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本期特刊发陈振濂、高建平、王杰、金雅、宋修见等艺术家和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撰写的文章,以期把文艺界和学术界关于中华美育精神的研究引向深入。
继承传统,发展具有当代意义的美育
内容摘要:美育是一种古老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哪里有文明,哪里就有美育。然而,古代的美育与现代的美育有很大的区别。古代的美育致力于对民众的教化,而现代的美育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美育,要继承传统,更要面向当代。发展现代美育,则应致力于社会改造,为文艺的繁荣铺路奠基。
关 键 词:美学 美育 传统与现代 中华美育精神
高洪伟《海天一色》(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我们一般将美育看成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即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教育,美学被看成是研究性的,美育是运用性的。然而,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美学的学科性质不一样,与美育的关系也不一样。在中国古代,没有成系统的美学体系,美育却很重要。古人谈到美与艺术时,绝大多数都在谈美育。到了近代,美学体系引入中国,美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美的本质与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艺术美学的研究上。这三大块的组织成为美学的核心内容。例如,李泽厚的《美学四讲》,主要包括“美学”“美”“美感”和“艺术”这四讲,每一讲再各分四节,共16节,其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讲美育。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由“绪论”和六章组成。“绪论”讲美学的对象与方法,第一章讲“审美对象”,第二章讲“审美意识”,其余四章集中讲艺术,分别是“艺术家”“艺术创作活动”“艺术作品”和“艺术的欣赏和批评”,没有章节专门讲美育。[1]但此后的美学教材,则开始设立“美育”章节,并将之看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章。杨辛、甘霖编的《美学原理》中,就专辟“美育”一章,讲述“美学史上对美育的探讨”“美育的本质特征”“美育的任务和意义”“美育的实施”。[2]这在此后的美学教材中成为惯例,为绝大多数的教材所采用。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美学出现前没有“美育”,但传统的美育与现代美育有着巨大的区别。
一、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诗、乐、画,都具有强烈的教育和教化功能。对美和艺术的论述,正是从教育开始的。在《尚书》这部“上古之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舜)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3]。这段话极其古老。朱自清说,这里所说的“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4]当然,对于乐和舞来说,这也是“开山的纲领”。这里还有一层意思不容忽视,即“教育”。文中明确在说是为了“教冑子”,常被解释成公卿士大夫的子弟。其实,在舜之时,哪来什么“公卿士大夫”?社会中阶级差别也不明显。在这段话中,我们看到的是原始初民们在诗歌乐舞活动中既释放激情,也逐渐被教化。他们被打磨掉原始的野性,转化为文明人。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高建平 单位: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8期(总第59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