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影视佳作展现新时代民族融合画卷(范建华)

2024-08-27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范建华 收藏

当前,有关民族题材的很多影视作品展现了新时代各族人民勠力同心的精神风貌及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有意识地嵌入民族家国情怀叙事,涌现出一批记录时代巨变、抒写民族史诗的影视佳作。

根据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改编的网络剧《我的阿勒泰》向人们展示了阿勒泰绮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多民族的交往交流,受到当下观众热捧。李娟的作品大多是根据自身深度体验的非构思叙事,力求接近真实的牧民,写他们的所思所欲、所喜所悲,有浓郁鲜活的“在场性”。剧中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汉族家庭与哈萨克族民族一起生活的真实遭际,这里也有蒙古族、达斡尔族,他们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宗教观念、礼仪习俗都有差异。他们混居在这里,是我国多民族地区混居生活的一个缩影。剧作寓于个人化的情感叙述,向人们展现了阿勒泰这片广袤土地上不同民族的相依相扶,超越民族、语言、身份的障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相互融合、相互尊重、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散文化的表达也引导人们以轻松旁观的视角观察这里的多民族生活,呈现出一幅民族融合的真实画卷。在现代化的时代变迁中,新的变化渗透进阿勒泰牧民的生活中,有些习惯不可避免地消失。祖辈偏好传统的游牧生活难以阻挡新一代对现代生活的向往,更难拒绝手机、电脑、流行音乐的慢慢浸入。作者敏锐感受到“无论多么古老的古旧秩序都正在被打开缺口,虽然从那个缺口进进出出的仍然是传统事物,但每一次出入都有些许的流失和轻微的替换”。

电影《我来自北京之玛尼堆的秋天》将镜头对准川藏高原藏族自治州德格县,记述一批来自北京的为藏区扶贫事业贡献自己爱心的援藏干部的故事,他们从大都市来到高原藏区,有新的观念与视野,与当地乡民一起奋斗,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生命。影片展示了浓厚的藏族人文风情及川藏高原独有的迷人景象:巍峨的群峰、蜿蜒的山路、漫山的牛羊。为打造西藏文化旅游品牌,援藏干部肖宁月不辞辛劳地拜访民间唐卡、藏族造纸技艺等传承人,鼓励他们回乡开设非遗工作室,并将玛尼堆、藏纸、唐卡、德格印经院、格萨尔说唱等独特的藏文化符号融入民族文化发展中,最终取得脱贫的胜利。

电视剧《都是一家人》以独特的视角讲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从边疆村寨走进沿海开放都市创业打拼的艰辛事迹,以艺术的方式真实地展现汉、回、佤、白、藏、蒙古、赫哲、维吾尔等祖国各族青年融入城市生活,展开跨民族、跨区域叙事,通过不息的奋斗为国家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呈现了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还原了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多维的视角拓宽了当代影视的创作之路,收获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电视剧《阿坝一家人》讲述藏区现代人的所思所想。汉藏家庭结合出身的现代青年杨耀州考上南京大学研究生,他在偏远的木格梁子羌寨旅游扶贫试点调研期间才对当地村民脱贫的愿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于是,他主动要求扎根基层羌寨,最终通过知识和奋斗带领乡民实现小康生活,以个人命运折射了时代脉动。

电视剧《金色索玛花》以生动饱满的形象讲述驻村第一书记与大凉山彝族人民同心协力脱贫攻坚,给彝族山区带来巨大变化的故事;作品贴近社会现实,将脱贫攻坚与传承彝族文化融为一体,用文艺记录时代变化及发展新貌。电视剧《雪莲花盛开的地方》则塑造了一批援藏干部的英雄群像及他们与强嘎村藏族同胞共同打拼的感人悲歌。《库尔班大叔和他的子孙们》讲述库尔班一家五代人历经旧社会至新时代的奋斗史。这些作品在叙事手法上小中见大,将个体命运融入国家民族发展大潮,映射时代波澜,亦在青年群体中成功圈粉。在叙事方式上,这些作品多以“散点透视”的微视角、小人物的书写来观照大时代、大情怀。在表现手法上,结合商业片的一些长处,影片类型、题材、风格呈现出多样化面貌。既保留了地域特色,又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作者:范建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以数智技术塑造传统文化的当代样态(范建华)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年画运动(范建华)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