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大家小书”弘扬大道至简

2016-07-06 阅读: 来源:千龙网 作者: 收藏

  现在好像只有把简单的说复杂了才显得有学问

  “向大家致敬”人文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暨“大家小书”百种出版学术研讨会6月27日上午在北京大学英杰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众多学者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经典化和大众化问题。

  按照袁行霈先生在丛书总序中的说法,“大家小书”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所谓“大家”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文史哲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而“小书”一是指其篇幅小,二是指姿态低。“但就其分量而言,非但不小,反而相当重。”丛书自2002年初版以来,历时15年,迄今已出版百余种经典,涵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在学术界和读者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已成为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极具口碑和影响力的系列丛书。

没有大的根底

就讲不出来很确切的小的东西

  在“向大家致敬”人文宣讲活动启动仪式上,现场首先播放了“走进大家”的宣传视频。“大家小书”的作者叶嘉莹、白化文以及编委王宁、瞿林东、楼宇烈、程毅中这6位学者相继分享了各自的读书体会和治学心得,并希望今后多出版具有广泛影响的一流学者的学术作品。叶嘉莹在视频中表示:“没有大的根底,就讲不出来很确切的小的东西,没有大的修养,想写小的也是浮光掠影,也不会有很深刻的见解,也不会讲到作者真正的生命的所在。”瞿林东说:“我们应该多读一点这方面的书,甚至于不仅去读一些解释性的,还要读经典,读原作。人在短短的几十年当中所接触到的经验、智慧是很有限的,大量的经验智慧是来自前人给我们积累的,我们多少年来积累的那些,在很短的时间通过阅读,就能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被我们知道,可以对我们现在做参考。”

  楼宇烈表示:“我常说大道至简,要能够至简地把大道理说出来,需要有相当的修养,有文化的修养、专业的修养才能够写出来。我们学界现在常做的一点就是化简为繁,好像只有把简单的说复杂了才显得有学问,但是真正的有学问体现在简里面。所以这一百多本小书很有意义,是百年来的学术成就,而且也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样式,因为传统文化没有分门别类的,文史哲都是一家,我想将来这套书会成为一个阶段的文化成果的一套丛书。”

不能老是重编过去的著作

而是要挖掘新作者

  不过学者们也对丛书目前的素材选择和究竟何谓“大家”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楼宇烈表示他认为这套丛书存在一个遗憾,虽然说是文化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但是后面这个“大家”似乎还是以做学问研究的人为主体,而不是平民百姓的读者,因为很少有平民百姓会去学专门的敦煌学、训诂学,因此他希望主办方能够更多地面向普通大众去传播人文文化,因为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一个特征,“人文的含义就是通过礼乐的教育懂得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尽职尽责,构成这个社会的有序和谐,我们观察一切问题都是以人文的眼光。”

  陈平原也对丛书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三项建议:“第一,到哪儿找大家?心目中的大家都是80岁以上才算大家,作者没有80岁以下的,这样做是做不下去的。年纪大的先生有书早就出了,只能重新编一下,或者把以前没有出版的讲稿再做一下;第二,不能老是重编过去的著作,而是要挖掘新作者,专门为你写全新的著作。比如现在日本的学术出版界,各个大的出版社都特别愿意出新书,都是壮年的学者们、第一线的学者们写的著作,这样才能保持活力;第三,这个书目前基本上全是文史哲,而缺乏自然科学的好的著作。我最喜欢的是竺可桢的书,我们不会去读气象学、地理学的专业书籍,但是像竺可桢这一类自然科学家也有很多写过面向公众谈自然科学、谈人生、谈人文的书籍,这些也应该得到普及。”

  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乔玢表示:“大家小书”是我国几代学人精心打磨的文化结晶。据介绍,“大家小书”已出的100种并不是终点,随着对作者资源挖掘的深入,“大家小书”的体系将愈趋丰满,北京出版集团今后有意开辟出新的支系,如以当代学者为作者主体的“当代”系列和从西方经典中遴选的“译馆”系列都即将出版。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