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从“中国特色”到“中国自主”,这是思想认识上的一次深化,提出中国特色的目的是实现中国自主,构建中国特色的本质是完成中国自主。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都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本刊以“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的理论与实践”为题,约请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阐释与讨论,以期为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这一宏大而紧迫的课题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和尝试。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问题指向与方法创新
【内容摘要】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中国文艺评论理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具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话语自主建构是其重要呈现方式。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不仅仅是话语本身的问题,还应该深植于它的问题指向与方法创新过程。从学科角度看,中国文艺评论有其独特的思想资源和文化特性,这方面的内容是其“中国”属性的标识;从学术角度看,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评论、评析、鉴赏、论说层面,“建构”之所以是“建构”,还需要展现出对当代文艺问题的理论把握的高度、思想表达的厚度、时代观照的深度,最终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
【关 键 词】 中国文艺评论 话语建构 自主知识体系 方法创新
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层面上探讨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既是一个时代话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学术任务。在一般意义上,一讲到“话语”及“话语建构”,容易流于通常意义上的概念堆积及经验描述,特别是文艺评论本身具有分析、描述的特点,更容易让话语自主建构问题流于浮泛理解。实际上,无论是从学科角度看,还是从学术角度看,“话语自主建构”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是对学科性、学理性和体系性要求比较高的研究目标。毋庸置疑,文艺评论是针对文艺创作、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现象等综合问题的鉴赏、评论、批评、分析,但上升到“话语自主建构”层面,就要超越单纯的评论与鉴赏,将文艺评论深植于它的学科性、学理性和体系性研究过程之中。“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还存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面的内涵要求及问题导向,相应地,又产生出知识系统及理论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要以中国、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文艺实际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一、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问题指向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正是这个宏大的目标与任务的一部分。就中国文艺评论工作而言,“话语自主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中国文艺评论在实践中面向它的具体问题。
近年来,中国文艺评论蓬勃发展,特别是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21年12月14日)等系列重要讲话发表以来,以及2021年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文艺评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机构加强了对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与推动,高校、文艺评论机构中的文艺评论队伍不断壮大,文艺评论工作在文艺创作、文艺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当代文艺评论迎来新气象。在这些成效面前,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与文艺评论话语无疑是一种更高的、更根本的要求。
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首先要解决的是“建构什么样的话语”的问题。首先,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要建构的是能够充分把握中国文艺现实与经验,系统展现中国文艺审美传统与历史,具有中国文艺评论标识性概念、创新方法,展现中国文艺评论的世界文明互鉴意义的话语。其次要解决的是“从哪里建构”“如何建构”的问题。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有它的实践性来源,中国文艺的历史和现实为其提供了经验支撑。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就是要从文艺发展现实经验中去建构,文艺评论要对“现实”“说话”,要对“文艺现实”加以解析与评说,文艺评论话语要对“当代文艺现实”有效。
一方面,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也是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主战场”,把握当代文艺创作的特点、规律和趋势是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首要任务。当代文艺创作展现出丰富图景,形式多样、成果丰富,文学、影视、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齐头并进,且数量庞大,特别是新兴文艺生产更加迅速,根据《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超五亿人;作品总量超3000万部;年新增作品约200万部;现实、科幻、历史等题材成果丰硕,主流化、精品化进程加快。“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关注现实文艺创作是文艺评论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主要切入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反映了各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也是如此,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中国文艺创作展现出了卓越的成就,给文艺评论提供了丰富资源。同时,当代文艺创作积极反映中国新时代文化变迁,也给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提供了契机,特别是现实题材文艺创作为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提供了重要素材。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工作方案》,各地积极组织新时代现实题材文艺创作,一批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如刘庆邦的小说《花灯调》被誉为“新现实主义力作”;电视剧《人世间》《南来北往》受到文艺评论界广泛关注;民族舞剧《红楼梦》《挑山》《乳娘》《风筝》等也得到高度赞誉。文艺评论在关注现实题材文艺创作上展现话语建构的现实主义方向和内涵,积极总结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经验及成效,为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奠定现实主义的理论方向。
另一方面,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是一个批评实践的过程,是在文艺评论实践中锤炼话语形式、展现话语范式、形成话语体系的过程。文艺评论话语建构不是为建构而建构,而是要在文艺评论实践中为优秀作品发言、发声,体现中国文艺评论对中国文艺特性、发展规律和审美价值的理论把握,展现中国文艺评论话语对当代社会文化与审美风尚的把握能力、理解能力和批判能力,起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凝练话语形式极为重要,是体现中国文艺评论理论上的建树的工作。由于文艺评论工作的对象、实践和过程具有特殊性,其话语形式融感受性与学理性、分析性与批判性、引导性与建设性为一体,凝练话语形式就是要把这些话语特征充分、完整地展现出来。
话语范式的展现是从具体的话语形式中得出的,某种话语范式的建立可能是多种话语形式综合创作的结果,是融汇研究者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得以综合展现的。近年来,在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中,王一川提出了以“流溯”作为“当代中国艺术新美质”的观念,强调“流溯”“构成中国文艺现代性在其百余年进程中继流兴和典型之后生成的又一种新形态”(点击查看);张晶以“偶然”为关键词探讨中国古代文艺创作,认为“感兴”可被视为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特有形态,用“偶然”描述“诗人与宇宙造化相通的样态”;刘旭光以“清乐”作为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认为“‘清乐’一词可以作为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愉悦的标识,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可以用来标识审美自觉—自律的理论术语”,这些都是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中话语范式研究的有益探索。中国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建设是以话语形式和话语范式为基础的,是要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文艺经验等多种理论资源中熔铸而成的。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不乏体系性突出的论著,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叶燮的《原诗》等,西方文艺评论论著也有体系性研究的典范之作,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丹纳的《艺术哲学》、卡冈的《艺术形态学》等,20世纪以来,H.H.阿纳森的《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建筑》更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而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是中国当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不仅要不断深化这种体系性的探索,而且需要吸收以往成果,在体系性建设上有新的成就。
当然,当代文艺创作也在不断变革,特别是“作为新技术、新媒体、新观念的‘虚拟现实’正是在第五次信息革命的引领下大行其道,提出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界定‘现实’的问题,并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也对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当代文艺评论适应现实、深入现实和超越现实,在现实与虚拟现实的复杂发展中,发挥文艺评论话语的解析能力、展现话语建构的针对性,这也是当代文艺评论话语建构与文艺现实保持张力的一种要求。在当代文艺创作中,很多作品积极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现实,也有很多作品与当下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要面向文艺实践的多样化,自觉观照当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与审美观念多元走向,要在话语层面把握当代文艺话语新动向、新趋势,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对文艺形态的催生与改变,这也是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时代所问、时代所需。
二、“两个结合”对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两个结合”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对“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作出系统阐述。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与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直接相关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不仅能够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提供思想指南,而且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形成的文艺评论观念对中国文艺评论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也存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融合相呼应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神圣家族》等著作中形成和展现的文艺哲学、文艺美学、文艺批评观念奠定了中国文艺评论话语的哲学观、文艺观和审美观,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释的文艺理论对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对欧仁•苏的小说的批评、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对倍克诗歌的评论、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对哈克奈斯小说的评价等,则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评实践特性,其中形成的文艺社会学、现实主义批评、唯物主义美学倾向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理论分析框架虽然有时候不是完全从文学、文艺评论角度作出的,但正像英国批评家柏拉威尔在《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中谈到的,“文学艺术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进入巴黎手稿的领域”,马克思“内心还是经常与文学相互引证”。中国文艺评论话语的自主建构可以从中获得理论与实践启示,文艺评论话语以不同层次、不同方式进入中国文艺实际的具体场域,这恰恰是“两个结合”对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提供的方法论启示。
文艺批评标准也是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强调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历史的”批评标准要求文艺评论要立足现实生活,融入历史语境,展现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气象和精神气质。“人民的”的批评标准则需要文艺评论话语体现“人民性”内涵,突出“人民性”批评话语的力量,体现“人民性”立场。“艺术的”批评标准要求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探究艺术的审美形式价值与崇高内涵,体现艺术创新。“美学的”批评标准需要在文艺评论中突出审美价值,把握审美风尚,塑造审美精神。这一文艺批评标准中既有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思想的精髓,也有中国实际。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离不开中国经验与中国语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展现出了中国文艺的审美范式、审美标准,这种范式与标准同样对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具有积极意义,其理论话语特征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和审美性,从而能够为世界范围内的文艺研究带来启发。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要展现中华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的内蕴与特征。这种内蕴与特征包括“主体性的文化实践意识与文化精神”“本土化的理论塑造与文化建构努力”“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思想凝结与理论锤炼”等层面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不能忽视中国文艺审美的传统与历史,不能忽视古典与现代交汇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华美学韵味。中国文艺创作置身于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中,当代文艺创作在很多层面上也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艺审美传统的传承发展。近年来,广受好评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音乐剧《将进酒》、舞剧《大梦敦煌》《醒•狮》和《咏春》等,在创作中都恰当地融汇了中国文艺审美传统的要素,体现了“中国味”“中国风”“中国韵”。这些作品有中国文艺审美传统特有的传奇色彩、写意特征、韵味风尚、文化底蕴,既传承中华审美风尚、中华美学精神,又体现现代气息、开放风格。这些作品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充分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形象塑造、舞台呈现、情感烘托等方面,用现代科技激活传统元素,充分展现了当代各门类艺术跨界融合的趋势,这些内容也是当代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要加以提炼、深化的,即要在文艺评论话语层面上把握、涵盖科技与生活的维度,在文化主体性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蕴与追求。
舞剧《大梦敦煌》演出照(来源:“兰州大剧院”微信公号)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论话语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提供了积极的话语参照。中国古代文论话语本身是文艺评论的一部分,也是其话语实践的产物。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在面向文艺创作、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批评概念、话语形式、话语体系,有些批评概念如风骨、神思、知音等虽然不一定能够直接在当代文艺评论中使用,但其思想精髓是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古代文论中对文艺功能、语言修辞、文章结构、伦理生命等问题的认识,仍然可以成为当代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重要借鉴。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古代文论中的理论观念与方法本身是文艺评论的典范之作,如汉代对辞赋的评论有司马相如提出的“赋心”、扬雄提出的“赋神”、王充的“尚文”“尚用”;魏晋时期钟嵘提出的“品第”、《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提出的“六观”等,这些概念对当代文艺评论的观察视角与批评要素分析仍然有重要参考价值。
以刘勰的“六观”为例,虽然当代文艺作品的“体位”“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有所变化,但基本的“文道”“文心”还在,“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当代文艺评论的心、眼、情的协调相通仍然是关键性的批评要点。朱东润总结道:“盖南朝人士,崇尚美感,故义则求其精密,声则求其调畅,及下笔之际,又必求其纯美无瑕如此。”对义、声、美的追求同样是当代文艺评论需要强化的。与古代文论和美学相比,虽然当代文艺评论的对象、体例、文辞等有所变化,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所以是“转化”和“发展”,就是将其优秀的、典范性的内容以现代话语、现代手段凸显出来的同时,仍可以保留古典意蕴。古典意蕴成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内在灵魂,而不是刻意追求“直接地用”。
[南朝梁]刘勰著《文心雕龙》王志彬译注
“两个结合”对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指导意义还在于对“结合”的理解与把握。“‘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结合”是一种“相互成就”的思维,也是一种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形式与成果已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得以显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展现出来,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应该是这种显现的重要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内在思想底蕴和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种“化学反应”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提供了思想范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提供了哲学和思想基础,当代文艺创作与文艺现实提供了文艺土壤和话语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提供了内在文化底蕴和思想气质。
三、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知识系统和方法创新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的自主建构还要厘清知识系统和学科归属。文艺评论不是一种完全个人化、个性化的工作,在保持个人化、个性化的评论风格及特性之外,仍然有学科性和学理性的要求和规范。文艺评论是一个跨学科属性比较明显的工作,与艺术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具体的文艺创作均有密切的关系。强调文艺评论的学科化和学理化,不是将文艺评论置于某种学科限定之内,也不会助长文艺评论的“学究气”“工匠气”以及写作的程式化,特别是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本身包含知识、学理、学科的维度,也需要在这些维度上展现方法创新。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也要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整体要求和目标下进行,在这方面,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与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建构问题,强调“首先需要达成一个普遍的共识,即对艺术学学科应有学科自觉与学科自信”。这种学科自觉是非常必要的。文艺评论的学科自觉是指让其学术话语有基本学术依托的认识。目前来看,中国文艺评论大致形成以艺术学学科为基本依托,兼顾文艺学、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等学科,同时广泛吸纳包括影视、戏剧戏曲、美学、设计等多学科知识和思想系统的局面。这并不是说为文艺评论“圈地划线”,而是强调其基本的学理层次与层级,特别是艺术学学科的学理研究与学术规范会对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起到重要作用。有的研究者提出“艺术学理论,或者新版学科目录中的艺术学,是有别于西方艺术研究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结合中国实际的学科建制,展现了我国艺术研究的在地化发展和高度文化自信,其本身可谓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学科”。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本身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文艺事业建设的内容之一,其话语体系建设应该具有这方面的特征与特性。
在厘清知识系统和学科属性的基础上,可以继续谈到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方法创新问题。方法创新是一个在学科、学术层面上展现话语建构的特色与追求的内容。首先,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其实是文艺评论的批评效力的展现,是从批评实践的效果出发,也是以其为旨归的。特别是当代文艺创作成果丰富、内容多样,文艺评论话语建构更要对文艺创作有效。其次,要处理好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的关系,让文艺评论的工作真正与创作达成某种协调性,避免各说各话,避免对创作的无效评论、无力评论和重复评论等,避免创作与评论的相互轻视、互不理睬。再次,文艺批评要具有引导文艺创新的价值标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很多是就文艺批评而言的,包括分析当今文艺批评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强调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批评的系列重要论述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当代文艺评论话语的自主建构,是中国当代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当代形态。
在方法创新的过程中,中国当代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需要凝练标识性概念、形成标志性理论成果。标识性概念是中国文艺评论面对文艺创作、文艺现实和文艺发展的理论把握方式、文学阐释方法及理论批评方法,需要用中国文艺评论特有的概念、范畴和体系系统充实理论成果。文艺评论是更大范围内的文学阐释、文艺研究和文艺批评活动,不可避免地与中西各种文学原理、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理论范式产生理论和实践的碰撞,因此需要批判性借鉴西方文学理论范式与文学批评范式,这就要求中国文艺评论在多种理论面向中要能够展现自身的批评概念与评论方法的特点,在标识性概念和标志性理论上展现文艺解析、文艺批评的话语特征与批评经验。
最后,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还需要展现文明互鉴的意义与价值。中国文艺评论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特别是面对漫长的中国文艺传统和当代纷繁复杂的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既要展现中国经验,同时也要对世界文学、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力量,这就要求中国文艺评论在话语自主建构上要有世界胸怀,体现文明互鉴价值。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不是故步自封、自说自话,而是要面对世界文学发展、世界文明交流的新成果。在当代文艺创作中,很多文艺精品开始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当代文艺创作在面向世界的过程中展现了中国叙事、中国故事的魅力,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人类碳足迹》、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青蛇》《狂飙》、大型交响组歌《我们就是河流》等都在世界文艺舞台上产生了积极影响,而网络文学“出海”更让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文艺作品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广泛影响力。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需要及时总结、提炼和概括这些优秀作品的文明互鉴价值与意义,突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在推动文艺创作方面的经验和意义。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西方美学社会学转向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3&ZD233)的阶段性成果。
*为方便电子阅读,已略去原文注释,如需完整版本,请查阅纸刊。
作者:段吉方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10期(总第109期)
责任编辑:王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