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7月15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在京召开“文艺评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主持会议,仲呈祥、王一川、于平、张德祥、茅慧、范玉刚、金浩、宗娅琮、毕志飞、白靖利等文艺评论界代表出席研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传达中国文联相关通知精神,在京的中国评协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唐宏峰、戴清、甄齐、胡建礼,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委员会委员马薪蕊、王进玉、刘妍、孙倩、刘旭东、刘远江、陈裕亮,“文艺评论两新”代表李伟锋、董江波等参加了会议,中国评协主席团成员尹力、尹鸿、叶青、向云驹、李明泉、李树峰、汪涌豪、周海宏、傅谨、傅道彬提交了书面学习体会。本期刊发部分与会者发言,以飨读者。
文艺评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现场
王一川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暨文学院教授
百年三跨越,守护人民心——中国式文艺现代性进程中的人民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还“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而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注重创造包括中国式现代文艺在内的中国式现代文明,以便全力守护人民的心,并把这当作自身的天职去履行。人民的心或人民之心,从词源上看就相当于“民心”,是指人民的心意,包括人民的情感、思想、愿望等。《文选》所收汉代张衡的《东京赋》这样说:“洪恩素蓄,民心固结。”这里看到了“民心固结”对于“守江山”的重要性。《三国演义》第一回说,“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更是直接论述“民心”对于夺取“天下”的重要性,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深刻道理。
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何以能够永葆青春活力?关键是有一支一心为人民、反映人民心声、守护民心的中国式现代文艺大军。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党的文艺工作的一个重要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看来,党的文艺事业的根基、血脉、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社会主义文艺根本上就是人民的文艺。毛泽东早在1942年就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提出,“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给人民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胡锦涛同志要求,“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他进一步告诫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去真切地感受人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可见是否真正贴近人民之心,正是中国式现代文艺创作成败的关键。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或“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现代文艺与人民之心的关系,可以从过去一百多年至今中国文艺现代性进程的三个时段看。第一个时段是从鸦片战争起到1978年,中国人民奋力实现“站起来”的现代性愿景,标志着中国文艺现代Ⅰ趋于完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自立自主之心。这是个相对漫长的历史中时段,其间有晚清文艺作品如李伯元《文明小史》、苏曼殊《断鸿零雁记》、吴昌硕“海上画派”绘画等;有“五四”文艺作品如郭沫若《女神》、鲁迅《呐喊》《彷徨》、曹禺《雷雨》、沈从文《边城》、齐白石绘画、黄宾虹绘画等;有解放区文艺作品如《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黄河大合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有“十七年”文艺作品如文学作品“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电影《舞台姐妹》《早春二月》,油画《开国大典》,国画《转战陕北》,话剧《茶馆》,京剧《沙家浜》《红灯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
第二个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2012年,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的现代性愿景,标志着中国文艺现代Ⅱ趋于完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自足自觉之心。这一时段文艺丰富多彩,文学有“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伤痕文艺”、“改革文学”、“反思文学”、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等,音乐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大中国》,电影如《芙蓉镇》《背靠背,脸对脸》《集结号》《立春》《钢的琴》等,电视剧如《渴望》《我爱我家》《亮剑》《潜伏》《士兵突击》《大宅门》等,绘画如《父亲》《塔吉克新娘》等,戏剧如《曹操与杨修》《狗儿爷涅槃》,舞剧如《雷和雨》等。
电影《集结号》海报
第三个时段从2013年起至今,中华民族正奋力实现“强起来”的现代性愿景,标志着中国文艺现代Ⅲ时段到来,形成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之心。这个时段的文艺呈现出繁荣中注重高质量的新趋势,出现了一大批文艺佳作,如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电视剧《大江大河》《最美的青春》《情满四合院》《外交风云》《山海情》《装台》《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等。还应当提到最近成功上演的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电影《1921》《革命者》《守岛人》等,都分别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面向新的未来,中国式现代文艺应当为守护中国人民或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之心作出新建树。我们的文艺靠什么去守护这种自信自强之心?肯定不能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不能“有‘高原’缺‘高峰’”,唯一的法宝或秘诀就只能是靠文艺佳作或文艺杰作。因此,面向未来的中国文艺现代Ⅲ进程,只有以新创造的艺术佳作和艺术杰作去全力守护自信自强的人民之心,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持久肯定和倾心喜爱。
张德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诗言志:用文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讲话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历史制高点,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制高点,高屋建瓴,将党的奋斗历程分四个阶段、概括出四个伟大成就。百年来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贯穿这四个历史阶段,有一个精神,这就是第一次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建党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也明确指出了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后又指出,这个历程“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这句话廓清了一段时间以来唯心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曲解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迷雾,对于文艺创作如何表现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也是一次历史观的根本校正,为我们如何把握历史主流、把握历史规律指明了方向,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个“史诗”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但对文艺工作者来说,有责任将这一史诗转化为艺术,创作出史诗性的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讲到,“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中国不缺乏史诗、不缺乏英雄的故事,有待艺术家的发现和表达,文艺工作者理应在这方面着力用力,创作出无愧于辉煌历史的史诗性作品。当然,回顾历史,我们已经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比如《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红旗谱》《红岩》《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创业史》,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视剧《长征》《亮剑》《觉醒年代》,等等。这些作品可以被称为经典,因为其精神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部分,其艺术元素已经成为新文艺传统的构成部分。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艺术创作也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创作出无愧于历史的高峰性作品,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青年寄予希望,他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什么在寄语青年时要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我认为,这是很有针对性的。一方面,这是对我们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奋斗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立志创造新的历史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的志气和骨气的培育过程。回顾百年历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淖中突围出来,从被侵略、被欺侮的屈辱中突围出来。这个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自强不息、流血牺牲奋斗出来的,是依靠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底气实现的。一句话,这是民族自信心觉醒的结果,这是百年历程的深刻启示。毛泽东同志说,“为有牺牲多壮志”“中华儿女多奇志”,说的就是这个志气,也就是他早年说的“心之力”。如果没有这个志气,没有这种骨气,这个飞跃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个志气、骨气和底气是我们赖以奋斗的元气,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最珍贵的精神之元,必须世世代代秉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段时间以来,西方通过文化传媒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进行渗透,“奶嘴战略”“娱乐至死”“拜金主义”等等,其根本目的就是瓦解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中国人觉得中国不行,中国在技术上、文化上、制度上、人种上都不如人,这是从心理上、精神上打击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从心理上的釜底抽薪,试图让中国重新回到崇洋媚外、卑躬屈膝的时代。“哀莫大于心死”,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信心,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自然会被不战而胜。大国博弈,攻心为要。所以西方总是先从精神上、心理上渗透对方,让对方在精神上成为失败主义者,然后任其摆布,苏联解体就是前车之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谈到这个问题,就是希望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激励中国人民奋发向上,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艺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是影响精神的灵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先进的文艺应当成为这一进程的促进力量,让文艺作品成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精神滋养。这就是文化自信,这就是培根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清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以为,把这句话引申开来,坚定文化自信,说到底是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文艺何为?自古至今“诗言志”,今天更是应当言中华民族之志、中国人民之志。志者,文之魂也;气者,文之帅也。有志有气,才能气韵生动;无志之文,失魂落魄。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的道理所在。
金浩 中国评协理事兼舞台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舞蹈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赤心铸就伟大征程 信念催攀文艺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声声入耳、提振士气,其中的要义久久回荡在心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最壮丽的篇章。
回想笔者刚刚参加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的排演经历,与庆祝大会遥相呼应,这两项大型活动可以说是彼此独立成章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这次庆典活动盛大庄严、气势恢弘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欢庆氛围中,文艺家们因相互感染而感动,因相互激励而振奋,深深感受到身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形式呈现,共分为四个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壮美画卷,热情讴歌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昂首阔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伟大征程》是全程饱含党的历史文化积淀、赓续红色基因的大型文艺演出,它给每一位演职人员都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一堂爱党护党的情感确认课,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百年大党必胜之要。总结起来,笔者认为,它体现出“三个一”的特点,即:“一条心”“一盘棋”“一颗菜”,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八千多名演员中,无论是主要角色还是群众演员,都没有出现“散帮掉叶”的懈怠现象,处处体现着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站在国家最高演艺舞台上,文艺工作者们责无旁贷、不辱使命,以顶尖的技艺、深厚的情意、饱满的状态、勃发的英姿、坚强的组织、完美的呈现,表达了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衷心拥护和赤诚热爱。可以说,《伟大征程》是诞生于新时代、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复兴之路》之后,又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大型情景史诗,其中的情感支撑正是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所体现出的不分你我、万众一心的专业态度,彰显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集体力量,也是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00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道路;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伟大征程》长达四个多月的排演过程中,青年演员们克服重重困难,收获了成长,感悟百年党史坚定了信仰,历经千锤百炼迎来了绽放。迎烈日,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是他们前行的动力;战风沙,对党的无限热爱是他们坚实的盔甲。这些优秀有为的青年在恢弘的国家舞台上锻炼成长,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提升专业素养,在深刻的党史教育大课堂上感受百年大党的奋进力量。生于伟大时代,我们恰逢其时,重任在肩;经历百年庆典,我们奋斗一线,青春无悔。回想活跃在台前幕后每一位“文艺青年”的身影,他们都是好样的,必须由衷地为他们点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艺术是时代的先声。回顾近代以来舞蹈艺术发展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史大潮中,一代一代的舞蹈工作者手把红旗潮头立、争做时代弄潮儿,他们回应时代和人民的呼声,与祖国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同呼吸共命运,“艺心向党”的故事折射出爱国、爱党、爱舞蹈的情怀。《伟大征程》的排演过程也正是舞蹈艺术这一光荣传统和崇高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而舞”的坚实舞步跃动着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华彩乐章,种下了爱国主义的红色根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足迹。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时刻,广大舞蹈工作者也将积势蓄力再出发,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接续书写新时代舞蹈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为我们吹响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角。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汲取《伟大征程》宝贵创作经验,充分发挥参加大型活动所激发出的澎湃热情和强大正能量,赓续并丰富中国文艺的红色基因——“守住艺术之真、智识情怀之善、创造深邃之美”,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热爱党、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的需求而不懈努力,汇聚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宗娅琮 中国评协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担负新时代青年 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在这个十分重大而庄严的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讲话,讲话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振奋人心。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史进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践证明,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文艺精品的锤炼塑造,其根本保证就是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持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积极投身新时代文艺事业,为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目标贡献力量。
一、树立为青年一代做好价值引领的使命担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一代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接力的新一代,作为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树立为青年一代发展做好价值引领的使命担当意识。复旦大学学者李世默在一篇文章中讲到,“我们党目前正在实施一项重大的自我更新工程,让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党和全国追求先进的青年人结合在一起。”当前,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年轻党员持续增加,相关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5岁及以下党员达2367.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9%,比2019年底提高0.7个百分点”。毫无疑问,青年一代是撑起中国未来的栋梁一代,是我们党领导“中国发展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的最坚定支持者和最重要践行者。青年一代成长在一个日益繁荣富强的中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此更加地爱国护党,他们很自然地响应党的号召,对中国发展更有信心和底气。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真正做到发挥文艺工作凝聚人、培养人、塑造人的积极作用,以坚定的信念引导年轻一代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把中国青年人的志向和理想导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不懈奋斗的初心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里首先体现的就是“为人民”的初心,所指引的正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讲话中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观点使我们更加自觉地站稳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的文艺实践、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取得了丰富成就,其根源就是源自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作为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文艺工作的时代主题,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优秀的文艺理论、优秀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继承创新为根本动力,主动作为,服务人民,展现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新气象新成绩。
三、扎根传统艺术,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此关键节点回溯历史、展望未来。青年文艺工作者要从利于长远的导向和顶层设计出发,扎根传统艺术,坚定文化自信。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目标。“文化强国”中的“强”最主要的体现之一就是在国家繁荣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新时代背景下,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价值的影响力,强调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自觉。也就是说,一方面在当前国家发展转型的新历史时期,我们要引导文化艺术不盲从国外的文化艺术价值取向,组织凝练能更广泛影响世界的新时代中国文化艺术价值内容成果,以及文化艺术价值传播方式路径。要在掌握贯通西方文化艺术价值影响世界的战略、策略及其路径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对民族文化、民族艺术进行扎实而深入的研究,发出具有世界影响的新时代文化最强音。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们需要明确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文化艺术是什么样子,以一种集体话语的力量推出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内容成果。因此,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机遇期,在世界文化艺术发展进程中,作为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如何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来理解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担当新时代文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的使命任务,应是我们接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作为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坚守崇高艺术理想,担负光荣文化使命,深化理论学习和思想武装,努力做到有能力、有定力、有长远发展观,做新时代有志气、有底气、有自信的青年文艺工作者。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8期(总第71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文艺评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笔谈(“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