们的钱集中到一起,由后援会用这些钱用来买奶,买奶票,因为选秀节目通常是由一些饮品经销商赞助播出的,平台便设计了通过购买赞助商的指定饮品,就可以获得投票的奶票、奶卡,因此,后援会通过集资的方式获得大量的资金,然后集中统一购买奶票、奶卡,这样的话就可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投出更多的票。 后援会组织集资活动,通过软件将粉丝的钱集中起来除了买指定的饮品以换取奶卡、奶票,还要买号,因平台要求进行投票,由于每个账号每天所投票数有限制,所以还要用来购买大量的账号。当然,粉丝集资也并非只用于投票打榜,还要为流量明星的产品冲销量、买明星“周边”等等,总之,“饭圈”用钱的地方不断涌现,集资也就层出不穷。 笔者:明星“周边”是什么东西? 小M:所谓“周边”就是标记有明星相关信息(比如签名、照片、模型等)的物件,是由平台或粉丝团队打造订制,面向粉丝群体进行售卖的物品。平台会推出贩卖明星“周边”产品的APP。粉丝们通过这些app购买明星们的“周边”。在一些app上,明星“周边”占据了不小的市场。因为许多明星“周边”是限量的,但需求很大,于是价格炒作得越来越高。韩娱甚至出现了一张小卡炒到了上千元的地步。有的卖家甚至不会自己出价,而是让买家自己带价格来,形成一种竞拍的形式,以此获得高额利润。 笔者:粉丝怎么听从“爱豆”后援会的安排,不断集资? 小M:集资活动本身具有煽动性。很多情况下集资会以“battle”的形式进行。“Battle”是指几家后援会通过平台故意将两个或者三个明星的集资活动同时进行,在规定时间内谁筹到的钱最多,谁就获得胜利,形成PK模式。这种比赛的机制就激起了粉丝们的胜负欲,毕竟谁也不想自己家的“爱豆”输掉。其次,在筹钱进度条下方还会有一个榜单,从高到低依次显示粉丝的头像和名称,以及打钱的金额,谁打的钱越多谁就会出现在榜单前面,这引起了粉丝的攀比心理。另外,许多粉丝会晒出自己打钱数额的截图,以此来显摆自己,这同样激发了粉丝们的争强好胜之心。而后援会“粉头”们不断发出的“只要一杯奶茶的钱,就能送哥哥出道”“省下吃零食的钱,送爱豆出道”“哥哥在节目中这么努力,我们不能拖他的后腿”……种种煽动性的话语鼓动,一些粉丝便会失去理智,像打了鸡血似的疯狂砸钱。 笔者:你也曾经身陷其中,你也参与集资? 小M:我当然参加集资,现在回想起来,进入那个圈子,就如同进入一个巨大的漩涡,身不由己,你总是被一股莫名的力量裹挟前行。不过,我还是相对比较理智的,集得不多。但即使绝大部分粉丝与我一样集资金额不大,但由于圈粉基数庞大,短时间集资数百万元是轻而易举的事。 笔者:你是怎样看待粉丝这种“自愿”集资行为? 小M:饭圈集资,从表面上看,的确有粉丝的自愿性。比如有些粉丝自己有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他们也愿意用自己赚来的钱支持自己喜欢的明星,用他们的话来讲,这些钱是“精神消费”,可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他们觉得这在自己经济承受范围内,是自己支持偶像的心意,通过付出一些金钱,粉丝们获得了“参与感”“奉献感”。但是,正如我上面所说,粉丝一旦进入圈子,便会受到从众心理、攀比心态、面子思想的影响,行为难以自控,所以很多粉丝的集资行为看似自愿,实则被迫。特别不能容忍的是一些人为了实现集资目标,竟然强迫未成年人、“学生党”集资。“不要拿学生党来找理由,再怎么穷,父母再怎么不同意,一块钱总是有的吧?”“口口声声说爱她,请拿出一点行动来”“××不欢迎白嫖,韩娱必须要砸钱”……用这些刺激性的语言,迫使未成年参与集资。 笔者:数月前网上曝光的一个“倒奶事件”,你是否了解?为何会如此? 小M:这事情我们也是通过网上知道的,第一时间是感觉太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是当时投票机制下的一种必然结果。前面讲过,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奶票、奶卡,后援会将集资来的钱集中采购指定乳品,由于奶卡要通过隐藏在乳品的瓶盖内的信息扫码而得(名曰“助力值”),所以组织者就会临时聘请大量的闲散人员从事打开瓶盖并进行扫码的工作。乳品一旦打开便难以保存,而后援会要的是奶卡、奶票,乳品便由工人自行处置,在短时间内也喝不了几瓶,所以自然就会将大量多余的乳品倒掉。 笔者:近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治理文娱领域存在的“饭圈”乱象,就“饭圈集资”的角度,你怎么看? 小M:由集资得来的钱会由粉丝后援会掌管,但其中变数极大,经常会有收支不明确的情况,有的后援会甚至会卷钱跑路,圈中经常用所谓“海景房”的消失来影射集资款管理的混乱……种种乱象不断引发了粉丝们的担忧。而“倒奶事件”,可以说是“饭圈集资”乱象的极端表现,这种变味的集资投票打榜行为已经突破了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绝大部分粉丝也对此十分反感,引起国人的愤怒当在情理之中。因此对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正常的粉丝没有不赞成的,因为他们也苦其久也。仔细想想,集资这些行为根本没有什么意义。通过集资创造的高额数据,只是一种“虚假繁荣”,是粉丝给自己的心理安慰。其实自己家的“爱豆”并没有那么多人关注,自己偶像的专辑也并没有那么高的销量。除了粉圈内部的人,有谁会去注意那些榜单数据呢? 笔者:我想向你了解一下,这“数据女工”是个什么群体? 小M:好,“数据女工”她们是专门的一群人,会每天为自己喜欢的爱豆进行一些打榜投票活动。或者是做各种各样的数据在不同的软件上为喜爱的爱豆进行一些贡献“活跃度”,来增加爱豆的热度和讨论度。“数据女工”每天做这些常规的活动来增加她们爱豆的热度,另外她们也在其他软件上进行签到、发帖,增加她们爱豆的讨论度。 “数据女工”,这是饭圈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数据女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以大、中学校女生或社会休闲女性居多,平时与其他粉丝没什么区别,主要是关注一下自己爱豆的动态,转发一些帖子,参与讨论一些话题,显得比较悠闲自在。但是,一旦活动进入投票打榜环节,她们的情绪就会被立即调动起来,参与到“做数据”的工作之中。 所谓“做数据”,就是粉丝们在各种榜单、app上进行每天的日常打卡签到,或是在明星、爱豆的微博评论进行点赞、转发、评论等等。如在一些平台上,平台会自动给每位粉丝生成一个显示每日成长的经验值界面。上面罗列从签到、发贴被评论、评论帖子、转发帖子到邀请好友关注当前等详细的得分明细,干什么事会赚多少经验值都是有标准显示的,比如,评论帖子一次得1经验值,转发帖子一次也可得1经验值,邀请一位好友关注可得2经验值等等。另外下载专门的app,每天可以再领10经验值。粉丝们每天就会为获取更多的经验值而不断奔波,不断重复一些相似的动作,称为“做数据”。不同平台“做数据”的方式也有不同,有些是大量发贴(只要带有明星的名字即可)而获得浏览量,截图上报也算是完成任务。而能坚持“做数据”的绝大部分是年轻而无固定职业的女孩,所以被戏称为“数据女工”。 笔者:什么是打榜?怎么打榜? 小M:粉丝们将自己挣来的经验值送给喜爱的明星或爱豆,提升他们的人气和活跃度,使之能在与其他明星的排行榜上得以尽量靠前或领先,这个过程就被粉丝们称为“打榜”。当然,粉丝们在长期的实战过程中也累积了很多打榜经验。首先在送经验值的时段上比较考究,后援会一般会要求粉丝在榜单刚好清空刷新之后(周一的零时)集中赠送积分。再次是不能一次性将积分全部送出,据称这样能避免被平台浑水摸鱼吞掉数据。因此必须1分、5分、66分这样分档慢慢将积分送出。总之,粉丝就通过在特定时间段内贡献大量积分,促使明星、爱豆积分短时间快速增长来完成明星排名极速上升这一目的。 笔者:你曾经当过“数据女工”,你感觉这份“工作”如何? 小M:我接触选秀节目时间不长,去年上了大学后,寒假突然感觉松驰下来,有闺蜜推荐了一档选秀节目,竟然一看就进入状态了,有了自己pick的选手,到打榜环节时自然而然地做起了“数据女工”。开始是比较新奇,觉得通过自己的手指,能为爱豆奉献活跃度很欣慰,随着打榜越来越激烈、氛围越来越浓厚、竞争越来越残酷,就觉得“做数据”不是义务,而是一种责任,压力就越来越大了。挣经验值、“做数据”成为自己每天必不可少的任务。为了挣得更多的经验值,就必须拥有更多的“料”,即转发的内容或话题。平台为避免恶意灌水,对转发内容设置了关卡,不允许反复转发“水帖”,这样就需要有新的东西。新东西何处来,就只有不断关注一些资深大粉的帖子,特别是非常关注“站姐”时不时发出的最新图帖。由于对“水贴”管理相对比较严格,为获得更多经验值,粉丝们又另辟蹊径,开辟副话题,粉丝们不用在意排名,就可以在其中发大量的水帖。当然水帖也不能随意发,会有一定的规则。一般要求带图,带tag(标签话题),这样也有增加明星曝光度活跃度的作用。很多粉丝对“做数据”十分敬业,通常不满足一个帐号,还千方百计多开设账号,这样当一个账号经验值满分后,又以其他账号重复挣分的过程,就使得每天可得的经验值总额会成倍增加,这样对爱豆的贡献越大。但是,这样无疑是一个费力耗时的行为,那段时间我就感觉自己其他爱好的时空被大大压缩了,但仍乐此不疲。而粉友间透露出的极端事例更多,比如一些中小学生假期作业为此荒芜,大中学生出门时间极大减少,社交活动也大都转到网上进行等等,甚至与家人的交流也极大减少。 笔者:外人看来这么辛苦的差事,你为何“乐此不疲”? 小M:一方面自己有喜欢的爱豆之后,一直不断关注其“养成”过程,觉得为其做事,送其出道很自豪,很有成就感,所以甘愿为其付出。另一方面的确是平台造势形成的被裹挟前行。平台对每个粉丝的贡献度也会有排名榜单,会显示贡献度在前一百名的粉丝,这也激励着粉丝不断做贡献,我也曾经因为进入了榜单前一百名而获得了一种“成就感”。 笔者:裹挟前行怎么理解? 小M:比如两支外地球队来举行表演赛,当地组织A、B两家大学学生观看,不论场上打得再激烈,观众席一般不会疯狂呐喊、高声呼叫,也不会选边站。但当把两个队分别贴上标签代表A、B两个学校进行比赛时,观众席上的画风会陡然转变,可以说立马阵营划分、爱憎分明,观众对抗性、参与性会提升。如果再把观众的反应与球场上队员的技战术发挥水平进行关联,那观众就会更加投入、更加尽力。粉丝就是如此,由旁观者变为关注者,由关注者变参与者,由参与者进而为主导者,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功能,一步步增加自己的责任,最后根本不是榜中人的竞争,而是粉丝间的比拼。 其实“数据女工”就像是蚂蚁团队中的工蚁,每天忙忙碌碌,在虚拟的平台上不知疲倦地,不求回报地四处奔波。但即便如此,之前还有后援会因粉丝没有完成任务而实施惩罚措施的行为被曝光,受到大众猛烈抨击。“数据女工”单从她们个人行为而言,或许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从一种社会现象而论,在我看来无疑是粉圈病态化最大的受害群体。 笔者:你在谈论“数据女工”时,曾提到她们除了要挣经验值以外,日常还要参与后援会组织的“控评”与“反黑”的行动,我想问一下什么是“控评”?什么是“反黑”? 小M:“控评”就是粉丝们会在明星官方微博下面进行的发言或转贴等评论活动。通常的评论就是发关于她们爱豆的名字或照片,然后号召粉丝们都去点赞,将这些帖子顶到热赞,就达到一个“控评”的效果。主要目的是控制自己爱豆的舆论风向,确保爱豆保持高热度的同时,不受负面评论的影响或将影响降到最低。 “反黑”也是粉丝们每天会进行的一种活动,对自己爱豆不好的言论进行举报。所谓“黑”就是指在公共评论区(如超话)或私人空间(如自己的微博)等空间散布对明星、爱豆不利的帖子或言语的行为。“反黑”就是组织粉丝开展的对“黑”进行反击的活动,通常是组织粉丝对“黑”账号进行举报,是“控评”的一种重要手段。 笔者:你具体讲一讲如何进行“控评”? 小M:出于好意与对爱豆的喜爱,粉丝们会将好的言论顶到前排,不让明星看到那些恶意言论。但渐渐的,此种好意变了味。控评成为了显示明星人气的方式,谁家粉丝占领了评论区,就显示这家粉丝控评实力强。因此还会发生斗争,粉丝们竞相在评论区里刷屏,互相攀比。 谁家控评在前排,谁家人气就高。点赞数高的评论一般会显示在前排,因此会号召粉丝们给这些评论点赞。除了点赞数高的评论,有些“优质”账号也会显示在前排。所谓“优质”账号,是与微博博主(明星、爱豆)平时互动比较多,关系显得比较密切的账号,因此这些账号“含金量”比较高,发布的评论会被推荐到前排。粉丝们往往会专门用这些账号进行评论,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得到大量的“含金量”高的“优质”账号,粉丝们会进行“养号”。就是每天到各种官方微博以及营销号评论区互动留言,通过这种方式增加自己的活跃度,等到涉及自家爱豆的关键时刻,这些账号就可以派上用场,控制评论风向。为此,网上还滋生了一些专门“养号”的人,他们并不是粉丝,只是大量地“养号”,然后将这些“优质”账号高价卖给粉丝们使用。 以某选秀活动为例,当官方微博会发布节目的信息,选手的表演剧照等等内容后,在控评的机制下,评论区不是对节目的中肯意见建议,也不是对选手在节目中的表现情况的善意讨论,而是粉丝们的毫无节制的“控评”。具体表现为评论区充斥着爱豆的美图、爱豆的名字、为爱豆应援的话等等,当然,这些内容大都与微博内容本身无关,并且千篇一律,废话成堆。 一句话,控评就是粉丝们一股脑儿地在自家爱豆的评论区大量发布有利或无害言论,迅速遮蔽、稀释甚至举报、打击“恶意”言论的过程。 笔者:我的理解“控评”是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正向维度,即大量发布正面、利好的言论以遮蔽、稀释负面的言论,即“洗广场”。另一个是负向维度,就是直接采取攻击、举报等措施打击“黑”账号,即“反黑”。 小M:可以这么理解。 笔者:什么是“洗广场”?什么是“广场体”账号? 小M:这个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广场”,就是人们在网上搜索某一明星时,展现出来的实时微博页面就称为“广场”。“广场”中显示的内容都是网上围绕该明星的相关言论、图贴等。巡查“广场”是后援会组织开展“控评”活动、检验“控评”效果的重要手段。能出现在“广场”上的账号被称作“广场体”(能上广场的体质)。一般信用度、活跃度比较高的账号(相当于控评时“含金量”高的账号),就容易上“广场”。如果在“广场”中发现“恶意”评论,后援会就会号令粉丝通过大量发帖把这些不好的评论给刷掉,使别人看不见这些负面评论,这就是“洗广场”。由于网络空间信息几乎是瞬息万变,所以“广场”必须定期“巡逻”,一发现有不利的内容,会搜索相关账号,然后通报给粉丝群体,开展举报。 从我的经历看,虽然其中也确有恶意的言论,但也不乏有的爱豆确实存在一些不好的行为被人指出,但粉丝们是容不得人们说一点坏话的,只要有不利的信息出现,他们就会通过大量的刷屏掩盖掉这些不好的信息,这种“捂嘴”无疑是一种病态现象。 笔者:“反黑”活动如何进行? 小M:后援会会定期公布一批发布对明星不利言论的账号,然后号召粉丝们集中去举报这些账号。这些操作当然非常繁琐,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各种反黑软件。我接触到的APP,与微博相关联,它拥有一键举报,净化词条的功能。所谓一键举报,即只要轻轻一点,app会自动举报账号,粉丝们不用手动一个一个去举报。所谓净化词条,即有时候明星会出现一些黑热搜(负面新闻),或者一些不好的话题词条,同样通过一次点击,app会自动净化这些词条,降低词条的热度,使其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过程一般会持续十五分钟。 当然,在开展“反黑”的同时,也会通过大量挖掘对方明星、爱豆的负面新闻,主动武装一批“黑粉”,专门发布对方的不利信息,给对方粉丝团队造成困扰,有时也会有一招制敌的奇效。 笔者:你对“控评”“反黑”怎样看? 小M:不论粉丝的初心与愿望如何,任何事情都得把握好一个度。“饭圈”的“控评”“反黑”,其实已经演变成不同粉丝阵营之间的攻防与倾轧,为了打压对手,采取很多不正当的手法打探隐私,甚至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获取“黑”材料,采取大规模的相互爆料、揭短、告密、举报的方式,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这种做法无疑会有很多弊端,尤其是圈中有大量的中小学生,这种不正常的社会行为方式,会对他们逐渐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作者:卫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支部书记、秘书长) 延伸阅读: “饭圈文化”反思(张颐武) “饭圈经济”的概念、理论与批判(张亚光) 文艺评论需要跟上自媒体的时代步伐(卫洪)
引子:小M是一位在校女大学生,也曾是一位狂热为“爱豆”投票打榜的“饭圈”中人,近日,笔者现场采访,听其详述亲身经历,铺陈圈中乱象。当前时值举国声讨文娱圈“饭圈”乱象之际,笔者整理对话内容,予以发布,以示“饭圈”之害。
笔者:前段时间,全国“饭圈”现象很火热,“饭圈”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是集资,为什么要集资?集资用来干什么?请你讲一讲。
小M:好,纵观这些年来的选秀比赛,我们可以看到,在总决赛中选手的得票越来越高,现在的投票数量是过去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有一个很快速的增长。我们就会想,这些选秀节目并不是全民参与,哪有那么多人参与一个关注度并不高的节目?哪里来的那么多人来为他们投票呢?票数为什么这么高呢?这其实就是集资带来的一个结果。
因为最近几年选秀节目越来越多,它的投票机制越来越成熟,导致竞争越来越大,粉丝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票数,就想出了集资这么一个办法。集资就是将粉丝们的钱集中到一起,由后援会用这些钱用来买奶,买奶票,因为选秀节目通常是由一些饮品经销商赞助播出的,平台便设计了通过购买赞助商的指定饮品,就可以获得投票的奶票、奶卡,因此,后援会通过集资的方式获得大量的资金,然后集中统一购买奶票、奶卡,这样的话就可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投出更多的票。
后援会组织集资活动,通过软件将粉丝的钱集中起来除了买指定的饮品以换取奶卡、奶票,还要买号,因平台要求进行投票,由于每个账号每天所投票数有限制,所以还要用来购买大量的账号。当然,粉丝集资也并非只用于投票打榜,还要为流量明星的产品冲销量、买明星“周边”等等,总之,“饭圈”用钱的地方不断涌现,集资也就层出不穷。
笔者:明星“周边”是什么东西?
小M:所谓“周边”就是标记有明星相关信息(比如签名、照片、模型等)的物件,是由平台或粉丝团队打造订制,面向粉丝群体进行售卖的物品。平台会推出贩卖明星“周边”产品的APP。粉丝们通过这些app购买明星们的“周边”。在一些app上,明星“周边”占据了不小的市场。因为许多明星“周边”是限量的,但需求很大,于是价格炒作得越来越高。韩娱甚至出现了一张小卡炒到了上千元的地步。有的卖家甚至不会自己出价,而是让买家自己带价格来,形成一种竞拍的形式,以此获得高额利润。
笔者:粉丝怎么听从“爱豆”后援会的安排,不断集资?
小M:集资活动本身具有煽动性。很多情况下集资会以“battle”的形式进行。“Battle”是指几家后援会通过平台故意将两个或者三个明星的集资活动同时进行,在规定时间内谁筹到的钱最多,谁就获得胜利,形成PK模式。这种比赛的机制就激起了粉丝们的胜负欲,毕竟谁也不想自己家的“爱豆”输掉。其次,在筹钱进度条下方还会有一个榜单,从高到低依次显示粉丝的头像和名称,以及打钱的金额,谁打的钱越多谁就会出现在榜单前面,这引起了粉丝的攀比心理。另外,许多粉丝会晒出自己打钱数额的截图,以此来显摆自己,这同样激发了粉丝们的争强好胜之心。而后援会“粉头”们不断发出的“只要一杯奶茶的钱,就能送哥哥出道”“省下吃零食的钱,送爱豆出道”“哥哥在节目中这么努力,我们不能拖他的后腿”……种种煽动性的话语鼓动,一些粉丝便会失去理智,像打了鸡血似的疯狂砸钱。
笔者:你也曾经身陷其中,你也参与集资?
小M:我当然参加集资,现在回想起来,进入那个圈子,就如同进入一个巨大的漩涡,身不由己,你总是被一股莫名的力量裹挟前行。不过,我还是相对比较理智的,集得不多。但即使绝大部分粉丝与我一样集资金额不大,但由于圈粉基数庞大,短时间集资数百万元是轻而易举的事。
笔者:你是怎样看待粉丝这种“自愿”集资行为?
小M:饭圈集资,从表面上看,的确有粉丝的自愿性。比如有些粉丝自己有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他们也愿意用自己赚来的钱支持自己喜欢的明星,用他们的话来讲,这些钱是“精神消费”,可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他们觉得这在自己经济承受范围内,是自己支持偶像的心意,通过付出一些金钱,粉丝们获得了“参与感”“奉献感”。但是,正如我上面所说,粉丝一旦进入圈子,便会受到从众心理、攀比心态、面子思想的影响,行为难以自控,所以很多粉丝的集资行为看似自愿,实则被迫。特别不能容忍的是一些人为了实现集资目标,竟然强迫未成年人、“学生党”集资。“不要拿学生党来找理由,再怎么穷,父母再怎么不同意,一块钱总是有的吧?”“口口声声说爱她,请拿出一点行动来”“××不欢迎白嫖,韩娱必须要砸钱”……用这些刺激性的语言,迫使未成年参与集资。
笔者:数月前网上曝光的一个“倒奶事件”,你是否了解?为何会如此?
小M:这事情我们也是通过网上知道的,第一时间是感觉太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是当时投票机制下的一种必然结果。前面讲过,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奶票、奶卡,后援会将集资来的钱集中采购指定乳品,由于奶卡要通过隐藏在乳品的瓶盖内的信息扫码而得(名曰“助力值”),所以组织者就会临时聘请大量的闲散人员从事打开瓶盖并进行扫码的工作。乳品一旦打开便难以保存,而后援会要的是奶卡、奶票,乳品便由工人自行处置,在短时间内也喝不了几瓶,所以自然就会将大量多余的乳品倒掉。
笔者:近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治理文娱领域存在的“饭圈”乱象,就“饭圈集资”的角度,你怎么看?
小M:由集资得来的钱会由粉丝后援会掌管,但其中变数极大,经常会有收支不明确的情况,有的后援会甚至会卷钱跑路,圈中经常用所谓“海景房”的消失来影射集资款管理的混乱……种种乱象不断引发了粉丝们的担忧。而“倒奶事件”,可以说是“饭圈集资”乱象的极端表现,这种变味的集资投票打榜行为已经突破了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绝大部分粉丝也对此十分反感,引起国人的愤怒当在情理之中。因此对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正常的粉丝没有不赞成的,因为他们也苦其久也。仔细想想,集资这些行为根本没有什么意义。通过集资创造的高额数据,只是一种“虚假繁荣”,是粉丝给自己的心理安慰。其实自己家的“爱豆”并没有那么多人关注,自己偶像的专辑也并没有那么高的销量。除了粉圈内部的人,有谁会去注意那些榜单数据呢?
笔者:我想向你了解一下,这“数据女工”是个什么群体?
小M:好,“数据女工”她们是专门的一群人,会每天为自己喜欢的爱豆进行一些打榜投票活动。或者是做各种各样的数据在不同的软件上为喜爱的爱豆进行一些贡献“活跃度”,来增加爱豆的热度和讨论度。“数据女工”每天做这些常规的活动来增加她们爱豆的热度,另外她们也在其他软件上进行签到、发帖,增加她们爱豆的讨论度。
“数据女工”,这是饭圈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数据女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以大、中学校女生或社会休闲女性居多,平时与其他粉丝没什么区别,主要是关注一下自己爱豆的动态,转发一些帖子,参与讨论一些话题,显得比较悠闲自在。但是,一旦活动进入投票打榜环节,她们的情绪就会被立即调动起来,参与到“做数据”的工作之中。
所谓“做数据”,就是粉丝们在各种榜单、app上进行每天的日常打卡签到,或是在明星、爱豆的微博评论进行点赞、转发、评论等等。如在一些平台上,平台会自动给每位粉丝生成一个显示每日成长的经验值界面。上面罗列从签到、发贴被评论、评论帖子、转发帖子到邀请好友关注当前等详细的得分明细,干什么事会赚多少经验值都是有标准显示的,比如,评论帖子一次得1经验值,转发帖子一次也可得1经验值,邀请一位好友关注可得2经验值等等。另外下载专门的app,每天可以再领10经验值。粉丝们每天就会为获取更多的经验值而不断奔波,不断重复一些相似的动作,称为“做数据”。不同平台“做数据”的方式也有不同,有些是大量发贴(只要带有明星的名字即可)而获得浏览量,截图上报也算是完成任务。而能坚持“做数据”的绝大部分是年轻而无固定职业的女孩,所以被戏称为“数据女工”。
笔者:什么是打榜?怎么打榜?
小M:粉丝们将自己挣来的经验值送给喜爱的明星或爱豆,提升他们的人气和活跃度,使之能在与其他明星的排行榜上得以尽量靠前或领先,这个过程就被粉丝们称为“打榜”。当然,粉丝们在长期的实战过程中也累积了很多打榜经验。首先在送经验值的时段上比较考究,后援会一般会要求粉丝在榜单刚好清空刷新之后(周一的零时)集中赠送积分。再次是不能一次性将积分全部送出,据称这样能避免被平台浑水摸鱼吞掉数据。因此必须1分、5分、66分这样分档慢慢将积分送出。总之,粉丝就通过在特定时间段内贡献大量积分,促使明星、爱豆积分短时间快速增长来完成明星排名极速上升这一目的。
笔者:你曾经当过“数据女工”,你感觉这份“工作”如何?
小M:我接触选秀节目时间不长,去年上了大学后,寒假突然感觉松驰下来,有闺蜜推荐了一档选秀节目,竟然一看就进入状态了,有了自己pick的选手,到打榜环节时自然而然地做起了“数据女工”。开始是比较新奇,觉得通过自己的手指,能为爱豆奉献活跃度很欣慰,随着打榜越来越激烈、氛围越来越浓厚、竞争越来越残酷,就觉得“做数据”不是义务,而是一种责任,压力就越来越大了。挣经验值、“做数据”成为自己每天必不可少的任务。为了挣得更多的经验值,就必须拥有更多的“料”,即转发的内容或话题。平台为避免恶意灌水,对转发内容设置了关卡,不允许反复转发“水帖”,这样就需要有新的东西。新东西何处来,就只有不断关注一些资深大粉的帖子,特别是非常关注“站姐”时不时发出的最新图帖。由于对“水贴”管理相对比较严格,为获得更多经验值,粉丝们又另辟蹊径,开辟副话题,粉丝们不用在意排名,就可以在其中发大量的水帖。当然水帖也不能随意发,会有一定的规则。一般要求带图,带tag(标签话题),这样也有增加明星曝光度活跃度的作用。很多粉丝对“做数据”十分敬业,通常不满足一个帐号,还千方百计多开设账号,这样当一个账号经验值满分后,又以其他账号重复挣分的过程,就使得每天可得的经验值总额会成倍增加,这样对爱豆的贡献越大。但是,这样无疑是一个费力耗时的行为,那段时间我就感觉自己其他爱好的时空被大大压缩了,但仍乐此不疲。而粉友间透露出的极端事例更多,比如一些中小学生假期作业为此荒芜,大中学生出门时间极大减少,社交活动也大都转到网上进行等等,甚至与家人的交流也极大减少。
笔者:外人看来这么辛苦的差事,你为何“乐此不疲”?
小M:一方面自己有喜欢的爱豆之后,一直不断关注其“养成”过程,觉得为其做事,送其出道很自豪,很有成就感,所以甘愿为其付出。另一方面的确是平台造势形成的被裹挟前行。平台对每个粉丝的贡献度也会有排名榜单,会显示贡献度在前一百名的粉丝,这也激励着粉丝不断做贡献,我也曾经因为进入了榜单前一百名而获得了一种“成就感”。
笔者:裹挟前行怎么理解?
小M:比如两支外地球队来举行表演赛,当地组织A、B两家大学学生观看,不论场上打得再激烈,观众席一般不会疯狂呐喊、高声呼叫,也不会选边站。但当把两个队分别贴上标签代表A、B两个学校进行比赛时,观众席上的画风会陡然转变,可以说立马阵营划分、爱憎分明,观众对抗性、参与性会提升。如果再把观众的反应与球场上队员的技战术发挥水平进行关联,那观众就会更加投入、更加尽力。粉丝就是如此,由旁观者变为关注者,由关注者变参与者,由参与者进而为主导者,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功能,一步步增加自己的责任,最后根本不是榜中人的竞争,而是粉丝间的比拼。
其实“数据女工”就像是蚂蚁团队中的工蚁,每天忙忙碌碌,在虚拟的平台上不知疲倦地,不求回报地四处奔波。但即便如此,之前还有后援会因粉丝没有完成任务而实施惩罚措施的行为被曝光,受到大众猛烈抨击。“数据女工”单从她们个人行为而言,或许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从一种社会现象而论,在我看来无疑是粉圈病态化最大的受害群体。
笔者:你在谈论“数据女工”时,曾提到她们除了要挣经验值以外,日常还要参与后援会组织的“控评”与“反黑”的行动,我想问一下什么是“控评”?什么是“反黑”?
小M:“控评”就是粉丝们会在明星官方微博下面进行的发言或转贴等评论活动。通常的评论就是发关于她们爱豆的名字或照片,然后号召粉丝们都去点赞,将这些帖子顶到热赞,就达到一个“控评”的效果。主要目的是控制自己爱豆的舆论风向,确保爱豆保持高热度的同时,不受负面评论的影响或将影响降到最低。
“反黑”也是粉丝们每天会进行的一种活动,对自己爱豆不好的言论进行举报。所谓“黑”就是指在公共评论区(如超话)或私人空间(如自己的微博)等空间散布对明星、爱豆不利的帖子或言语的行为。“反黑”就是组织粉丝开展的对“黑”进行反击的活动,通常是组织粉丝对“黑”账号进行举报,是“控评”的一种重要手段。
笔者:你具体讲一讲如何进行“控评”?
小M:出于好意与对爱豆的喜爱,粉丝们会将好的言论顶到前排,不让明星看到那些恶意言论。但渐渐的,此种好意变了味。控评成为了显示明星人气的方式,谁家粉丝占领了评论区,就显示这家粉丝控评实力强。因此还会发生斗争,粉丝们竞相在评论区里刷屏,互相攀比。
谁家控评在前排,谁家人气就高。点赞数高的评论一般会显示在前排,因此会号召粉丝们给这些评论点赞。除了点赞数高的评论,有些“优质”账号也会显示在前排。所谓“优质”账号,是与微博博主(明星、爱豆)平时互动比较多,关系显得比较密切的账号,因此这些账号“含金量”比较高,发布的评论会被推荐到前排。粉丝们往往会专门用这些账号进行评论,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得到大量的“含金量”高的“优质”账号,粉丝们会进行“养号”。就是每天到各种官方微博以及营销号评论区互动留言,通过这种方式增加自己的活跃度,等到涉及自家爱豆的关键时刻,这些账号就可以派上用场,控制评论风向。为此,网上还滋生了一些专门“养号”的人,他们并不是粉丝,只是大量地“养号”,然后将这些“优质”账号高价卖给粉丝们使用。
以某选秀活动为例,当官方微博会发布节目的信息,选手的表演剧照等等内容后,在控评的机制下,评论区不是对节目的中肯意见建议,也不是对选手在节目中的表现情况的善意讨论,而是粉丝们的毫无节制的“控评”。具体表现为评论区充斥着爱豆的美图、爱豆的名字、为爱豆应援的话等等,当然,这些内容大都与微博内容本身无关,并且千篇一律,废话成堆。
一句话,控评就是粉丝们一股脑儿地在自家爱豆的评论区大量发布有利或无害言论,迅速遮蔽、稀释甚至举报、打击“恶意”言论的过程。
笔者:我的理解“控评”是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正向维度,即大量发布正面、利好的言论以遮蔽、稀释负面的言论,即“洗广场”。另一个是负向维度,就是直接采取攻击、举报等措施打击“黑”账号,即“反黑”。
小M:可以这么理解。
笔者:什么是“洗广场”?什么是“广场体”账号?
小M:这个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广场”,就是人们在网上搜索某一明星时,展现出来的实时微博页面就称为“广场”。“广场”中显示的内容都是网上围绕该明星的相关言论、图贴等。巡查“广场”是后援会组织开展“控评”活动、检验“控评”效果的重要手段。能出现在“广场”上的账号被称作“广场体”(能上广场的体质)。一般信用度、活跃度比较高的账号(相当于控评时“含金量”高的账号),就容易上“广场”。如果在“广场”中发现“恶意”评论,后援会就会号令粉丝通过大量发帖把这些不好的评论给刷掉,使别人看不见这些负面评论,这就是“洗广场”。由于网络空间信息几乎是瞬息万变,所以“广场”必须定期“巡逻”,一发现有不利的内容,会搜索相关账号,然后通报给粉丝群体,开展举报。
从我的经历看,虽然其中也确有恶意的言论,但也不乏有的爱豆确实存在一些不好的行为被人指出,但粉丝们是容不得人们说一点坏话的,只要有不利的信息出现,他们就会通过大量的刷屏掩盖掉这些不好的信息,这种“捂嘴”无疑是一种病态现象。
笔者:“反黑”活动如何进行?
小M:后援会会定期公布一批发布对明星不利言论的账号,然后号召粉丝们集中去举报这些账号。这些操作当然非常繁琐,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各种反黑软件。我接触到的APP,与微博相关联,它拥有一键举报,净化词条的功能。所谓一键举报,即只要轻轻一点,app会自动举报账号,粉丝们不用手动一个一个去举报。所谓净化词条,即有时候明星会出现一些黑热搜(负面新闻),或者一些不好的话题词条,同样通过一次点击,app会自动净化这些词条,降低词条的热度,使其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过程一般会持续十五分钟。
当然,在开展“反黑”的同时,也会通过大量挖掘对方明星、爱豆的负面新闻,主动武装一批“黑粉”,专门发布对方的不利信息,给对方粉丝团队造成困扰,有时也会有一招制敌的奇效。
笔者:你对“控评”“反黑”怎样看?
小M:不论粉丝的初心与愿望如何,任何事情都得把握好一个度。“饭圈”的“控评”“反黑”,其实已经演变成不同粉丝阵营之间的攻防与倾轧,为了打压对手,采取很多不正当的手法打探隐私,甚至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获取“黑”材料,采取大规模的相互爆料、揭短、告密、举报的方式,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这种做法无疑会有很多弊端,尤其是圈中有大量的中小学生,这种不正常的社会行为方式,会对他们逐渐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作者:卫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支部书记、秘书长)
延伸阅读:
“饭圈文化”反思(张颐武)
“饭圈经济”的概念、理论与批判(张亚光)
文艺评论需要跟上自媒体的时代步伐(卫洪)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外国人游中国”短视频为何火出了国门(张经武 杨航)
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
善用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
以文艺批评助力共同体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