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用精品力作引领风尚(薛晋文)

2019-07-1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薛晋文 收藏

  ◎中华文艺往往以“温柔敦厚”和“中庸致和”的美感润泽人的精神和灵魂,以含蓄象征之法尽情抒发天地万物人类之大情大义,能够将个体的情感升华为人类普遍的情感,从而将个性融入集体之中,将个体融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之中,帮助个体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曲折背后的希望和光明,帮助人类坚强面对生活和命运中的苦难和不幸,最终将人类情感秩序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有效调和。

 

  历史地看去,中华美学的“礼乐传统”深刻地影响了文艺的存在,强调文艺的作用在于“厚人伦、美教化”,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人是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动力和第一资源,人的综合素养就是社会的综合素质,人的文明和信仰程度就是社会文明的高度,鲁迅先生反复强调的“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深意大概如此。通俗地讲,优质文艺作品具有成风化人的先天性优势,既能够依托典型人物去鼓舞人、激励人和引领人,又能够发挥审美力量去教育人、感染人和影响人。实际上,人性的完善、人道的孵化和人格的完成,主要还是依托经典文艺作品去实现的,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具有灵魂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和民族具有信仰的根基。倘若说科学的使命是普惠众生,那么文艺的使命应当是引领众生。中华文艺往往以“温柔敦厚”和“中庸致和”的美感润泽人的精神和灵魂,以含蓄象征之法尽情抒发天地万物人类之大情大义,能够将个体的情感升华为人类普遍的情感,从而将个性融入集体之中,将个体融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之中,帮助个体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曲折背后的希望和光明,帮助人类坚强面对生活和命运中的苦难和不幸,最终将人类情感秩序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有效调和。由此可见,经典文艺作品既能够在培根铸魂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又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世气象注入无穷的力量。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文化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创业史》《青春之歌》《班主任》《人生》《白鹿原》等优秀作品,反映了社会历史前进中经历的曲折波澜,折射出个体精神与社会道德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担负起社会道德重建中先行者、先觉者和先倡者的重任。历史可以告诉未来,优秀的文艺作品善于解剖社会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具有泾渭分明、立场坚定的道德取向和价值方向,充满了热爱生活和拥抱时代的人性温度;同时,历史也启示我们,优秀的文艺家总能够在身体力行中明大德、行大道、扛大旗,以高远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怀为时代做表率,他们不仅“学高为师”,而且“身正为范”,能够守得住清贫和耐得住寂寞,拒绝与浮躁、功利和庸俗道德同台合唱,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充当了灯塔和航标的重要作用。经典文艺作品在社会历史巨变时期,对于个体道德、集体道德、社会公德均有强大的建构和塑造作用,它们积极回应社会诉求和民众期盼,彰显了为历史存正气的艺术抱负、为社会苍生弘美德的审美理想,以及为时代分忧解难的艺术情怀,这些文艺作品最大的可贵之处就是具有时代性,敢于发时代之先声,善于在时代发展中抓住关键问题有所作为,可以说,对于时代问题不仅号脉精准,而且药方开得也很到位,从而为药到病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应当弘扬“文以明德”的优良传统,努力用明德引领社会风尚,用精品弘扬社会正气,用新文化建构新道德、新风尚和新思想,文艺家应该秉持高尚的操守和艺德,努力创作出有筋骨力度、道德取向、人性温度的好作品,从而为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端正社会道德的前进方向,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贡献力量,最终给个体提升、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带来源源不断和无穷无尽的正能量,从而为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提供文艺的良方,承担起文艺在新时代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勇于直面“时代之痛”,善于回答“时代之问”,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中华文艺也历来有着“文以载道”的美好传统,认为文艺和政治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如古人所言“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重视“礼”在差异中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重要性,强调“乐”在内外上下中调理社会和谐的功能性,从而在“礼乐和鸣”中奏响盛世篇章。环顾世界各民族文艺发展史,优质文艺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教功能和政教属性,各民族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文艺的政教作用,善于借助文艺的软实力在内部安邦定国,在外部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内外致和”,这就是文艺的无用之大用。文艺既是一面旗帜,又是一面镜子,可以审视与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天下民心”,可以观照为政得失的“四方风俗”,从而为社会和国家的良性发展发挥建设性的美好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文艺的政教功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艺直接服务于政治,而是强调文艺以审美的力量和文化诗学的存在,重在对人的塑造作用,重在对情感的抚慰作用,重在对人类社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就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而言,文艺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发挥这一作用的最好体现,只有“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四力”并重,才可能为新时代奉献大作品和好作品,才可能将作品或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写进老百姓的心坎里面。

  总之,面对新时代的召唤,我们应该努力创作大量反映真善美的“治世之音”,用心创作出反映社会历史伟大变革的“黄钟大吕”,对不健康的文艺创作观念和文艺价值取向保持清醒,拒绝和惑乱人心的文艺思潮同台合唱,从而用明德的健康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一路照亮社会主义文艺的前进方向。

 

  (作者:薛晋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新时期以来农村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反思(薛晋文)

  荧屏如何借地域文化制造审美情趣?(张捷 薛晋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