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召开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_家园_家园艺见_中国评协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中国艺术报》专版|中国文联召开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

2021-04-2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座谈会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10419/index.htm?page=/page_2/202104/t20210418_542366.htm&pagenum=2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评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加强改进文联系统文艺评论工作

——中国文联召开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

中国文联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现场

  4月12日,中国文联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在全党全国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中国文联召开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是全国文艺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有力举措,也是中国文联团结引领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董耀鹏主持会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彭云,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周由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中国文联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全国文艺家协会负责人,各省区市文联有关负责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在京成员以及文艺评论家代表等9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董耀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

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彭云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周由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中国视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范宗钗,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沈勇先后作大会发言,围绕理论学术建设、组织体系建设、阵地建设、具体艺术门类评论工作、新文艺群体工作、青年文艺评论家工作、理论专委会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徐粤春作会议小结。本报摘编刊登会议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分组讨论

与会人员合影

提高评论质量 增强评论效力

张德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他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文艺评论有了新气象、新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我们要继续努力,提高文艺评论质量,增强文艺评论效力。

  一、掌握好“历史的”标准

  文艺批评首先遇到的就是衡文的标准与尺度问题。对同一部作品、同一个文艺现象,常常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大相径庭,原因就是各自衡量作品的标准不同,使用的尺度不同,甚至站立的立场不同。那么,怎样的标准才是符合艺术规律的科学的标准?我们知道,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类历史的反映,也是人类对未来的想象,说到底,是一种艺术化的“历史”叙事,这就决定了文艺评论离不开历史的标准。文艺反映历史和想象未来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即审美的方式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文艺评论离不开艺术的、美学的标准。所以历史的美学的标准是最能涵盖文艺本质、最能体现艺术规律的科学的标准,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

  历史的标准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上,这就是唯物史观,而不是别的什么历史观,因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开了历史背后的秘密,揭示了历史运动的规律,把历史学变成了一门有规律可循的科学,看似偶然的历史现象实则体现了历史运动的必然性。人们掌握了历史运动的规律,就进入了历史自觉,就能够自觉推动历史进步。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坚持唯物史观就必然会重视文艺的人民性,唯物史观与人民性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就是基于唯物史观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性而说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是因为历史观不仅决定如何认识历史,而且决定如何评判历史,因此,历史观也是一种价值观。

  二、掌握好“美学的”标准

  美学的标准必须是建立在健康的美学观念上。什么是健康的美学观?应该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符合生命规律的、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符合真善美的审美愉悦。一个时期以来,某些所谓艺术作品,信奉“病娇”美学,流露的是病态观念,一时间“小鲜肉”充斥荧屏,引起人民大众的反感。这种“病娇”美学,显然是人为的刻意制造,意在去除男性的阳刚之美,这违背了生命的自然属性,是不健康的。还有的作品,以丑为美,以假为美,颠覆真善美的传统以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出现丑书丑画的现象,与艺术精神背道而驰。市场经济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假艺术之名装饰自己、美化自己,甚至把自己的利益追求“美学化”,形成一些貌似新颖实则背离常识的美学观点,对真正的美学标准形成干扰。美学标准首先是合规律性,符合客观事物运动规律,规律是美;其次才是合目的性,才是个人趣味,而且个人趣味不能与客观规律相悖,这就要求文艺评论必须坚持健康的、科学的美学标准,判断美丑不能完全以个人利益、个人喜好为依据。

  真和善是美的基石。真与善聚合成美,所以,美,天然地具有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生命力,是希望、理想、力量的载体,是公平、正义、良知的花朵,因而是激励人求真向善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所以,“美学的”标准是体现真善美价值的标准,而不是什么病娇假丑美学标准。

  三、改进文艺评论的文体文风

  长期以来,因为学术格式的规范化,使得一些评论文章越来越“学术化”,走向了学术职称评定所要求的学术化的“论文体”,从话语体系的“学术化”到概念的“抽象化”,不断走向“技术化”。如果说这是文艺评论的“专业化”发展,那么,这种发展并没有真正推动文艺评论的进步。似乎越是大众看不懂,越显得学术高深。高处不胜寒,大众在民间,民间有灼见。民间文艺评论通过网络破茧而出,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接地气,冒热气,这是对文艺评论的一种生活充实。文艺评论不能脱离生活而钻进学术的象牙塔。对生活的直接感受也是判断艺术的一个重要参照。

  有些评论文章为学术而学术,洋洋洒洒,概念空转,从内容提要到关键词,从引文注释到参考书目,帽子很大,靴子很高,皮囊很厚,看起来很学术化,实则言不及物,除了冒出一股学术八股的酸腐气之外,空洞无物。文体僵化反映的是思想贫乏。要提高文艺评论质量,就要改进文艺评论的文风和文体。评论未必一定是论文体,也可以是散论、杂感,甚至随笔,轻快活泼,有感而发,比如鲁迅先生的大多文艺评论文章,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有的放矢,犀利而准确。文艺评论贵在实事求是,言之有物,深入浅出,以理服人。

  总之,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首先要把握好批评的标准和尺度,以“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其次要改进文体文风,使评论更接近作品,更接近大众,更适应互联网传播,以提高文艺评论褒贬甄别功能,增强效力。

发挥首都人才优势 加强文艺评论工作

陈宁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近年来,北京市文联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的重要论述精神,适应新时代文艺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联组织改革,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文艺评论工作成果。

  一、积极推进首都文艺评论组织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评论的多次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文艺评论在文艺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提升了我们对文艺评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成为北京市推动改革的根本遵循。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北京评协由社团向群团升级

  结合文联深化改革,我们明确提出“强化文艺评论职能”,让文艺评论正式“入列”,平等享有文艺资源,得到市委宣传部、市委编办大力支持。去年1月,群团北京评协揭牌成立。今年1月,协会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领导班子,建立起统筹全市文艺评论发展的工作机制。

  (二)聚焦解决问题,建立文艺评论的有效机制

  从完善机制入手,解决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

  一是建立文艺评论与文艺活动的联动机制。各协会紧密结合创作、展演、赛事,开展作品研讨、现场评论,加强评论的针对性。

  二是建立评协与其他协会的联动机制。评协主席团成员覆盖12个门类,与各协会形成评论专家和评论活动的联动,增强评论的有效性。

  (三)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建设

  加强网络文艺评论顶层设计。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成立“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吸纳知名网络文艺研究专家进入北京评协主席团。北京作协在全国较早成立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北京评协积极吸收网络文艺评论人才成为会员和理事,壮大网络文艺研究队伍。

  (四)推动基层文艺评论发展

  加强对基层文艺的专业性和思想性引领。探索在东城、海淀等区成立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各区开展鲜活、接地气的基层文艺评论。鼓励青年文艺评论家在朝阳皮村等文艺群落,为基层创作者开展文艺评论志愿服务,推动文艺评论触角向基层延伸。

  二、有效发动首都高校文艺评论力量

  北京文艺评论资源丰富,32所高校设有文艺类相关院系,文艺评论领域教师近3000名,“学院派”评论是北京文艺评论的重要力量。

  (一)完善文艺评论阵地,成立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

  今年1月,成立“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首批与22家高校及科研机构签署联盟行动计划,致力打造北京文艺评论界理论研究平台、人才培养平台、行业引导平台。

  (二)凝聚高校人才资源,建设高水平的文艺评论队伍

  北京评协14名主席团成员,覆盖各艺术门类。其中二级教授3人、长江学者3人,荣获国家级最高文艺奖项近20人次,代表了首都文艺评论界的领军水平。首批会员520名,来自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占比61 . 5 %,博士学历、高级职称会员占比均过半,会员队伍展现出良好专业素养。

  (三)调动高校力量开展活动,提升文艺评论行业影响力

  经过摸底调研,提出并推进一系列整合高校资源的措施。搭建文艺评论课题申报平台。建立文艺行业跟踪研究机制,编写出版“北京文艺发展白皮书” 。建立文艺评论现场观摩机制,推动文艺评论前置介入创作。建立签约评论家队伍。推进文艺评论学科化建设,研发文艺评论系列课程。

  三、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体会

  (一)党的领导是文艺评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北京市委充分认识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性,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评协由社团升级到群团,从根本上破解了文艺评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文艺评论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文艺评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在改革创新方面应走在前列。我们通过机制创新打基础、通过人才创新作保障、通过路径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虽然改进文艺评论的措施是初步的,但成效是显著的,可持续发展的愿景也是可期的。

  (三)必须坚持把“做人的工作”作为核心任务

  我们把服务文艺创作者和评论家的共同需求,作为评论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动文艺评论前置介入创作过程,使评论不再充当创作的“事后诸葛” ,而是成为提升创作水平的重要力量,凝聚了广大文艺工作者。

新格局·新阐释·新影响·新空间·新机制

康伟 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

  近年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新要求、按照中国文联党组的新部署、紧扣文艺事业的新实践、适应媒体发展的新生态,《中国艺术报》文艺评论工作呈现5个方面新特点。

  一、提高政治站位,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出新阐释。将深度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同时以专业的文艺评论进行学理阐释。以近一年为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组织刊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等重点文章;围绕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六周年,与中国评协、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推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笔谈”专栏,刊出数十篇文章,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理论研讨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致贺信一周年,发表社论《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设专栏,刊发《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等重点评论;推出“文艺观察”专栏,与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合作,连续刊发一系列以小切口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评论。

  二、强化系统思维,构建文艺评论传播平台新格局。《中国艺术报》将文艺评论作为内容生产的核心和塑造报社品质的灵魂,优化文艺评论栏目、版面。《中国艺术报》纸媒形成“文艺评论”“时评”“百家论艺”“网络文艺评论”为核心的四大文艺评论版面,中国新闻名专栏“艺苑走笔”为核心的文艺评论专栏。所有版面都结合自身定位开设评论专栏。大力开展文艺评论新媒体传播。

  三、紧扣文艺热点,提升主流文艺评论新影响。着力追求具有专业度、在场感、及物性的文艺评论,不断提升主流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比如,针对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推出“党领导的百年文艺实践笔谈”,梳理阐释百年来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经验;针对抗疫文艺创作,在疫情最严重时即推出《抗疫歌曲,既要铺天盖地,也要顶天立地》《抗疫诗歌的伦理姿态和审美向度》《抗疫文艺的时度效》等综合评论以及系列抗疫文艺作品评论,对文艺工作者的担当进行褒扬,对问题进行提醒;针对电视剧《山海情》《装台》《觉醒年代》等重点文艺作品,组织系列评论文章,形成主流评论声势;针对抗战雷剧《雷霆战将》下架和互联网语境下的圈层化等现象,推出“艺见”专题版面,与中国评协合作,组约优质评论进行深度辨析,实现价值引领。

  四、推进融合发展,开拓主流文艺评论传播新空间。《中国艺术报》拥有微博、微信、客户端、强国号、新华号、头条号、央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2020年,各平台新媒体总浏览量2.9亿。在新媒体内容生产中,将主流文艺评论作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来打造。以一年来浏览量过百万的评论为例,王一川《艺术媒体创新带给抗疫期的精神激励》浏览量194万;《〈觉醒年代〉:启蒙精神与历史逻辑的诗意表达》浏览量151万;《电影表演:新中国的“国家相册”和文化记忆》浏览量148万;《熊出没·狂野大陆:一次快乐的“浅尝辄止”》浏览量137万;《追求叙事与技术的真正合体》浏览量130万;《主旋律创作如何抵达年轻观众?》浏览量115万。一年来,各平台10万+的文艺评论46篇。100万+、10万+浏览量,使主流价值观和学术专业性得到极大彰显,有效实现文艺评论引领作用。

  五、调动积极因素,探索文艺评论工作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制定《中国艺术报社推动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报社文艺评论将重点在进一步优化纸媒文艺评论平台架构和内容生产,持续建设具有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媒体矩阵,积极探索生产视频类文艺评论产品等10个方面着力。

切实加强和引导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

李明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其中,新文艺群体评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需要加强认知和引导。

  一、新文艺群体评论基本现状

  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现行体制外的自由撰稿人,他们仍旧按照传统文艺评论方式,发表对文艺作品和现象的批评。这类注重学术研究、学理批评的人数不是很多。二是主要活跃在互联网和文化市场上的自由评论人、公众号评家、美术策展人、音乐评论者、影视观感者以及众多有感而发率兴而为的网民,他们成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浩大评论群体。如问答社交网站“知乎”有数以万计的职业新文艺评论者依靠自身专业知识,对音乐、电影、文学等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有非职业评论者抱着培养爱好与兴趣的目的,依据自己主观印象与生活经验,对文学、电影电视、艺术展览等发表观点。

  二、新文艺群体评论发展特征

  新文艺群体评论“新”在评论思维方式与互联网思维结合,具有广阔灵动、简洁明快、直抵本质的认知能力和辩证策略,善于抓住作品的主题主旨,既宏观判断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又微观分析作品的艺术独特性,旗帜鲜明讲道理,率性犀利说真话。豆瓣的短评采取“抖机灵”的方法,一两句抓住眼球,相比于长评更加容易搏出位。如对电影《你好,李焕英》的一则热评:“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妈妈了,其实妈妈比你想象得更爱你。 ”这简单一句点评却有5万人次点赞。

  新文艺群体评论“新”在审美方式与网络平台作品新变常变的呈现情状粘合,出现审美标准、趣味、价值的多尺度多类型多选择。审美主体与客体被互联网打通,甚至有时在实时创作与评论中因观者评者深度介入的互动短视频、互动影视剧、互动动漫、互动小说等而形成互换互变的审美在场体验。如依靠论坛上的回复和参与来创作的故事接龙,这样形成的小说还正式出版。

  新文艺群体评论“新”在表达方式与数字技术合二为一融汇贯通之后的笔墨多样笔调多彩。文艺评论不仅用文字,还可用照片、图表、动画、解说、音乐、直播、视频、弹窗、裸眼3 D等混合型交互式评论来表达对作品的认知分析和审美判断,进而在网络和移动平台上与接受者建立起平等互信的交互关系,以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三、优化新文艺群体评论环境的建议

  一是加强对全国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的普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特别需要尽快开展调研和抽样调查,制定出台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的认定评价标准。

  二是组织开展全国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的理论研究,探讨新文艺群体评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有效的方式方法,为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发展依据。

  三是建议开展有关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的政策研究,切实解决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面临的各种问题,营造良好的新时代文艺评论发展环境。

  四是组织开展针对新文艺群体创作主体的作品研究,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组织传统文艺评论家积极介入参与到网络评论工作中,以不断提高网络评论的整体水准。

  五是组织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举办研讨会,加强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与传统文艺评论家、与传播媒体平台的交流合作,组织建立区域性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联盟。

  六是积极与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文艺网等主流网站和公众号,与抖音、知乎、豆瓣等新媒体网站合作,创办有关新文艺群体评论的数字杂志和公众传播平台,尽可能集中宣介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的评论成果,扩大新文艺群体评论的声音和影响力。

  七是建议分期分批举办新文艺群体创作和评论骨干培训班,加强对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批评理论、审美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八是建议各地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专委会,以充分发挥专委会的职能作用,用全新的眼光、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营造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守正创新、和谐奋进的温暖之家,使新时代文艺评论更好更快地走向大众、走向深刻、走向高峰。

奋力开辟新时代电视艺术评论新境界

范宗钗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

  中国视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影视艺术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上的重要作用,把加强改进电视艺术评论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第一,围绕“做人的工作”核心职能,密切联系和培养新时代电视艺术评论专业力量。一是加强协会自身理论评论人才建设。培养出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这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同时,把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理论研究部门重点关注培养,加强后备力量。二是通过热点作品、现象、思潮理论研讨,及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剧本扶持项目,团结了一批优秀创作者和资深评论家。三是加强对电视艺术界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的培训培养,为新时代中国电视艺术评论事业注入了活力。

  第二,围绕重大主题开展评论工作,为推动电视文艺精品创作繁荣提供理论支撑。一是围绕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结合重点热播剧,召开理论研讨,提炼经验,探寻规律,提出建议,引导创作。二是及时将重点网络视听艺术作品纳入关注和评论范围。三是举办中国电视金鹰奖金鹰论坛、中国电视大会,聚焦时代重大课题,关切产业融合现状。

  第三,加强融媒体趋势下电视文艺评论阵地建设,不断提升主流舆论宣传引导力。一是加大对中国视协机关理论刊物《当代电视》的改革创新,对电视媒体融合实践以及网络文艺最新研究成果给予理论关注。二是加强中国视协新媒体建设,构建新媒体矩阵,针对重要电视作品、现象、事件及时发声。三是密切与各大主流新媒体平台以及爱奇异、优酷、腾讯等商业网站合作,不断拓宽评论发布和推广渠道。

  第四,提升中国视协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履职能力,营造健康活泼、风清气正的文艺批评环境氛围。多年来,中国视协艺术评论专委会在协会的指导下,为中国电视艺术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完成了《中国电视文艺通论》《中国电视文艺精论》等近年来电视艺术评论领域非常重要的成果。2020年创新影视艺术评论形式,推出“新时代电视文艺精品评说大会”,在芒果TV全程直播下,引起网络观众的热烈反响。通过举办关注“后疫情时代”影视媒体功效与应对等议题的研讨会等方式,发挥评论引导行业发展作用。

  今后,中国视协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牢牢把握电视艺术评论方向盘,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为着力点,奋力开辟新时代中国电视艺术评论事业新境界。

  一是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文联工作重要讲话和论述精神,提高协会理论武装水平。一方面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提升队伍理论指导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新思想、新理念的研究阐释和传播普及,提升整个行业理论素养水平。

  二是针对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和年度热点电视作品、电视界重要人物、思潮和风尚,加大评论统筹规划。使理论研究和活动举办互为奥援,使传统刊物和视听新媒体同频共振,使个别评论和集体发声有序结合,使阵地建设和人才培养一齐发力。

  三是依托协会联络专家团队力量,构建科学完善的电视艺术评价标准体系,为行业树立规范、提供遵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把科学合理的收视率、流量数据与专家评价、群众认可统一起来,推动电视文艺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对新文艺群体中评论人才的培养和引领,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评论能力。通过新文艺群体委员会,统筹策划开展各类文艺理论和评论活动。进一步推动优秀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评论作品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改进评论表达方式,贴近年轻受众,融入网络生态,引导和感召更多“后浪”参与到主流话语讨论中来。

为新时代中国美术立言

尚辉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已逐渐从对西方美术的仰视转为平视,更加注重民族美术的现代性转换与创造,在书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视觉史诗中体现中国美术自主发展的活力,这也必然要求美术评论的活跃和艺术理论的支撑。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在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探索中,自觉为新时代中国美术立言,努力做好理论评论工作。

  一、破解理论难题,为视觉史诗创作提供理论支撑

  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步履稳健,对民族美术、对引进而来的各种造型艺术进行扎实而深入的研究,以守正创新的方法论积极推进各个造型艺术门类的发展。针对这种新变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与各地文联合作创办“当代美术高峰论坛”,先后在济南、扬州、重庆召开,就当下中国美术现状及各美术门类的新业态进行把脉研判,为当代中国美术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高峰论坛聚焦创建当代中国美术理论体系的命题。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在西方世界改写了美术的发展方向,美术不再以绘画和雕塑为艺术主流,而是以装置、影像和观念艺术为发展目标。但在中国当下,绘画和雕塑仍是美术创作的主要媒介。有鉴于此,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美术》杂志社先后与四川大学美术学院、陕西师大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等院校联合召开“图像时代的造型艺术”和“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等专题学术研讨会,就图像形象与造型形象的同异、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叙事性特征以及当代美术创作中的图像化症结等课题展开理论探讨。正是在这种积极的理论争鸣和结合当下创作实践的评论中,美术创作逐步回归艺术规律本位,使反映现实、描绘历史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获得了思想理论上的充实。

  二、营造积极的批评话语,引导青年关切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建设

  2020年抗疫最艰难的时刻,某些评论名家对抗疫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水平提出批评而引起舆论哗然。为了加强引导,我们一方面通过主流媒体积极评价抗疫作品在国家紧急时刻表达的人民心声,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外艺术史有关灾难题材美术创作的比较研究,使大家认识到:艺术功能既有长久的,也有即时的,我们期待美术家经过沉淀创作出更优秀的抗疫题材作品,但也不要忽视或抹煞那些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能够拿起画笔创作鼓舞民众的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而且,中外有关灾难表达的审美视点也不尽相同。

  由此引出当下青年美术理论与美术批评人才培养的大问题。2020年11月,由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共同筹划的“全国第二届青年美术论坛”召开,就青年美术批评的主流方向、中外美术理论比较以及当下青年美术家关切的话语建设等展开积极深入的研讨。大家普遍认识到,青年学者的美术学研究,不能沉迷于历史文献的钩沉,而应当体现青年艺术思想的活跃。青年美术论坛的重任就是要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关注中国现当代美术理论的创新性研究,把学院派论文写作与当代美术创作相结合的艺术评论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积极推动新时代中国美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老教授们的回信中,把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路标。美育工作是个实践问题,但也需要理论方面的研究与疏导。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与一些美术院校联合举办“当代美育建设与美术教育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围绕“当代美育建设与美术教育的关系”“新时代美育的现状”“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关系”等议题,对中华美育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美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及当代美育与美术教育的建构等问题进行深入评析和探讨。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还以“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建设系列”为理论评论工作的抓手,先后与甘肃省委宣传部、西安美术学院等联合举办了“国家美术形塑——新中国美术70年学术研讨会”等学术研讨活动,从理论构建、史学梳理和创作评论等层面立体地推进美术生态的健康发展。作为中国美协27个专委会中具有思想引领作用的美术理论委员会,只有积极地和各创作委员会密切合作,才能深入当下创作艺术实践,真正为中国当代美术立言。

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培养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沈勇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文联、协会的核心职责是“做人的工作”。青年是文艺评论事业的希望与未来。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的培养,是发挥文联、协会职能,构建可持续发展良好文艺评论生态的关键。

  一、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作为网生代的青年群体是社会文化变革、文艺实践的亲历者、参与者,他们关注当下的文艺新变,乐于表达意见、分享观点。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大多分布在高校与网络,看似人群很庞大,但很多都是凭兴趣偶尔为之;这些青年虽然有锐气,但是也有傲气,较为浮躁和盲从;他们敏感且反应快,能第一时间对现象对作品展开评论,但所发表的意见容易片面或偏激;他们语言风格丰富、多变,能紧跟时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在社会与网络上有较强的引导力,但是,往往缺乏政治的引领与时代责任的担当。

  二、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培养的一些尝试

  首先,是通过建平台“找到人”。我们搭建了三个大的平台。一是立足于全国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的“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二是立足于全省高校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发掘的“浙江省高校青年文艺评论联盟”,三是地方青年专业评论人才队伍培养的“宁波有戏剧评社”。“西湖论坛”创办于2015年7月,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浙江省文联联合创办的常设性论坛,不仅写入了浙江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也写进了《中国文联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通过6年努力,论坛挖掘到了近200位平均年龄40岁左右,以博士学历为主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覆盖21个省市自治区在各艺术门类中有代表性的青年文艺评论家。高校文艺评论联盟是基于在浙江成立的拥有近250位成员的10家高校文艺评论社。地方青年文艺评论团体“宁波有戏”,则是省评协连续3年资源下沉举办地方文艺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的成果。不同层次的平台,让我们找到了不同层级与水平的青年评论者,为做好团结引领奠定了基础。

  其次,通过建自信“凝聚人”。确认“评论家”身份是发挥评论家作用的关键。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增强评论者的身份确认,注册了西湖论坛的商标、推出形象宣传片、做了60期“西湖论坛嘉宾风采系列”推荐研讨嘉宾,邀请《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组织学术文章做专题发表。慢慢地这些原本不被人所知,没有自信的青年文艺评论家的身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自信心也得到了建立。

  再者,通过找话题“引导人”。共同的话题交流是有效沟通的最佳手段。每届“西湖论坛”都会提前征集媒体、专家、嘉宾的意见,6届“西湖论坛”分别以“中国戏曲如何走向未来”“戏剧的中国表达”“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新时代文艺的中国精神”“青年文艺与国家形象”“非常时期文艺的价值与力量”为主题,并发布“西湖论坛倡议书”把中央的精神融入青年群体感兴趣、有话说的议题之中。论坛积累了共计220万字的10本理论评论集,较好地达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团结队伍的效果。

  最后,通过搭桥梁“用好人”。找到人、凝聚人、引导人最重要的是“用好人”。为此,我们搭建了三座桥梁。一是评论家和政府的桥梁,二是评论家和业界的桥梁,三是不同行业评论家之间的桥梁。每一届西湖论坛都特别开辟“地方文艺论坛”“对青年文艺批评的批评”等专题论坛,并把最初的“单一艺术门类论坛”发展成为了“综合各艺术门类的论坛”,强化交流与融合。

  三、关于青年评论人才培养的一点认识

  活跃在西湖论坛、浙江高校文艺评论联盟与“宁波有戏”等地方专业评论团体的青年文艺评论家,不仅是生理年龄意义上的年轻人,更是新时代文艺理论评论发展的重要载体。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协会职能、行业发展、创作实践开展,同时更要认识到青年人才的作用发挥与成才是滞后于培养的,我们更多的是在为将来努力。

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到实处

徐粤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中国文联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与价值:一是提升了思想认识。李屹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文联系统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进一步认清了文联系统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文联各协会、各单位、各部门和地方文联在文艺评论工作中的职责和使命,进一步廓清了加强改进文艺评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工作重点难点,为今后有的放矢地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二是厘清了工作思路。李屹书记的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文联系统加强改进文艺评论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明确了文联党组对各协会、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地方文联文艺评论工作的整体安排和系统部署,从深化理论武装、推动创作引导、建设评论队伍、组织机制建设,以及提升文艺评论整体效能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任务,也对广大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升政治能力、思想水平、专业根底、艺术修养和文字功夫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各项措施绘制了路线图、任务书。三是增进了工作交流。本次座谈会设置了大会交流发言、小组交流讨论以及代表发言的环节。代表的发言既有理论探索,也有实践感悟;既有经验总结,也有前景展望;既有关于文艺评论的总体思考,也有对于某个专门艺术门类评论的具体思考。这些交流,既对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有很好的启发,也开阔了我们的工作视野,让我们了解到各地各部门许多好做法好经验,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是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作的职能部门,既承担具体工作,也肩负统筹协调之责。近年来,特别是自2020年8月中国评协换届以来,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组织研讨非常时期文艺的价值与力量,召开“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探讨红色文艺经典的时代价值和未来发展。创办“艺见”发声平台,组织评论家对抗日雷剧、文艺领域的圈层化现象等发声。举办“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等活动。成立中国评协第二届专业委员会,办好《中国文艺评论》月刊和新媒体矩阵,形成强大传播合力。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国文联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部署,继续推进各项工作。突出党的百年华诞这一主线,召开电影《1921》研讨会、“建党百年与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田连元评书“话说党史”研讨会等。继续开展“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和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活动,推动中国文艺评论奖的设立。择优建立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以签约的形式组建特约文艺评论家队伍。举办首届新文艺群体文艺评论论坛、“民族文艺论坛”、“西湖论坛”、“长安论坛”、“2021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等研讨活动,以及首届文艺评论新锐力量培训班、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中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等培训活动。通过各项务实举措,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到实处。

 

  延伸阅读:

  中国文联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在京召

  张德祥:提高评论质量 增强评论效力

  陈宁:发挥首都人才优势 做好文艺评论工作

  康伟:新格局·新阐释·新影响·新空间·新机制

  李明泉:切实加强和引导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

  范宗钗:奋力开辟新时代电视艺术评论新境界

  尚辉:为新时代中国美术立言

  沈勇:锲而不舍 久久为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