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西沐:让非遗艺术“活”在当代滋养生活

2016-10-17 阅读: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收藏

  编者按:“非遗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当下已然存在。非遗及其艺术的传承发展,关键是要非遗艺术资源“活”起来,即非遗资源要“活化”。近日,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撰文表示,大力发展非遗艺术设计的前沿研究与前沿实践,不仅仅是让非遗艺术及其资源“活”在当代,更重要的是,让非遗艺术及其资源滋养我们的生活,传承我们的我们的文化艺术精神,生发文化艺术的当代创造。

 

西沐

  关于传统文化资源是战略性资源,这一点大家都有共识,而非遗艺术及其资源是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载体的认知,则需要深化。习近平同志最近又强调:传统文化是独特的战略资源。可以说,又进一步强调了其重要意义。非遗及其艺术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与生发的重要土壤。所以,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我们对非遗及其艺术的保护与发展的认知,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并不长的渐进性的认知过程。从把非遗作为一个狭窄的历史遗存的抢救保护、历史文化现象的挖掘整理,到历史文化信息与传统的保护与活态化传承,再到把非遗作为一种资源状态进行保护与发展这样一个开放的宽视域的非遗发展观念的形成,是非遗保护与发展不断深入的结果,更是非遗保护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非遗及其艺术量大、点多、分散及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态的生存发展状态的生存需求与价值呈现的要求。为此,我们不断强调,非遗及其艺术首先是一种资源,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形式的复原、复制,而是要根据其资源特征来进一步发掘其内涵。也就是说,要根据其资源内涵的结构,从历史环境遗存、传承载体、精神内质及现实效能等四个向度进行挖掘,进一步突出其生态存在价值,进一步揭示其存在的当代意义。

  非遗及其艺术的传承发展,关键是要非遗艺术资源“活”起来,即非遗资源要“活化”。我们不能仅仅让非遗及其艺术成为遗存、现象与记忆,它应该是中华民族最为核心、最为独特、最为丰厚的赖以生存发展的战略资源,而且要实现这种转变,最为核心的就是首先让其“活化”。非遗艺术及其资源活化的最大效能,就是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最为宝贵、最为强大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随着人们消费结构快速转型带来的巨大文化消费能力,为非遗艺术资源转化与文化新经济的发展,以及非遗艺术及其资源的“活化”,打开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与发展支撑。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非遗艺术及其资源的“活化”的理念、路径、技术与方法。其中,非遗艺术及其资源与当代设计的融合,就是让其“活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非遗艺术及其资源与当代设计融合,生活化、时尚化、大众化是非遗艺术及其资源当代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目前,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把非遗的抢救保护工作与非遗资源的转化工作对立起来。我们强调,非遗的抢救保护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目前的重要与重点工作;而非遗的传承发展又是非遗抢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在当下,非遗的抢救保护依然是重点;二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非遗资源的梳理、挖掘、发现、使用、转化等工作是核心。重点抓好在保护非遗的自恰性或者是非遗要素自主系统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非遗艺术资源与非遗艺术要素,通过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手段,进入当代人们的现代社会、当代生活之中。具体路径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通过当代设计培育非遗产业链条,推进非遗艺术品与消费品进入当代生活;二是通过市场机制的推动,进一步利用市场交易创新,使非遗艺术品、非遗艺术进入人们的当代生活;三是通过发掘新的非遗消费需求,推进非遗艺术产业发展的时尚化进程,创造非遗新的需求,从而使非遗消费(物质与精神)进入当代生活;四是通过“互联网+”使非遗艺术品、非遗文化等的推广与传播大众化,在与新的生活方式融合过程中,通过垮界创新融合,推动非遗艺术进入大众生活的进程。

  非遗艺术及其资源的消费,是非遗艺术深度体验与传播的战略路径。通过非遗艺术与产品的消费来深刻体验中国非遗艺术,认知中国文化艺术精神,传播中国非遗艺术传统,是当下非遗艺术及其资源发掘面对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特别是探索用市场机制,讲好中国故事尤具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消费是一种互动式的深度体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每一种非遗产品,特别是非遗艺术品,其消费使用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化认知、认同的过程。这是通过市场机制、产业机制,利用品牌、时尚等要素,来活化非遗艺术及其资源的重要路径。也只有这样,才能努力实现由把文化送出去,向把文化卖出去,再到按照产业链与产业发展的规律整合出去这一战略格局。为此,要打破通过学习体验认知资源 价值的传统路径的格局,积极发展形成非遗艺术及其资源的价值发现多元化的局面,即:一是通过内容数字化及传播互联网化;二是体验的科技化,特别是利用新科技融合技术、声光电技术及媒介融合技术等;三是体验的消费化,特别是利用市场、产业等机制,通过非遗艺术品进行体验消费;四是体验交流的国际化等方式、方法,进一建构成我国非遗艺术及其资源的发展高地。在这个过程中,从当下来看,非遗艺术及其资源的转化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大力发展非遗艺术设计的前沿研究与前沿实践,不仅仅是让非遗艺术及其资源“活”在当代,更重要的是,让非遗艺术及其资源滋养我们的生活,传承我们的文化艺术精神,生发文化艺术的当代创造,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努力!我们必须看到,非遗艺术虽然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化存在,但依然是一个有真实生命的文化存在,有着不断涌动、向前发展、变化更新的属性。非遗艺术也是需要发展和传承的,而发展和传承中必然包裹进时代的生活与时代的声音。非遗艺术凝结了一个民族珍贵的生命印记和活态的文化基因,能够反映出本民族的文明历史和智慧水平,是人类最为宝贵的遗产性财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遗艺术资源的价值发现问题需要被重新激活,并作出更深层次、更系统的挖掘,这是非遗艺术发展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所以我们讲,非遗艺术资源化及其转化发展,是非遗艺术价值的一个放大器,是非遗艺术发展面向现代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是非遗艺术介入、融入当代社会与人们生活的重要路径,是进行社会美育的重要领域,是进一步提升人们生活品味与水平的重要陶养,是非遗艺术面向未来人们全面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基础,更是非遗艺术“活”在当代的要旨及根本的意义。

 

  延伸阅读:

  西沐:中国艺术要向民间学习

  西沐:正确认知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