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央党校报刊社、中国艺术研究院、包商银行、陕文投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文化金融高峰论坛在西安召开。会议上,由北京中传文化金融产业研究院发布了由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出品、西沐主笔的《中国文化金融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5]》,举行了《中国艺术品资产化研究》(上、中、下,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首发式。作为高峰论坛的学术主持,西沐强调,要充分发挥文化与金融建制能力,不断建构丝绸之路命运共同体。
西沐
西沐首先强调,“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倡议的,但它绝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战略,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验与中国发展的一种全球化发展与共享,是新世纪中国面对新的世界发展趋势与格局,建构的一个最为核心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不断发展演变,旧的格局正在被一点点打破,特别是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亚太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正在成为全球化发展中的重要一极,并会不断成长为全球化最富活力的中心。从战略层面看,面对全球财富霸权与世界货币发行权的争夺,我们取胜的最大资源基础不仅仅是人力资源,更不仅仅是物理资源,也不可能是别的,而是我们丰富与独特的文化资源。所以,文化资源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是中华民族最为核心、最为独立的财富资产与独特的民族赖以生存的战略资源,也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最为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这是我们最大的、最长远的战略利益。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一带一路”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财富资源。我们强调,从五个维度建构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观念:政治多极、经济平衡、文化多样、安全互信及环境永续。其中,如何发挥好面向独特文化战略资源转化过程中的文化与金融的建制力量与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课题。
西沐认为,新经济需要新的建构力量。“一带一路”在全球化的话题中,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文化这一话题的关注与重视,一方面是基于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文化价值及其重要性的再认识、再发展。也就是说,文化资源作为全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与物质财富,是最为重要、最为独特、最为丰厚的民族财富。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对文化产业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人们生存空间概念边界的弱化、全球产业链的兴起、文化趋同性的快速发展等,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面对新的发展框架与资源,发展新经济,最需要的是社会建构的力量,而不仅仅是资源、项目与资本。
对如何发挥文化与金融的建制机制的作用,西沐提出,要突出新的机制力量的推进,最为关键的是文化与金融建制机制的作用。文化与金融都是一种社会机制的建构力量,重视建构认同机制、联通机制、共识机制、资源资产化平台机制、要素与资本市场机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机制、融合共享机制。为此,西沐提出以下几个战略思考:
一是,要明确一个框架:
一个核心:围绕发掘与创造文化最终消费这一核心。
一条主线: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这一主线。
三条战略路径:一是沿着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金融融合的战略取向与路径;二是在文化要素及资本市场之上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链建构;三是建构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的综合服务平台。
一个基本融合:文化资源的共生融合,建构命运共同体。事实证明,在文化生态复杂的区域,没有文化共生共享建构命运共同体,就不可能实现经济上的共赢。
二是,要破除九大误区:
1.战略思想的纵深不够
2.忽视文化及其产业在其中的历史与融合的基础作用
3.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空间的概念,更是文化影响力的概念
4.过分强调互联互通过程中的经济合作关系,忽视战略认同感
5.文化及其产业的战略后置问题比较突出
6.忽视了不同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这一发展主线与核心的作用
7.不是单一向度的功能性战略,而是追求经济上共赢、文化上共生,建立命运共同体
8.强调国际社会的大合唱,而忽视国内布局的一盘棋
9.忽视传播的机制,树立消费本身就是文化体验及交流与传播的理念
三是,要明确六大战略取向:
1.基本格局之一:资源战略与战略共识
2.基本格局之二:产业机制与平台化机制
3.基本格局之三:大金融机制与小微金融机制
4.基本格局之四:资本市场与金融服务创新
5.基本格局之五:互联网+与战略前置效应
6.基本格局之六:战略机遇与战略背景
(本文摘自西沐在第四届中国文化金融高峰论坛上的发言稿整理)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