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丹青写华章 笔墨传文脉(金晓明)

2024-07-16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金晓明 收藏

丹青写华章 笔墨传文脉

——从《宋画全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从2005年开始,浙江大学和浙江省文物局联合编纂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绘画做系统的收集、整理,从全世界263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集12405件(套)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先后编纂完成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五部全集,共60卷226册。此举为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中国艺术史乃至于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图像文献,为国家建立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高清档案。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大国宝藏: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涵和艺术语言表达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其丰富的内涵,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观念、自然观念、家国情怀和人文寄寓;同时,它独特的语言体系、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一)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记录载体之一

中国传统绘画作为历史文化记录的载体,是探寻中华文脉的图像文献,是承载华夏文明的文化记忆。

比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五米多长的画卷里,绘有800多个人物,大小船只近30艘,牛、马、驴等各种牲畜70余匹,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成为后世了解北宋都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从画作可见,作为作品中心的“汴河”,两岸街道纵横、商铺林立、行人如织,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河道中大小船只无数,我们仔细观察这些船只,可以看到船上巨大的平衡舵。这种平衡舵是宋代中国人对造船技术的重要贡献。它是在普通舵的基础上将舵杆位置往中间移了一点,加了叫作舵叶的结构,使得船可以更轻松、更稳定地转向,其中的科学设计凝结着宋人的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为人类船舶航运乃至后来的航海事业作出的贡献。《清明上河图》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记载平衡舵图像的文献。画作上这种舵的图像被后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1978年天津发掘出土的一只宋代木船,舵的结构和《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极为相似。

比如北宋赵佶的《芙蓉锦鸡图》。该作不仅是北宋“院体”绘画的艺术佳作,其写实的描绘还给科学史研究提供了直观的图像依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对作品中锦鸡形态和羽毛色彩类型的考证,提出图中锦鸡属于杂交品种,研究论文于2016年在国际鸟类杂志上发表,把中国锦鸡人工饲养杂交的时间定位到了距今900年的北宋时期,丰富了科学史研究的材料。

比如南宋李嵩的《货郎图》。这幅画描绘了货郎来到村头时,村里大嫂和孩子们兴高采烈如同过节一般的景象。货郎作为古代社会城市与乡村衔接的最基层、最重要的纽带,给乡村带来了生活用品,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作品生动地记录、反映了宋代乡村生活的场景。

如果没有这些作品图像,我们难以想象如何去还原、认识这些直观的古代社会生活的样貌。

(二)中国传统绘画是艺术家对于客观世界认知和情感的艺术表达

宋代以来,梅兰竹菊成为文人绘画的重要题材,画家借梅兰竹菊的自然属性,表达他们不与媚俗为伍的心境。元代《五家合绘卷之王冕墨梅图》即是。画中有王冕自题:“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据原画)这幅作品如诗言志,成为表达不追虚名、求真务实观念的经典佳作。

清代郑燮《托根乱岩图》描绘了悬崖边挺立的毛竹,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据原画)作品生动表现了竹子的顽强生命力和画家的坚定信念。

除了思想和意义之外,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其自身规律和表现特征,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能够让人们从中看到艺术家的情感及艺术趣味。

(三)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特点

我们这里谈的中国传统绘画,是指从战国时期开始到清末,以绢帛和纸为载体的传世绘画,包括少量与传世绘画特性一致的出土绘画作品。原始绘画、壁画、画像石,以及后来的木刻版画、年画等属于另外的体系,不在此列。

这些传世绘画以毛笔作为主要工具,以颜料或墨作为材料进行绘制,这是中国古代绘画最主要的一种存在形式。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语言体系和表现特点。

一是写实与写意。在表现方法上,中国传统绘画有写实和写意两种类型,即以宋代“院体”为代表的写实性绘画,以及起于唐宋,至元代发展到高峰的文人写意性绘画。这两种类型的绘画表现方法,具有不同的艺术趣味,也成就了宋、元这两座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

二是设色与水墨。设色是绘画的基本特征。唐五代时期,我们的传统绘画设色浓郁,呈现出一种华丽的审美意趣。从宋代开始,使用水墨的表现方法逐渐盛行,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最有特色的一种表现方法。中国古代有“墨分五色”的说法,意思是黑色的墨,经过书画家用水掺和,利用行笔速度、干湿控制以及不同纸张的吸水特性和肌理特征,描绘出层次丰富、虽然单色却可以媲美色彩缤纷的彩色世界的景象。

设色和水墨两种类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华丽与简约的不同审美趣味。

三是透视和构成。中国传统绘画以多点透视,或者说散点透视的方法来组织画面,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在画面构成中,可以根据艺术家的主体意识进行选择和变化,比如根据描绘对象的地位和重要性来确定对象的大小比例和位置,无须按照近大远小的规则来布局画面,这样可以使画面经营更具灵活性,有利于表现艺术家的主体意识。

此外,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手卷形式,画面从右到左延伸,可以不断更换视角和景象,如同中国园林一步一景的表现手法,并非按照一个场景的单点透视来布置画面,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比如《千里江山图》。

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中还有一个独特的重要法则——“三远法”。“三远”指的是“高远”“深远”“平远”,它是对艺术家主体和作品描绘对象之间视角关系的概括。

四是计白当黑。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笔墨以外的空白处理,认为留白与笔墨一样重要,都应被精心规划和布置。这本质上是虚实与节奏的一种表现,这种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空间的一种存在形式。它给读者提供了联想空间,其审美意义有如唐代文艺理论家司空图《诗品·含蓄》所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是诗书画印的综合表达。中国传统绘画在画面上常有题字、题诗。早期多为一段诗文、一个画面对应排列。到元代,形成了诗书画印综合一体的普遍样式,这种综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聚合,而且是基于绘画作品的内容、意义和笔墨表现的审美趣味,形成互为关联、互为补充的深度结合,由此让读者获取更为丰富、更有深度的作品认知和体验。

这些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特点,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绘画较为重要的区别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及其阐述的中国故事,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如美学家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所说:“中国画既以‘气韵生动’即‘生命的律动’为始终的对象”“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相的刻画。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

高山仰止:中国传统绘画的高峰与经典

(一)两宋绘画的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到宋代,在继承唐五代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成熟的技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从绘画创作主体来看,当时的画家包括翰林图画院画师、文人画家、民间画工,多元的构成为绘画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中国传统绘画分科格局定型,山水画、花鸟画、道释人物画各自发展,绘画技法完善;三是画学理论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绘画著述。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说明了中国绘画作为门类艺术已发展成熟。

两宋绘画虽然以写实为主流风格,但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多元并存、百花齐放。

(二)文人画的笔墨和情感表达

文人画即文人士大夫绘画,“元四家”之一的吴镇曾经说过:“画事为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他认为绘画作为文人读书写文章以外的余事,是为了表达一时的兴趣。文人画的表现以水墨和写意为主,强调书画同一,“以书入画”。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它把书法的书写表达方式作为绘画表现的重要手段。文人将二者结合起来,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内涵。

在中国艺术史上,赵孟頫是难以绕开的一位重要人物。不仅其个人才艺超绝、诗书画印俱佳,其家族也名家辈出,其妻管道升、子赵雍、孙赵麟、外孙王蒙等均在画坛有重要的影响。

赵孟頫在他的《秀石疏林图》后题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确提出了书画同一思想。在赵孟頫以及当时文人圈影响力较大的柯九思等人的影响下,“以书入画”,成为当时文人画家绘画变革创新的全新观念和重要方法,引领了元代文人画的发展,并对明清绘画产生重要的影响。

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在绘画史上堪称文人山水画的教科书。作品中层层叠叠的山峰,复杂的“之”字形图式结构,曲折扭动的线条,繁复多变的解锁皴、牛毛皴等皴法,强烈的律动和节奏,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世界。直到今天,《青卞隐居图》依然是中国山水画学习的经典范本。

传承文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与新时代的文化创造

(一)《宋画全集》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

2005年开始,我们把汇编两岸故宫所藏宋画的计划扩大为编纂《宋画全集》,希望在全世界同类大型系列出版物中,成为藏品收录最全、图像印制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宋代绘画集成。2010年,又开始编纂《元画全集》并拓展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经过十八年的努力,完成了《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的编纂出版工作。五部全集以宏观的集群式汇编、微观的作品细节和相关信息的高清呈现,反映了中国历代绘画的发展脉络,反映了绘画与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关系。

这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次断代集成式整理编纂,也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最高精度对本国绘画艺术进行全面整理的工作。从整理、研究、编纂到制作、印刷,整个工程的各个环节都包含着思想创新、技术创新、材料创新,体现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极致的工匠精神。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这件事到底有多难?对象的特殊性(文物)、时间的特殊性(先秦到清末)、空间的特殊性(涉及国内外263家收藏机构)、技术的特殊性(至今依然领先的行业最高标准)等等因素制约,让该项目几乎成为一种“天方夜谭”式的愿望。

当时的工作难度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资料信息收集困难。绘画作品在哪里?找谁去获取这些资源?特别是海外藏品的相关资料,我们只能像大海捞针一样,从各种各样零散的信息(如博物馆展览图录、学界研究著作和论文)中梳理、排查和汇总有效内容,最后才编写出收集整理研究的初目录。

二是申请授权的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让全世界263家收藏机构在很短时间内理解、相信并授权给我们,难度很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每一家收藏单位的申请程序,从商谈到授权再到图像采集拍摄完成,时间持续一年两年的情况很普遍,更有甚者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完成。

三是各种各样无法预见的问题。我们在国外拍摄采集时曾遇到过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以及地震、台风等。

四是极高的技术制作标准。从图像采集到印前制作再到印刷装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采用业界超前的技术标准。只有始终处于一种领先的地位,才能确保成果的品质。

凭着“走在前列,敢为人先”的决心和“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项目组开始了这项工作。“说千言万语”,是指我们如何花力气去说动收藏单位支持这项工作;“过千山万水”,是因为这件事关联到全世界263家文博机构和单位,涉及面太广,需要我们一步步走过去;“想千方百计”,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最终把事情落实;“经千辛万苦”,就是需要在前进过程中克服各种艰辛和困难,砥砺前行。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其全面性、系统性、精准性的特点,完美再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和历史。曾经的“天方夜谭”最终变成了中国大地上的现实。

《宋画全集》出版后,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史学家李学勤认为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献”。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认为,“《宋画全集》的编纂可与《全宋文》《全宋诗》并论。”哲学家汤一介则认为,“宋画编纂的意义不亚于《全宋文》《全宋诗》,甚至意义更大,因为难度更大。”美国耶鲁大学中国艺术史研究专家班宗华认为,《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是了解全世界重要的中国绘画收藏,并获得授权出版,其次是在选择绘画,分清时代归属方面,而且要用最高质量印刷所选的画作。这套书无疑是优雅的鉴赏、精准的判断以及高质量的印刷的综合产物……我相信这套书会开启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的新时代”。

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2011年11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各断代集成编纂项目,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中,被列为浙江省“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任务之一,为浙江省重点文化工程。2017年5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被列入“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也先后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

(二)从感受经典到新时代的文化创造

一是传承文脉,对接传统与当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的现实意义,是传统与当下的对接。它为中国古代绘画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研究建立了全面、系统、准确的图像档案;解决了中国古代绘画保护和利用的“二难”问题。同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建立了重要平台,给青少年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基础。“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出版也努力突破既往程式,力求在成为国家档案的同时,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近几年的传播实践,已经充分体现了这项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的作用和成效。

例如在2022年9月29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一年的展期内现场参观者达到400万人次,成为广大民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课堂。

此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还进入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学习强国”平台“每日中华名画”专栏、电视纪录片《盛世修典》等,数以亿计的观众收看、阅读和关注。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由画入书、由书到展,使中国历代绘画穿越历史尘烟、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了文化传播路径的立体化、多元化拓展,为传统绘画走进千家万户、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入人民群众当代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文明互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已经有200余家文化机构收藏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或其中的部分全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柏林国家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进入世界各地的重要图书馆、博物馆和相关文化机构,为今天东西方文化交流、为其他国家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感受经典,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如果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意义在于汇聚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古代经典,建立中国绘画的国家档案和研究平台,那么在编纂完成以后,除了继续深耕细作、做好专业研究以外,还需要把青少年一代的传统文化培养和审美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我们的青少年要知道达·芬奇、米开朗基诺,知道文艺复兴,当然更应该知道我们的范宽、郭熙以及宋韵,这是一种文化自信,其培养形成的关键点之一,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

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和各种途径的实践来逐步实施。青少年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及其魅力,产生内心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国家、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和接受。这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浸润于内心,外显于行为。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是一致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优秀一代。“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正在为此努力。

四是面向未来,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

在各个领域打造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同时又具备民族特色与中国辨识度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必须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突破。

将对中国传统绘画或其他传统艺术的认知,转换并上升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逐步形成国人的文化印记,最终创造新的时代文化,这需要我们一代代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此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成为新时代文化创造、文化实践的典型案例。

作为图像和文献集成,作为开放的学习和研究平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对于中国绘画、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研究,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创造新时代的文化,都有积极意义。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重要性和引领性将会愈加彰显。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属于大家,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作者:金晓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光明网记者王营整理)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张利国)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