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以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脉络,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人奋斗不息的生活史诗;《山海情》以闽宁镇为原型,展现闽宁两地持续20多年携手扶贫、奋力脱贫的不凡历程。现实题材电视剧口碑收视双丰收启示着文艺创作者,只有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足中国大地、立足火热实践,才能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近年来涌现的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启示我们,创作出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优秀作品,离不开人民立场。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鲁迅先生曾以“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为例,强调群众的劳作对于文化起源的意义。《诗经》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探索宇宙奥秘的《天问》、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歌颂女性英姿的《木兰诗》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社会文化影响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之一。因此,文艺必须用正确价值观滋养人,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意象启迪人,并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对文艺工作者而言,文艺创作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赵树理之所以被誉为描写中国农民的“铁笔圣手”,是因为他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生动再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都是为了文学理想而深入群众生活。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就是对作为历史创造者、时代创造者的人民献上的崇高礼赞。
(作者:王广生,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