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艺术家跨界,蜜糖还是砒霜(辽宁文艺微评)

2017-06-28 阅读: 来源:辽宁文学艺术网 作者:辽宁省文艺理论研究室 收藏

  【编者按“辽宁文艺微评”是辽宁省文联理论研究室打造多年的融媒体专栏,并与中国文艺评论网和微信公众号密切联动,合力共建网上评论家园。辽宁文艺微评2017第11期推出PK台:艺术家跨界,蜜糖还是砒霜?

  本期微评选载篇目:

  [正方观点]

  跨界,为了更自由的艺术 /张守志

  跨界重在“初心” /赵 亮

  [反方观点]

  跨界当导演要有专业本钱 /张倩

  主持人出书:内容制胜 /刘艳妮

跨界,为了更自由的艺术

张守志

  谈论艺术跨界,可以从古代文人画谈起。一幅蕴含诗情、文心、画意的图卷,应该算是艺术跨界的典范之作。这不仅源于文人雅兴,更重要的是,它宣示着艺术无界。艺术的跨界融合,恰恰说明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通。钟嵘《诗品》有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由此看来,各艺术门类之间并非壁垒森严,而一以贯之的则是艺术家的情感和表达的需要。因此在《毛诗序》中,将诗歌、音乐、舞蹈视为一体。以诗言志、以歌抒情、以舞动人,也可以算得上是古早的视听盛宴。可见,艺术的跨界融合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甚至于它应该是艺术原初的模样。

  除却艺术的浑然一体,或许艺术家通过跨界创作所追求的更惬意、更自由的表达方式,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艺术家的跨界行为往往使其不受创作惯性束缚,因而更接近于创作上的解放和心灵上的自由。就像文人画与画家画、院体画有着鲜明的区别。文人画并不十分追求工整和细致,反而是画中之脱略和画外之闲适,与画家画、院体画的匠气形成强烈反差,让人觉得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这样的艺术跨界融合,已经超越了艺术创作上的功利目的,既是艺术家更为灵动、恣意的表达,又能直抵观赏者的心门,是为艺术跨界应有之意。

跨界重在“初心”

赵 亮

  提到“跨界”,在我心目中最牛的一位当属莱奥纳多·达·芬奇。

  从他留下的速写本和笔记本中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个人居然能够在众多领域都极富洞见并贡献卓越:他解剖尸体探索人体,最早发现了胎儿在子宫的发育奥秘;他能够修建防御工事和运河,制造新奇的武器装置;他通过经年累月地观察分析昆虫和鸟类的飞翔,设计出飞机的雏形;他比哥白尼更早地发现了“日心说”……

  达·芬奇所做的这一切并无意于让自己成为某某领域的翘楚,只是为了在探索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洞察力和想象力,是出于他的艺术所需。他认为艺术家就要去探索可见世界的奥秘,而且要更全面、更专心、更精准。他将这些“跨界”才能转化为绘画创作中的大胆创新,留下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不朽的传世之作。

  抛开天赋异禀不谈,达·芬奇的跨界纯粹是一种很自high的高级玩法。当代社会,如果你在某一领域已小有作为,也想跨界比试两下,只是兴趣使然或为自己的专业助力,并不在意结果和垂涎外人的赞誉,那么,这种玩法并非不可复制。但若跨界之后把人们的冷淡回应作为一种侮辱,那就自讨苦吃了,反而暴露了自恋全能型人格的缺陷。

跨界当导演要有专业本钱

张 倩

  跨界年年有,如今特别多。放眼电影江湖,由作家、演员、主持人,甚至富商组成的大军,正浩浩荡荡地攻占着电影导演的高地,试图成为第二个昆汀或是杨德昌。可是结果呢?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烂片NO.1持续被刷新,成就了电影光景中绕不开的话题。

  说好的导演专业壁垒呢?导演本该是电影的核心,他懂剧作、拍摄、剪辑、表演,还得懂美术、录音,有出众的现场协调能力。而如今,在全民关注大IP的时代,技术实力和艺术追求通通可以忽略,只要你有知名度,有资源,有营销点,就尽可安心当导演,几百万粉丝都等着看呢,片子不愁没有话题。

  姜文是我们心中“演而优则导”的典范,但他可是中戏科班出身,演了几十年电影在先,加上其天赋异禀,所以导演处女座一举成名。还有人拿好莱坞的一些传奇跨界名人说事,但是不好意思,以体制相对健全的好莱坞而言,是决不允许一个“小白”破坏整个行业规则的,多大的腕儿,也要考量技术实力和艺术追求,所以这些导演的影片,不会让人大跌眼镜。童星出身的本•阿弗莱克,25岁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41岁导演作品《逃离德黑兰》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这才是一个敢于跨界的导演应该交出的答卷。所以,敢于尝试值得肯定,还得真有本钱,不是吗?

主持人出书:内容制胜

刘艳妮

  要说主持人出书,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老一辈的赵忠祥、倪萍到年轻一代的白岩松、柴静,从央视评论大咖到卫视当家名嘴,名气响当当的主持人,许多都学文人出书,似乎可以盘点哪个名嘴没出过书了。可是,现在主持人出书怎么不火了?

  电视栏目火了,主持人趁热打铁出书,既圈粉儿又圈钱。但是数字化时代,微博、微信满天飞,个人心声可以通过书籍以外的载体表达,出书还能不能让他们名利双收,名嘴们都该算一算了。

  大多数主持人出书都是从成名经历、心路历程、家庭生活、实用技能等几个方面写作。亲笔也好,代笔也罢,质量却是参差不齐。有的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评论激昂,震撼读者,成为畅销书榜的常客。有的却硬把流水账说成随笔,或者把自己说成工艺品行家、美容行家,或者以八卦爆料为卖点,除了你的铁杆粉丝,又有多少人愿意买单呢?

  书,不是数字化时代不能出,也不是只有文人才能出,关键还是要内容制胜。

  

       欢迎留言投票并微评,你支持正方还是反方?本网留言有积分哦!一定积分可以获得“中国文艺评论网”纪念品,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加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获得有关研修推荐等专属权利。积分只可专人专用,不可转给他人使用。

  积分晋级规则与目前排名详见:积分晋级(点击可看)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辽宁文艺微评2017第5期:“破茧为蝶”评改编

  辽宁文艺微评丨春节过出“文艺范儿”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