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深耕“两创” 绽放新姿——新时代舞蹈艺术揽胜(茅慧)

2024-08-0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茅慧 收藏

【内容摘要】 新时代以来,在“两个结合”和“两创”方针指导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新作中呈现的人民性更加深邃,人民的风姿仪态更加自信,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舞台意境更加高妙和神奇;中国古典舞创作者更加深入探究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舞蹈文化元素,从历史文物和艺术遗产中提取舞蹈元素,再加以时代审美观照下的动态演绎,成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一股强劲潮流;舞剧更是进入井喷式发展的马力全开时期,近200部舞剧不仅在现实题材方面勇猛推进,题材和舞台呈现样式也多姿多彩,与民同情,与时共进。中国舞蹈驶入全面推进、迅猛成长的快车道。

【关 键 词】 新时代舞蹈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民族民间舞 古典舞 舞剧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核心要义之一的“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两创”原则彼此契合、表里依托、交相辉映。新时代的这十多年来,这一重大全新的理论纲领为当今的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全局性突破、迭代性更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明确指引。笔者从舞台艺术范畴内的创作型舞蹈角度,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中国舞剧三个方面为主要观察视野,扼要梳理分析新时代舞蹈艺术发展突出和崭新的艺术成就。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呈时代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具体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时,特别指明“第二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回顾中华文化从创生到融合发展的过程,数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每一步进程、每一次创举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所有成员集体合力的结晶。从新石器时代在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发现的马家窑文化中的舞蹈彩陶盆上联袂踏歌的舞队,就证明古代各族先民的史前生活中,文化与艺术就在中华大地上相融相通、彼此激发、互鉴互促中共存共生。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开创了自救自强地推动传统中国走入现代化的伟大征程。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工作者更是获得了明确的艺术创作思想的指路明灯,延安新秧歌运动将内容陈旧、风格良莠的传统民间舞加工提炼,使之具有更高的艺术性与表现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始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自觉遵循的艺术原则。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中国舞蹈的大踏步向前推进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体舞蹈工作者全方位地以人民为艺术表现表达的中心和重心,从人民的情感、生活和文化多方面纵深探索,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性、文化性、观赏性、时代性等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具体表现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者在新时代条件和环境下,更加潜心深耕细研自身传统文化沃土,努力提纯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理念和深厚美学积淀的元素,又以各族人民当下鲜活的精神气质和新世纪舞台新颖的艺术样式予以精彩呈现。

自20世纪上半叶戴爱莲先生将康巴地区的藏族舞蹈、西南地区的瑶族舞蹈等从乡间民俗场域搬上艺术舞台,开创了带有鲜明的文化自觉的舞台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与表演实践的先河以来,舞蹈艺术工作者将自生自灭的民间舞挖掘提炼升华为舞台上思想主题鲜明进步、身体语言美好健康、视觉呈现新颖有意味的艺术品,成为中国人民展示风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艺术表征,逐步形成了我国各民族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民族舞蹈大花园,山林村寨间的民族情感和精神风貌成为当代中国舞台上一片绚烂多姿的景观。但是曾经一段时间,民族民间舞蹈也徘徊于模拟风土人情的浮表展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审美需求的提升,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新时代的艺术洪流中被荡涤和激发,各民族舞蹈集群式出现跨越式艺术提升,在民族民间舞蹈当代舞台创作既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多方探索,许多作品从节目主题立意到舞姿呈现都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新时代以来连续几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平台上推出的蒙古族舞蹈《马铃儿摇响幸福歌》《走进光里》《浪漫草原》《父亲的马绊》《遍地柳荫》《黑缎子坎肩》等,让我们看到了内蒙古人民生活的崭新空间和新鲜内容,看到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放牧生活方式的更新,牧民们从老人到青年皆有的积极乐观、奔放潇洒的时代精神新风貌。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得到共识,草原生命的千姿百态以新颖多姿的舞蹈形象涌现出来。比如在舞剧《骑兵》和《草原英雄小姐妹》中,我们看到了拟人化战马的英姿以及人马的情感共振,领略到了草原、群羊与牧者相互依存的情感牵连。辽阔的草原、湛蓝的天空、翱翔的雄鹰、南飞北归的大雁,甚至孤傲勇猛的荒原狼以及驰骋千里的蒙古马,这些大自然生态链上的物种生命以及与之彼此依存、生息相连的内蒙古人民的生动形象,共同构成了内蒙古舞蹈创作的多彩底色和基本轮廓。

藏族舞蹈《天地间》摄影:赵廷玺

再如藏族舞蹈《天地间》,让我们在常见的藏族锅庄、弦子、果谐、热巴等动作幅度宽广、节奏强烈的舞蹈语汇之外,看到一种充满仪式感、节制感、优雅贤顺的舞姿,这个舞蹈的藏族舞蹈语汇有一种从未谋面之感,舞队和舞步的调度配合,始终都观照着男队和女队之间的呼应和反差,而在呼应和反差之中,又冥冥感觉到有一种共有的内在情愫贯通始末,如同雪山下的暖流,清澈而沉静。这种特有的藏族舞蹈体态和动姿表达出了天地间男人与女人相互依偎、彼此扶持、恩泽共享的和谐之美。还有群舞《阿妈•同心圆》,这是一个将圆形和弧形舞队调度编排得波澜迭起的舞蹈。阿妈作为家族的核心,儿女们始终在她关注的目光中,无论他们的脚步延伸到哪个方向,走出怎样的节奏,走过怎样的斗转星移,阿妈始终是儿女精神的灯塔般的存在,他们始终紧紧地围绕在她的身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个舞蹈在视觉呈现上的超常特性,主要缘自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中常见的舞队调度和常见舞步作了构件式处理,同时为作品确立了一个充满隐喻和象征意味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旨立意,使动作调度形成的流动与层显式的视觉意境,成为一种有意味的舞蹈形式。

藏族舞蹈《阿妈•同心圆》摄影:赵廷玺

男子群舞《阳光下的麦盖提》是一个近年涌现出的艺术性取得跨越式进步的维吾尔族舞蹈作品。舞蹈以新疆维吾尔族刀郎木卡姆舞蹈动作为主要动作元素,从微小的局部肢体动作元素发动,到开场的大横排坐姿群动,同时穿插个体舞者的流动,使舞蹈画面在点与线、个人与群体之间形成对比和张力,同时伴随着高亢的歌唱以及队形舞阵的变幻,在动作的强劲与骤静之间,蓄力与爆发之后,作品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满台飞舞旋转的一群维吾尔族青年在一种狂喜中甩动着双臂迸发出年轻生命的力量,那从天而降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照在青年们的肩头,他们享受着温暖惬意的绿洲阳光并深深地陶醉其中。在这样的作品中,才能体会什么是舞蹈的酣畅淋漓。

汉族民间舞蹈以秧歌、鼓舞、龙舞、狮舞等为主体。改革开放以后,在以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为统领的开创性教学建设中,汉族民间舞蹈逐步形成了目标清晰、教法明确的课程体系,并对全国各地院校的民间舞蹈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辐射与示范作用。汉族民间舞蹈中尤以手持扇、绢、伞道具的秧歌为舞蹈身体语言最丰富者之一。目前以山东三大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云南花灯、山西小花戏、安徽花鼓灯构成了汉族秧歌系统的主体阵营。民间舞蹈来自传统、拥有传统,当代民间舞蹈的使命既要守正又需创新,守正是要将传统舞蹈中那些经千百年沉淀磨砺后的动律结晶保存与传承,创新是要体现新时代的艺术家对传统的深刻认知和发扬革新。群舞《江南》可以说是近年来汉族民间舞蹈的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作品。舞蹈像一幅流动的江南风情画,六月清荷花红叶绿,一叶扁舟荡漾湖面,老艄公和采莲女一立一蹲,穿梭在一片片荷花丛中。江苏民间舞《渔蓝花鼓》的摇荡动律在此被化用在群舞中表现荷花的绰约风姿和水中鱼儿的游弋嬉莲。一介书生几度梦回江南,如梦如幻地徜徉在小桥、流水、碧荷、市井之间。舞蹈中有一条若隐若现的人物关系线,似乎在讲述着一个久远的清雅故事,但又不经意不刻意;舞队流动中营造出多重情景和意境点染隐藏的故事寓意,又放置了些许留白,叫人思绪悠悠;清脆温婉的琵琶声,大珠小珠,细柔绵软的评弹腔,撩心拨情,真正是美轮美奂,回味无穷。

群舞《江南》摄影:赵廷玺

由此可见,新时代以来,民族民间舞蹈新作中呈现的人民性更加深邃,人民的风姿仪态更加自信,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舞台意境更加高妙和神奇。这得益于新时代新征程新生活所造就的新一代人民性的内涵延展,表现出一种新时代所特有的、共有的乐观而积极、幸福而奋勇的民族精神气质。

二、中国古典舞舞绘中华传统美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脉,龙飞凤舞的五千年中华舞蹈文明,积累了丰富的静态和动态的身体文化。新时代以来,在“两创”文艺创作原则指导下,中国舞蹈工作者深入探究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舞蹈文化元素,追本求源、正本清源、反复论证,全情投入地力攀艺术新高峰。近年来,中国舞蹈工作者从历史文物和艺术遗产中提取舞蹈元素,再加以动态演绎,成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一股强劲潮流。

2020年,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活动中,舞蹈《大河三彩》《唐宫夜宴》闪亮登场。《大河三彩》将古代工匠制作唐三彩的劳动过程、三彩马等唐代杰出的陶瓷工艺的视觉色彩以及中原大地、黄河沃土的文化滋养,一并以舞蹈队形、舞人造型进行编排呈现,观之使人有文物复活、历史重现之感。编导选取了三味线等古风浓郁的伴奏乐器,以大横排左右穿梭、扇面旋转的舞蹈构图,以及取古而不泥古的身体动律新样式,糅合成了一种凝聚中原文化、盛唐精神的视觉意象。这个意象贯通古今,一眼千年,使人着迷,仿佛那些挥舞管式小袖的男女唐俑,正踏着黄河奔腾翻滚的节奏,生生不息。《唐宫夜宴》更是凭借春晚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在传播上的加持,横空出世闯进亿万网民心中。人们第一次看到博物馆里常见的唐代丰腴高髻的舞俑活灵活现地来到面前,几分痴憨、十分可爱的舞蹈细节设计,让大年夜的千家万户都心生欢喜。

2023年4月在沈阳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更是刷新了人们对中国古典舞惯常题材的认知想象。47个入围终评现场比拼的作品中,至少有《散乐图》《莲•生》《富春》《簪花一卷》《簪花侍女》《归义》《骏马图》《瑶光赋》《巴女拓影》《绿釉陶男俑》《三足问鼎》《铅华•满壁》《红山玉龙谣》《宅兹中国》等14个作品以历史文物为题材进行舞蹈立意和语言创新。最后得分排名前三中有两个作品《散乐图》《骏马图》皆是以历史上的平面绘画图像为依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对画面内容意涵的解析阐发而终成动态的舞蹈表达。尤其《散乐图》取自辽墓壁画,编创者运用现代舞台灯光、布景、音乐等辅助手段,将一幅艺人班底合影式的古墓壁画解构和结构成一部既体现民族文化交融,又不失历史语境和舞蹈神采的当代舞作。筚篥声声和鼙鼓咚咚,划破沉寂的时光隧道,高低错落的木架上伫立的五个乐师开始依次转动身体,中心高台上的舞女也仿佛有了灵魂复活一般,一个个从幽暗中跑出来,身体在慢慢复苏和伸展,渐渐合辙押韵地越舞越有气势。很明显,舞者的几个主要姿态取自秦汉之际舞蹈文物中的玉舞人动态,外加汉唐之际女舞俑的静止体态,做围绕脊柱的平圆旋转式和前后左右折腰式发展,在整体调度和构图一气呵成中不时卡顿,而这一特色恰好带出一种文物复活的奇幻穿越之感。再加上由琵琶、腰鼓、笙、拍板等传统乐器配成节奏轻快爽朗的中古曲风相伴,作品的确带来一种别开生面的艺术享受,也让我们在既有的中国古典舞语言范式和系统之外,看到了重新回到历史现场,回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去再发现、再发扬、再创获的可能性、可行性。

首演于2021年8月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人民网以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青绿山水代表画作《千里江山图》为主题合作推出。这一国家级文艺院团、文博单位和官媒强强联手的合作模式前所未有,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提供了绝佳的文史基石和传播渠道。创作团队并未将此选题发展为纯粹复古式的戏剧故事,而是跳出古画的内容范畴,透射进现实的视角,从古代颜料和笔墨砚的材料获取、研制到一幅画的诞生面世来结构全剧的篇章,用当代文保工作者“展卷人”和画家王希孟这两个一古一今心意相通的人物串联时空。全剧从舞姿舞段到音乐、舞美、服化道全力打造了视觉效果强烈的宋代美学。尤其剧中的高光片段“青绿”更是美轮美奂,登上了202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并在全国成功巡演多轮。截至2024年4月,《只此青绿》已经成功演出500场,并荣获“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十大精品演出项目”榜首和2023年度中国演出市场票房榜舞剧类第一名。

中国古典舞于新时代以来这些敢为天下先的大胆艺术实践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优异成果,得益于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工作者全情倾力拥抱中华优秀传统,同时坚持时代精神与审美,以穿越千年之眼,采世界八面之风,筑民族伟大复兴之魂,也证明了“两创”原则对艺术实践产生的巨大引擎作用。

三、舞剧爆款迭出、现实题材发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舞蹈驶入全方位发展的快车道。改革开放思想和文化孵化的新一代编创、表演、理论人才茁壮成长和成熟,不断地施展着他们的创造才华,结出了精彩的艺术硕果。如今活跃在舞剧创作一线的编导基本都是“70后”“80后”甚至“90后”。当下的年轻一代舞者中许多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编导意图的表演者,更多的是“我的舞蹈我做主”,越来越多的“舞而优则导”的编导出现。他们大多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风格,同时在国家资源的大力扶持下,在各地政府的倾力打造下,学习力生产力超强的年轻舞蹈创作群体经过数年中小型舞蹈节目的编排磨炼后,一经进入舞蹈的集大成体裁——舞剧中,便极大地激发出主体务实精神与个性才华。他们既能敏锐地捕捉到大众市场审美走向的关键点,又能坚守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舞剧生产接近200部。其中上海歌舞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只此青绿》、北京演艺集团等单位联合创作的《五星出东方》、内蒙古艺术剧院的《骑兵》、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不仅荣获多项大奖,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红楼梦》等作品更是参与全国多轮巡演,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将中国舞蹈文化远播海外。很多粉丝观众或迷剧或粉星,追随剧组的巡演踪迹,奔赴一座又一座城,成为文旅相促的成功案例。

《永不消逝的电波》摄影:舞影佳创

在近200部新创公演的舞剧中,占比四分之一的选题是中国古代题材,或塑造古代先贤,或取材古代文学,或转化古代文化。深圳歌剧舞剧院于2022年创作首演的舞剧《咏春》,便是将中华传统武术“咏春拳”的身体语汇加以舞蹈化融合运用的成功之作。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里,武术与舞蹈分分合合,在发展中彼此映照。中国古典舞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舞种,从一开始便容纳了传统武术的动作语言。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有舞剧《风中少林》享誉舞坛。此剧在故事内容中有少林棍僧出手相救危难百姓的情节,出现了专门的习武者与舞者在台上交手过招的舞段。如果说《风中少林》是率先尝试武舞相融的破冰之作,那在舞剧《咏春》中出现的咏春拳一招一式,则因皆为舞蹈演员亲练亲演,而表现出了一种在武术的身手拳脚之上的舞姿风采,一种武舞真正水乳交融的身体语言。舞剧中咏春拳的经典动作规避掉了反复持续的训练性,而是紧紧围绕舞剧剧情和人物情感的进展需要加以凝练、剪裁、点睛地应用。所以,我们能为咏春拳最基本的拳术“小念头”到速闪不及掩目的“日字冲拳”而赏心悦目,也为舞台上群演咏春拳时,时而沉稳内敛的气质、时而自重自守的气场心醉神迷。尤其是剧中“五大门派擂台决胜”和“九个宫二齐掌八卦”两场,叶问以咏春拳与螳螂拳掌门从地面打到桌面;狭窄的街巷里,八极拳挥舞长棍飞檐走壁;众武生簇拥下的太极拳师白鹤亮翅拉开架势,叶问与之周旋于变幻莫测的太极图阵。更惊艳的是在一众男性掌门中,八卦掌女掌门率领着八个女拳师齐刷刷从光影中走出,从容地并肩走进这个打打杀杀的世界,毫无惧色。她们踏着“拖泥步”围攻叶问,女掌门更是直接进击近搏,舞台上好似幻化出九个电影《一代宗师》中的宫二,她们共有的是宫二般冷冽与坚韧的气质,特有的则是舞者舒展与修长的飒姿。

新时代以来,国家着力倡导文艺作品要关注当今火热的社会生活实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讴歌人民,讴歌改革开放生动实践中的奉献者、建设者。现实题材是新时代舞剧创作中纷纷发力的创作取向。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2周年,国家大剧院和北京歌剧舞剧院联合创作的舞剧《天路》于2019年公演。这部剧以浓墨重彩的风格、刀削斧劈般的力度,以及严谨密实的叙事,塑造了两代为青藏铁路建设奉献青春和生命的铁道兵的光辉形象,赞美了青藏高原的巍峨山川和朴实民风。此后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到那时》、中央芭蕾舞团的《敦煌》《鹤魂》、上海歌舞团的《朱鹮》《一起跳舞吧》、广州歌舞剧院的《龙•舟》、浙江歌舞剧院的《风起大陈》、青海省演艺集团的《大河之源》、无锡市歌舞剧院的《10909》、宁波市演艺集团的《东方大港》、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的《花儿与海》等纷纷登场。这些剧目都聚焦当下火热奋进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努力塑造和表现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各条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时代先锋。

2020年11月10日,由中国科学家研制出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10909米深的海底坐底并返回。抵达接近马里亚纳海沟极深处的深度,意味着中国的深潜技术和实力在半个世纪三代科学家的接力拼搏中实现了跨越式赶超,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舞蹈艺术,如何表现中国这一崭新的科技创举?理性、严谨、求实的科技内涵与激情、想象、虚构的舞蹈表演如何融洽?舞剧《10909》的创作演出单位无锡市歌舞剧院集结一众富有才华的年轻主创,使我们欣赏到一部科技精神为底色、大海情韵为意境的舞剧。剧中人物主要由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组成,他们工作的日常——伏案研究、测绘测试、数据核验、攻克难关、组装总装等,用各种舞段加以演绎,其中还穿插了科学家的家庭支持、健康付出、精神传承等桥段,人物和情节都十分真实可信。而给人独特艺术享受的还是这部剧的视觉审美。舞台上没有任何花哨繁复的色彩和线条,多种现代舞美手段营造出清白如朗月、美妙如精灵的即视感,使人类对浩瀚海洋的憧憬之情,对深邃未知的迷恋之思历历在目。浙江东海上的大陈岛原本是一座荒岛,20世纪50年代中央发出“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此后几批开垦人上岛拓荒,艰苦奋斗。舞剧《风起大陈》聚焦普通的基层建设者,将这个重要的历史史实以小家庭的个别与大时代的群体组成舞剧的两个对比鲜明的视觉景观,凭借舞蹈艺术语言的修辞,使之在舞台上渐次透显和成像,使观众被舞剧浓缩化了的人物故事和意象化了的时空景观所感染和动心。尤其剧中出现的一段“等待光明”的女子群舞,给予人强烈的生活即视感和情感深度的撞击。在一天只能供电三个小时的日子里,很多时候女人们坐在黑暗中等候或者劳作,头上方的那束光明是一天里最美的期盼!这段群舞把她们坐在竹凳上等待的无奈、忍耐、盼望,梦想万家灯火从天降临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蹈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舞台艺术。但中外舞蹈史上存留的那些传世经典舞剧,一再证明舞剧并非先天不具备叙事功能,而是舞剧的叙事与文学、戏剧、电影的叙事明显有别。它的特异之处在于舞剧所主要依仗的舞者身体及其舞蹈语言,是先通过视知觉进入人的心灵与大脑,舞蹈审美接受经由视觉感知向理性认知攀升,需要善于感知舞蹈形式背后的意味。但舞剧毕竟属于舞台戏剧的一种具体样式,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一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和数个形象的塑造,因而更需要寻找更为新奇的逻辑手段和组合方式,来营造不同凡响的叙事方法,双线或多线故事线索正是当今许多舞剧创作者竭力磨炼的形式手段之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在既有同名电影故事的前提下,独辟蹊径,寻找到舞剧所擅长的故事情景描摹手段。比如:用举伞黑衣人的群舞表现风雨如晦的隐秘战线斗争环境,用大段美丽的旗袍女子群舞渲染革命英雄人物生命中的温情时刻,用切分舞台空间、多线并行穿插编排出惊险万状的生死时速。舞剧《咏春》同样也是在用双线叙事的方法和戏中戏的结构强化舞剧的厚重内涵。这一切,无不是当今舞剧创作者们为舞剧开掘更高的审美价值而作出的艺术贡献。

新时代的中国舞剧题材丰富而多样,从舞人物的命运到舞时代的变迁,从舞文学故事到舞诗心画境,从舞远古至今的人类到舞陆海空的动物,上天入地可谓无所不能起舞。舞台上,青春勃发、靓丽养眼的超能肢体,训练有素台风严谨的表演规范,极尽肢体舞姿技巧之曼妙高难之能事,再有音舞频、服化道等舞台手段的加持,一晚一个多小时的舞剧的确是一场美的盛宴。尤其是那些剧情设计精彩惊险、人物形象刻画细腻生动、舞蹈语言新颖独特的舞剧,不光养眼,更令人神往。

综上所述,新时代舞蹈艺术的高光之点、亮眼之景突出而鲜明,主要源于在“两创”原则指引下,舞蹈艺术工作者一方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艺术家的同理心和亲和力触摸生活与现实的时代之脉,与人民共情,与时代共振,将21世纪中华各族儿女的崭新精神气质、思想境界、文明身姿以舞蹈艺术的方式全方位地给予表达,在新时代塑造了众多的舞蹈艺术新形象。另一方面,舞蹈艺术工作者又纷纷走进中华传统的千年文脉,细心领会、深入挖掘、跨界融合,以全新视角打通了艺术的历史与形式间的阻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扬贡献了充满智慧和光彩的成功案例。如今的中国舞蹈创作领域充满了勃勃生机,舞剧和小型舞蹈如雨后春笋、大江春潮般涌现,“两创”精神已经深入人心,业已成为自觉。具身性的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更新是全方位的,它渗透到各个年龄层人群中,遍布于大小城镇,其表现样式不仅有本文所述之专业化类别,还有广布于社会各层面的广场舞、少儿舞、街舞、流行舞、自媒体舞等舞蹈种类。舞蹈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常有与必有内容,新时代的舞蹈艺术也必将以它的社会性、全民性、创新性、传统性、融合性彪炳史册。

*为方便电子阅读,已略去原文注释,如需完整版本,请查阅纸刊。


作者:茅慧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7期(总第106期)

责任编辑:薛迎辉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茅慧 | 深耕“两创” 绽放新姿——新时代舞蹈艺术揽胜(“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来稿须知

2024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度重点选题参考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7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