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在京发布了2017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名单,《复兴之路》《岐黄》《择天记》等24部作品入选。从入选作品看,现实题材明显增多,玄幻类作品也表现出关怀现实的特点。这称得上一个可喜的转变。
“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语重心长、发人深思。近年来,网络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作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可观成绩。但客观来说,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弊病。未来,网络文学要想赢得读者肯定,须扬长补短,在现实题材方面继续开掘,恢复创作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首先,现实题材写作要“在地”。选择这一题材,反映的往往是作者主动体察生活的态度。但怎样写好,并非易事。值得注意的是,题材的本质是材料,但又不完全是客观的材料,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体现的是作者的立场、襟怀和格调。所谓“在地”,就是俯下身去,关注和关心人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所选的材料、所写的故事尽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换言之,“在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17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名单里,不乏此类优秀作品。例如,《复兴之路》聚焦国企改革和复兴,《岐黄》描写当代医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草根石布衣》讲述城市底层青年的奋斗历程等,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好作品,恰如长在肥沃土地上的大树,在读者心中立得住、站得稳、传得开。反之,一些作品热衷于围绕豪门恩怨、霸道总裁打转,情节基本靠臆想和虚构得来,看似是现实题材,实则是披着现实主义外衣的“四不像”之作,很难提供有益的阅读感受,自然不易为读者看重。
其次,现实题材写作要“在场”。所谓“在场”,就是在“现实之场”和“逻辑之场”中。“现实”在文学中有多种解法,例如历史的现实、当下的现实和未来的现实等。对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来说,无论反映哪种“现实”,归根结底都要从社会生活实践中选材。尽管文学真实并不等于客观真实,但客观真实是文学真实的基础。无论进行怎样的艺术加工,文学里的生活都要遵循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之所以让人觉得胡编滥造,就是因为违背了逻辑规律。
我们知道,在小说的创作和阅读过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一份隐含的真实性“契约”。失去了真实性,小说就不可能得到读者的信任。这就对作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与所写的生活保持“在场”关系,尽量写熟悉的生活,否则容易出现硬伤。现实中,有的作者没有当过警察,也不去了解警察的生活,所写的警察故事几乎全凭捏造,因而漏洞百出。一些作品不顾人物性格和事实依据,任意虚构穿越情节,看似增加了网感,实则给人混乱之感。
最后,现实题材写作要“在心”。现实是艺术的源泉,是艺术世界的底片。网络文学要立足于此,反映社会生活,影响世道人心。著名作家谢有顺曾说,作为一种“精神的容器”,小说要“解释世道人心、探索人性、为人类的精神作证”。传统文学如此,网络文学亦如此。现实题材网络文学,除了“在地”“在场”,还要由表及里,努力触及人民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提高大众的文化品位、审美趣味。这种渗透和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心”,意味着不哗众取宠,不渲染负面情绪,而是切实把好风向标、唱响主旋律,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以真善美为内核,作品才能动人心弦、传之久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作者:桫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河北保定市作协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