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火热军旅生活催生十足“兵味”影视创作(杨洪涛)

2022-08-03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洪涛 收藏

一直以来,军旅题材影视创作都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充满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气质的叙事基调,英武挺拔、意志坚强的军人形象,紧张激烈、震撼视听的战斗场面,略显神秘、严谨肃杀的军旅文化都为观众所欣赏。军旅题材影视创作也留下许多经典形象,李云龙、许三多、姜大牙等令人记忆犹新。

近年来,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力的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佳作迭出、不断涌现,一度出现“用脂粉气代替硝烟味,把演兵场当作游戏场,用情感纠葛消解军事使命”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那种盲目迷信流量明星,对军事常识、军事逻辑和军旅文化了解不多、储备不足的作品越来越遭到观众的冷遇。事实证明,军旅题材影视创作只有增强兵味、铸牢军魂才能够塑造出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形象。

《士兵突击》剧照

要增强兵味,首先要吃透军旅文化。军旅文化承载着军旅题材创作最为重要的审美逻辑和价值追求。指战员的特殊使命和社会功能,使得军队有着与普通民众或者民间团体迥然不同的文化底色。军人的担当、军纪的严明、军令的严苛都有赖于军旅文化所推崇的忠诚、严谨、纪律和服从。不能够真正吃透军旅文化就无法理解军事动作要领的规范性、令行禁止的重要性,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过得硬的连队、过得硬的兵”。一些作品之所以缺乏兵味,就是没能够真正吃透军旅文化,因此设计的桥段、演员的表演显得隔靴搔痒甚至荒腔走板。

要增强兵味,就要把军事斗争作为叙事的重中之重。军者,“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军事斗争深度丈量国家意志、历史潮流和人类命运,是军旅题材影视创作走向深刻和崇高的试金石。同时,军事斗争场面的宏大、惊险、激烈和残酷,让画面的视觉效果震撼人心,极大愉悦了观众的感官。军事斗争中的战略战术凝结着人类智慧,敌我双方的斗法充满悬念感和紧张度,峰回路转、瞬息万变的战局富有戏剧张力,令故事的推进曲折、悬疑,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一个好的军事题材创作者,应该是具有深厚军事知识的专家。像《大决战》《跨过鸭绿江》等作品,之所以能够收获高口碑和高收视率,有赖于其军事斗争场面的真实可感,有赖于其军事谋略斗法的精妙绝伦。

要增强兵味,就要真正走进军人的情感世界,尤其要侧重表现战友情。军人由于其职业特点,家人不能常聚、爱人不能厮守,军人的付出让情感的蓄积和张力尤为浓烈,军人的情感宣泄也更加的酣畅淋漓。要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要把作品塑造成英雄谱而不是独角戏。像《长津湖》《金刚川》等作品里,那可以托付生死的战友情是支撑叙事逻辑的重要牵引,英雄群像的塑造也成为故事壮怀激烈的精神升华。

要增强兵味,就要高效利用、充分展现不同时期的军事装备。在展现军事斗争场面时,武器被赋予军人的意志甚至被称为军人身体的一部分。战争的胜利需要军人的战略战术与武器装备实现完美结合。在表现我军各个历史时期的影视作品中,不同年代、不同特性的武器装备应该成为军事题材创作中吸引眼球、震撼视听的法宝。九十五年的建军史上,军队的各个军兵种的武器装备都能够成为军旅题材作品的表现对象,从“小米加步枪”到“陆海空天”立体攻防,军队和国防力量的提升应该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全面展现。

《战狼2》剧照

“兵者,国之大事”。过往的艺术经验告诉我们,军旅题材影视创作唯有兵味十足,才能够塑造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军人形象,以令人信服、触动灵魂的军旅故事,以忠诚无畏的价值观坚守释放长久的力量。


(作者:杨洪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用电影致敬平凡人生(杨洪涛)

红色故事里的情感力量(杨洪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