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是评论者对某一文艺作品或文艺现象经过认真思考并经过文字系统化处理所得到的,评论的是客观对象,体现的却是评论者自身的感受力、表达力,可见,文艺评论要“与我有关”。然而,目前有的文艺评论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乱象。
当前文艺评论之乱象
一是文艺评论跟随作品亦步亦趋,对引领创作缩手缩脚。文艺评论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总结规律、指导创作,通过对作品、现象的分析和梳理总结,归纳出文艺创作的规律,对现阶段一些文艺创作中出现的偏离予以警示和匡正,引导创作向着理性、健康的轨道前进。而目前这类有价值的文艺评论较少,某些评论家只是跟随着作品,成为一个个具体文本或作品的鼓吹者或吐槽者。
二是文艺评论技术缺失,不见纵向梳理,更缺横向比较。文艺评论有特定的基础理论、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每一篇文章都会体现出作者的学养与思考。好的文艺评论应该在高技术含量、高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产生有价值的观点。但现在难见这样的优质评论,表面上洋洋洒洒,剔除满篇的形容词后便干瘪异常,且其结构、套路、风格、腔调如出一辙。
三是文艺评论不见文论、艺理,只见概念、主题。文艺评论之所以称为文艺评论而不是观后感、读后思,就是因为必须要建立在文论、艺理这些相对客观、理性的标准之上。一方面,评价文学艺术作品要具体鲜明地指出好在哪里,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另一方面,文艺评论必须要有以文学性、艺术性来衡量作品优劣的自觉性,而不能被概念和主题所左右。
四是文艺评论日益媚俗,“全能”评论家活跃。一是评论家都热衷于为名家、大片作评,而一些有想法、有创新的新人新作却无人问津,少人推介;“全能”评论家出现在任何一个文艺门类与平台,文章却是言之空洞、难经推敲。
文艺评论存在以上诸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评论者抱有“与我无关”的心理,也有着其他一些表现。如对作品既无感想,更无感情,写出来的东西也只能是空话、套话、场面话;对文艺评论无使命感、责任感,手中的笔不再尽抒胸臆,反而成为谋名、谋利的工具等。
做一个“与我有关”的评论家
文艺评论质量的低劣和水准的下滑,伤害的首先是文艺评论家自身。若想自救,首先应在思考与发声时做到“与我有关”。
一要善用权力,有感而发。目前能够在主流平台上发声的几乎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评论家,拥有如此优越的条件,评论家理应善用宝贵的话语权,在有感而发的前提下,对文艺作品进行认真负责、深入透彻的评论。
二要勇于承担,守土有责。文艺评论虽针对文艺作品和现象,但其作用绝不是跟在作品、现象之后对其褒贬,文艺评论的价值更体现于匡正和引领。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评论家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对优秀作品加以赞誉的同时提炼其优长,对丑恶现象进行鞭笞之时探讨其成因,对新的思潮和实践保持敏感,并在对文艺规律、社会现实的准确把握上做出前瞻性预判和引领。
三是独立思考,不落窠臼。文艺评论作为一种创造性脑力劳动,特别强调独立思考,它保证了评论的独一性。唯其独特、鲜活,才有从俗论中脱颖而出的条件,才有被认真聆听吸取的资格,这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追求,这种追求必然是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必然是建立在“与我有关”的基础之上。此外,独立思考在写作评论中也可作为方法论。关注最感兴趣、最吸引自己的门类,关注打动自己、与自己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和现象,摒弃陈旧的观点与方法,用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语言来阐述不同寻常的思考,这样的评论一定是不落俗套的。
四是展现风骨,树立品格。“风骨”是对文艺评论的基本要求,文艺评论要求有鲜明的立场、凝练的行文、清晰的条理;“品格”是对文艺评论的气质提出要求,求真、求简、求深、求美,如此方是有品格的评论。评论的品格体现的是作者的品格,作品与人品合而为一。
总之,文艺评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传播格局中,面对着诸多新困惑和难点,如何破局虽是一个有赖于政策制定来应对解决的大问题,但每一个评论家都应知道这是一个“与我有关”的问题,起码可以从做一个“与我有关”的评论家、书写“与我有关”的文艺评论做起。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