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对诗意的不同解读——画者不同与时代不同(潘丰泉)

2019-07-15 阅读: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作者:潘丰泉 收藏

  当观众走进展厅,欣赏品读画作时,很少会将两个不同展览的作品一并观赏,因为内容相近的展览一同举办的情况并不多见。

  若有,就像人物山水,虽都属中国画这样一个大范畴,却有画法的不似之处。再不然,国画与油画,因画种全然不同,更不便草草结论,孰优孰劣?故不一一类比。

  不久前,一地方美术馆,两场不同展览一并举办,是一次颇为重要的专业化布阵,这两个展览中的作品,论技巧语言,虽说各不相同,但艺术表现的中心主旨却有高度的相似度,都是将表现自然风景画,无论是形式或内涵二者,作为展览研究的重点一一展陈出来,也尽管创作者,即完成这二个不同内容展览的画家人员组成结构有什么的奥妙,讲究的地方,至少能看出受邀者年纪反差甚为悬殊,比如一个作为国家级主办的展览,参予者都是由一些全国各地的中青年画家作品组成,经层层淘汰入选获奖的佳作,据说80后居多;而另一个,是由当地文化机构组织策划的展览,由组委会直接邀请各路大咖来本地现场写生创作,自然是面向那些在国内重要学术团体或专业院校中担任一官半职,画界中颇有影响力的中年,甚至也有70岁以上的老画家参与,邀请他们以特定地域即鼓浪屿为写生对象的面对面写生展示。

黄河 《鼓浪屿》

  从这两个内容虽不尽相同却有可究之处的画展看,即两个展览主题都是在人们长期热爱并一直关注的风景画上,就每一件作品看,确有可观之处。用西方人的技法表现中国人栖居的地理环境,虽说有不同于本民族水墨语言绘出自己家园的诗象那么荡气回肠,让人畅叙其怀、更经得起咀嚼回味处,但油画技法为我所用也有百年光阴,故用其技法语言,来诠释东方艺术境象已广为世人接受。虽然,在艺术含蓄或贴近东方人内心想法方面,不如本土自产自销的绘画语言那般的抒怀畅意,略显的表象直观些。

  其实,在一个由爱诗而写诗颇有历史渊源的东方古国,尽管流传下来无数的诗歌作品,但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对诗意的理解却不尽然。从宋徽宗设画院向天下招揽绘画人才起,常以某首诗句为考题去衡量画师的创作水准,这时期对诗意解读,多以逐词逐句去理解,显然还处在一种虽为具体却较为浅显解读诗象的层面,如“竹锁桥边卖酒家”“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画题,都是宋代翰林画院考核画家艺术识见水平深浅的选题。

  这种站在传统诗意的表达层面,尽管距今一千多年了,不过在“中国油画名家印象中的鼓浪屿”的每一件作品上,还能不同程度地解读出来。比如具体到一幢红楼掩映在一片翠绿的亚热带植物中,或灰蓝的海天一色中穿行而过的一条条帆船,或拾阶而上的游人在危岩下寻寻觅觅……显然,老艺术家们用一种萦绕于心间长久不消的语言情感,描绘出他们对这片充满着由一种温馨与浪漫交织而成的小岛的诗情画意来,是运用长期形成的写实手法具体而细腻的描绘。

  而另一个名为《“可见之诗”第二届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却看到多数参展者以年青人为主的对这一选题独特的把握上。在他们的笔彩里,悄然把以往从具象角度才能解透理清的诗意手法搁置一边,而是揉合了某种抽象意念诠释诗意,似乎画面上具象存在与否已无关紧要,重要的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年青画家们,对自己看好的构思,寻找到一种适合于画面表达的形式语言,且现代性,于是画面呈现了一种由几何的直线或斜的方的等各种纵横交错勾写出隐约而又清晰的想象世界——不同于他们的老师前辈们的做法,一种属于当下年青人对诗意的不同理解层面,比如《混凝绿》一幅表现建筑工地的作品,不可思议的是,以惯常的视觉经验探,人们对绘画作品中诗情画意的感觉追求,要似林风眠所描绘的秋水长天的哪样诗情,或由吴冠中构造的黑瓦白墙另种素雅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式的画意,而展览中这位“初生之犊”的作品,竟大胆到用另种手法,要给硬梆梆的一幢幢建筑和冷冰冰的一架架吊杆的工地,索求诗意表现,画面出彩,可谓是后生有所为也。

  展览的所有作品,无论是入选或为获奖的,有许多画面对诗意的理解是通过对符号元素的探索性展开的,并全然与由老一辈画家写生完成的鼓浪屿风景作品,那种对诗意怦然心动的表达有所异样,如《境》这一幅,所传达出一种东方式宗教意味的画面,是将与之相关的黄昏下老墙和一把旧的滕椅联为一体,黄昏下的墙垣与几棵形似水墨感觉描绘的枯枝酿成一种心境,成挽歌式的“境”,而《孤影之二》一画,那洁净透明的黑白灰色调与很随意轻松的布局,竟然传达出一种既有现代感又有几分明清山水笔韵的诗境,是冷冷的怆然?还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也是极见诗意更包含了个性色彩的,这与鼓浪屿风景画展览所洋溢着一种热情欢快的暖调子,大有不尽然处。

冯婧壹 《孤影残晖之二》

  若不是通过这样两个不同内容的展览观赏,从中获取一种艺术对比,与很多人一样对绘画作品追求诗意的表达,一直是处在对具实的自然现象的刻画取得的,如欧洲油画历史中的,有十八世纪法国画家柯罗与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列维坦风景画等,及中国传统绘画各个时期的水墨山水画,这些中西绘画语言形式也都在由轻松洒落的线条及朦胧透明的色泽之间构成诗体的墨彩中达到的,但象《可见之诗》多数作品却运用了大量几何符号元素,或近乎于抽象语言来酿造一种新的诗境,这需要艺术家大胆的想象发挥,在可预见的探索过程中,直抵每个人心中那一片诗境。

  我想,诗的形式从古代的格律到近现代的自由诗发展之路,尤其在反映每个人心境的诗象也不再相似,所以从《可见之诗》对这一画展表现主旨的准确定位,显示出诗意将因画者身份的不同,尤其各自对所处时代的不同解读,而映照出另一种更符合当下人们的内心想法。

 

  (作者:潘丰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潘丰泉:眼界决定了画的一切

  潘丰泉:版画在当下不应这么冷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