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呼唤青年评论家

2016-01-05 阅读: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刘文国 收藏

  上海要打造全国文艺评论的高地,就要认真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要营造上海良好的文艺批评生态圈,还要呼唤青年评论家的涌现。

  当前,上海的文艺创作非常活跃,涌现了一大批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但是,文艺评论,往往是表扬多、批评少,重情面、轻剖析。真实客观的文艺评论往往存在着缺席和缺位的现象。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是文艺繁荣的两个助推器。我们要高度重视文艺评论,不能只是表扬和吹捧,要用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价一部作品;要说真话、讲道理,敢于实事求是,向不良的作品、现象和思潮表明态度,坚定文化立场,要担负起一个文艺评论家的神圣责任。

  上海的文艺评论在全国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但要成为全国一流的文艺评论高地,确实还是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建立权威的文艺评论综合标准。要与圈内的所谓文艺评论就是要捧场说好话的“潜规则”做一个切割。文艺批评要激浊扬清,我们要分清哪些是浊,哪些是清。如何来辨别和衡量,需要一个标准。目前,问题就出在标准有时会缺失和混乱。随着当前我们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信和文化自觉也日益提高,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也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立文艺批评标准体系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更好地坚持文艺的正确方向,使创作者少走弯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其次,培育和壮大文艺评论的队伍。上海的文艺评论队伍在全国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支队伍目前存在断层现象,尤其是缺少青年评论者的参与。现在有所成就的文艺评论家,其实都是在八十年代影评、剧评的热潮中崭露头角、成长起来的。青年是艺术的未来。因此,我们要在高校中,特别是文科高校培育和成立文艺评论的沙龙和组织,开创多种文艺批评的舞台。我们要研究新形势下如何集聚文艺的评论力量,发挥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的引导作用,推动文艺的繁荣发展。

  今年的艺术节,我们的文艺评论工作有声有色,采取了演前讲、演后评、作品赏析会、“艺术节中的真善美”等多种形式。在“艺术节的真善美”评论征稿中,相当多的大中学生积极参与了文艺评论,他们撰写的文章在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上刊载。他们通过精彩的故事、丰满的形象讴歌了艺术的真善美,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热门社交平台,让“互联网+艺术评论”的效果得到了体现:语言的多元化增强了评论的互动性,手段的多媒体化带来了评论的现场感,移动互联网让艺术评论更即时、更亲民、更有生活气息。通过自身的艺术表达,青年人提升了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引领了社会的风尚,也滋养了观众的心灵。

  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是相互砥砺、相生相长的过程,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希望创作人员和文艺评论家要多一些“围炉夜话”。我们要为创作人员和文艺评论家创造更多思想交流的机会,营造推心置腹、坦诚相见、思想活跃的良好氛围,在对话中提高对艺术的真知灼见,从而激励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