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发展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路径

2016-01-0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 收藏

  发展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路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成立

暨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现状研讨会述评

  最近,将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结合的歌曲《给你一点颜色》,经谭维维与来自陕西的五位华阴老腔艺人共同演绎后震动歌坛。“中国最早的摇滚”华阴老腔获得大众的认知,黄土地传统艺术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近年来,非遗项目大放奇彩,传统文化复兴尤其是民族民间艺术呈现新态势,怎么样从评论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升?如何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到有机契合点,助推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

 

  日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暨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现状研讨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与会专家认为,文艺评论家要对民族民间艺术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和评论指引,秉持世界视野、现代眼光,在互联网语境中传承民族民间艺术,使之焕发新的生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将广泛汇聚社会民间艺术人才、高校科研院所文联等各方面力量,以评论为主要研究传播和参与方式,推进系统化的学术建设和专业评论。

 

  民族民间艺术具有三大价值

  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丰富、鲜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发展中,始终如影随形,不断发展,在塑造中华民族美学的独特范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提出:“民族民间艺术有三大价值——历史价值、动力价值、现实价值。”民族民间艺术是民族发展的文化根基,是历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外在表现和精神世界的具体投射,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身心,极具历史文化价值。民族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庞井君认为:“每一个生活在具体历史时空中的个体都是其创造主体,算起来,五千年把所有人加起来有几十上百亿。时间长、主体多、数量大、种类多,可以想象,民族民间艺术到底丰富至什么程度。”民族民间艺术能够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必须不断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民族民间艺术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上品佳肴。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右)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左)

 

  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发展轨迹和形态不尽相同,文化价值体系也自成脉络;由于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引发的向西方学习潮流,百年来,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在我国影响极深。庞井君认为:“伴随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也再次显现强大的优势,为中国、东方乃至全人类文化价值体系的发展提供另一种思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说:“民族民间艺术最大的现实意义是它代表了这个民族今天的身心,心跳、脉搏、血流、温度、体温甚至喜怒哀乐就在民族民间的生活当中。”

  民族民间艺术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大国,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一座极其值得开发的文化宝藏。但当前民族民间文艺的生存保护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首先,人们一直对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性有所忽略。过去只要一提传统文化,就自然而然想到“高大上”的汉民族文化、宫廷文化、二十四史。实际上,作为中华文化底座的民族民间文化可能才是最重要、最有活力的新鲜血液。

  其次,民族民间艺术的生存正面临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双重冲击。当今社会全球化趋势明显,发展方向必然是一体化,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宋生贵结合草原文化的实例说,“民族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不断受到威胁,渐渐趋同,一些艺术种类随着老艺术家的逝去濒临消失,亟需保护。”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万事万物,民族民间艺术也难免被社会形态大变迁的洪流裹挟前进,民族民间艺术的生存成为亟需思考的问题。

  此外,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需要甄别。乔晓光认为:“民族民间艺术现状仍呈鱼龙混杂状态,精华糟粕并存,甚至出现了许多伪民俗、假文遗,这种情况需要我们特别提高警惕,加强对真正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

  民族民间艺术重焕新生活力需要精心挖掘保护

  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鲜活生动,极具开发价值,但受社会发展巨大冲击,对其进行有效的挖掘、开发、转化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评论帮助厘清精华糟粕、引领保护方向。通过文艺评论分清民族民间艺术的精华和糟粕,并形成正确的继承导向,这是开展文艺保护的前提。乔晓光、宋生贵等结合中国文联首批文艺评论基地和草原艺术研究工程的做法,介绍了文艺评论的引领作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侯仰军举例说,厦门有一个做漆线雕的公司,在保持漆线雕特色的基础上,对材料和内容进行了创新,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实现了文化继承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第二,挖掘整合鲜活素材,总结文化发展规律。下基层、深入实地,向各民族、各地方的人民学习、采风,汲取文化营养和灵感,收集背后的故事,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个案进行深入挖掘,总结文化发展规律。庞井君列举了一个收集民歌的例子:抗战时期,一批有志青年步行千里从湖南走到西南联大,一路考察记录了很多民歌,因为鲜活有生命力,被闻一多先生选取引用,曾在日寇入侵时广泛传播,振奋人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路侃则举例说,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表演《给你一点颜色》,来自陕西的五位民间老艺人演绎注入新鲜元素。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对创作者有很大启发,当场演出也是影响很大,这给大家启发,怎么样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归纳很重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路侃

 

  第三,顺应现代传播趋势,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民间文化论坛》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委员冯莉从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工作的经验出发,建议通过纪录片、电视节目等形式包装民族民间艺术;巧用互联网,尤其是新媒体等手段,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

  第四,转化衍生经济效益。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发展的当下关键还是吃饭问题、生存问题。艺术保护和经济效益并不是相互悖离的关系,转化得当可以产生客观的经济效益。如,京剧名家张火丁赴美演出,引发轰动性效应,就是文化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典型案例。

  第五,注重对民族民间艺术知识产权的保护。研讨会呼吁对民族民间艺术知识产权的保护,改善当前民族民间艺术鱼龙混杂的现状,避免鱼目混珠,伪民俗、伪遗产破坏民族民间艺术优良生态。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评论等文艺评论能够起到智库作用,能够广泛沟通和融通专业精英和底层社区的社会需求,促进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是继理论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戏剧戏曲艺术委员会、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后成立的第五个专业委员会, 将致力于发展壮大民族民间文艺评论人才队伍、推动中国文艺评论事业健康发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