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来,“饭圈”乱象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对“饭圈”进行综合治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期待。本期我们特约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青少年文化等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从多维视角对“饭圈文化”的产生根源、基本特征、不良影响及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与读者一起探讨,共同推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艺生态。
“饭圈文化”反思
张颐武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 “饭圈文化”所呈现的状况和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阐释“饭圈”与“偶像”之间具体而又抽象的关系,认为“饭圈文化”主要作为一种青少年“亚文化”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对其“利益化”和“势力化”的突出特征作出概括,并对“饭圈文化”的有效治理路径进行探究。
关 键 词:饭圈文化 反思 粉丝 “偶像” 利益化 势力化 亚文化
一、当下的“饭圈文化”现象
最近,“粉丝文化”和“饭圈文化”让社会各方为之瞩目,形成了纷纭复杂的社会议题。“粉丝”和“饭圈”这两个词的来源都和英文单词“fans”相关,可以说都是这一英文词汇的延伸。“粉丝”指的是单一的个体,而这些个体所构成的相对固定的群体即是“饭圈”,也就是因迷恋一个“偶像”而形成的圈子。在文化娱乐领域中,一个个明星的“粉丝”由于共同的喜好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个不同的“饭圈”。一般来说,“饭圈”就是围绕某个明星建构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群体。他们之间通过虚拟的网络建立常态化联系,也会在现实中直接参与明星的种种活动,为自己喜爱的明星“打榜”、购买相关的产品、制造引起人们关注的话题、参与线下众筹,也参加相关方组织的见面会等活动,形成了在线上线下都非常活跃的群体。近来,这种“饭圈文化”的活跃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争议和批评,其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切。公众和社会强烈要求将“饭圈文化”加以整顿和清理,避免其负面的影响进一步地扩大。
应该说,“粉丝文化”是一种被“偶像”所吸引、在崇拜“偶像”之中产生的现象。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是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的现象,并不是新出现的情况,在不同文化中的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都有所表现,但从来都是在青年中产生较大影响。但到了大众文化时代,消费文化的影响巨大,“粉丝文化”或“饭圈文化”的表现就更为突出,形成的影响更为广泛,造成的社会效应也就更为强烈。这种文化一方面是围绕着演艺界的明星出现的,另一方面主要存在于青少年之中,是青少年文化的一种独特形态。在当下的社会中,青少年的消费能力前所未有地增强,而当下视觉文化的发达和网络世界的缤纷现实,让青少年群体对于明星的迷恋有了更为突出的社会影响。特别是由于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发达,他们的声音被进一步放大,受到了社会的瞩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不同的粉丝所构成的诸多“饭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形成了一股不能小觑的力量,对于“偶像”的发展和活动,有着切实的经济方面和形象方面的关键性支撑。
“粉丝”现象和“饭圈文化”的核心在于“粉丝”和“偶像”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这种文化现象的发展。在“偶像”的身上,有“粉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寄托了他们关于人生的某些关键的想象。从青少年的发展角度观察,在当代生活中,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一般中等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没有温饱之忧,基本生活有保障,在经济上也有一定的可支配的能力,足以支撑自己的“追星”消费。同时,他们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多方面、全方位的约束和要求,他们内在的情感和青春期的一些想象和诉求,往往难以为社会所充分理解或得到更多肯定。而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和规约,常常与他们的内在诉求和想象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认同对象的缺乏或认同观念的不足,让他们感到焦虑。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张颐武 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0期(总第73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