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态势和趋势:2015中国文艺评论扫描

2016-06-03 阅读: 来源: 作者: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收藏

        编者按:为全面总结2015年我国文艺评论发展状况,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组织评论界专家,梳理了2015年文艺评论的基本态势,并对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本文收入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5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该书已于近期出版面市。

态势和趋势:2015中国文艺评论扫描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2015年,是我国文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中国文艺评论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这一年,文艺评论的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工作布局更加合理,生态条件更加优化,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枢纽作用进一步增强,各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职能进一步凸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传媒机构等评论力量进一步壮大,文艺评论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抓住重点作品、人物、现象和思潮,主动发声、健康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文艺评论的现实性、当下性、针对性和专业性进一步提升,引导创作、提高审美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失语、缺位的现象初步改善,展现出主旋律昂扬向上、各声部精彩纷呈的生动局面。

一、发展概况

(一)重视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形成共识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全文发表,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印发,着重强调“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文件密集发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出席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杂技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换届大会,并发表讲话,对加强专业性文艺评论作出重要指示。中国文联制定出台《全国性文艺评奖管理办法》等。这些都为加强改进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文艺评论界积极响应、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唱响了2015年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强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在理论研究、作品研讨、人才培训、组织建设、阵地打造等多方面持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组织召开“文艺理论家评论家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座谈会”,围绕文艺作品质量评价体系、文艺理论评论阵地建设、艺术教育在繁荣文艺中的作用、文艺智库建设、发挥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作用、网络文艺的发展现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组织文艺评论家代表参加由中国文联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中的中国文艺”座谈会,回顾总结文艺评论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各地各部门也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文艺评论工作。四川、云南、辽宁、内蒙古等地通过下发文件、组织研讨、开展培训等各种手段,贯彻中央重要精神,在全国形成了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广泛共识。

(二)文艺评论组织建设成就斐然

        自2014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以来,文艺评论组织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本年度,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15年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个人会员总计807人,其中主席团17人,理事201人。全国建立了23个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五十多个地市级文艺评论家协会,一大批文艺评论社团悄然崛起,如浙江多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文艺评论社、湖南成立“争鸣文艺评论社”等。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倡导下,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工作会商机制初步建立。目前,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体系覆盖各地区各专业文艺评论家六千余名,一大批活跃在各艺术门类评论一线的文艺评论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

  专业性文艺评论家组织建设取得新成绩。2015年6月24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个专业委员会—理论委员会在京成立。9月25日,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在京成立,同时举办“新时期青年文艺评论家的责任与作为”研讨会,积极探讨青年文艺评论家如何才能更好担当责任并有所作为。10月25日,协会戏剧戏曲艺术委员会在沪成立,同时举办《吴王金戈越王剑》大型学术研讨会。12月19日,协会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在杭成立,同时举办“现象·观念·方法—当代书法批评论坛”,首发《中国当代书法篆刻评论·第一卷》,系统总结近十五年书法篆刻艺术领域的专业评论。12月25日,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在京成立,同时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了研讨。上述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有效搭建各领域艺术评论工作者的专业平台,是文艺评论组织专业化、学术性、立体化的重要探索。

  文艺评论组织形式探索取得新突破。2015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武汉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临沂大学、大理大学、辽宁省文联、内蒙古自治区文联、江西省文联、浙江省文联、苏州市文联22家单位共建了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9月,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了基地集中授牌仪式。截至2015年底,各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举办了当下中国文艺评论的现状和发展研讨会、“艺术理论与批评在当代”学术研讨会、2015音乐数字化生态发展研讨会、2015中国青年动画学者论坛、中韩电视艺术与文化论坛等学术活动四十余次,为加强改进文艺评论提供了扎实的学术、理论和人才支撑。

(三)文艺评论人才培养稳步推进

        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关键在人才。2015年,文艺评论人才培养有序开展,成果丰硕。文艺评论人才培训不断加强。中宣部在京举办“艺术界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等承办的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全国文联系统理论研究暨文艺评论业务培训班、第九届全国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先后在云南昆明、江西景德镇和内蒙古扎赉诺尔举办,共有近五百名来自全国的文艺评论人才接受了培训。文化部艺术司主办的全国文艺评论研修班在济南开班,来自全国各省区市艺术创作、研究单位和部分高校的文艺创作研究人员参加。辽宁、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广西、四川、云南、浙江等省市相继开展文艺理论评论人才研修项目。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了“2015国家艺术基金音乐评论人才培养项目”,培训班课程涵盖了音乐评论的主要知识领域,并且充分实践评论写作。

        特约文艺评论员队伍建设逐步推进。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于年初率先启动组建了特约评论员队伍。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聘任新一批特约评论员,强化电视艺术评论的责任与方向。山东、辽宁、内蒙古等地探索实施签约文艺评论家制度,《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出台,团结凝聚了当地一批文艺评论工作者,使基层文艺评论工作者得到全方面的提高和发声的机会。

        青年文艺评论家培养广受瞩目。2015年8月1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主办的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成立仪式暨首届论坛在杭州举行。首届论坛主题为“我们的戏剧—中国戏曲如何走向未来”,来自全国各地近30名青年戏剧评论工作者就“戏曲的美学传承与转换”“戏曲的生态与传播”“戏曲的民间与地方”等话题进行了研讨。“西湖论坛”致力于深入研讨文艺领域年度重要作品和现象、热点话题,打造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青年文艺评论家组织,搭建青年文艺评论家的话语平台,为培养青年文艺评论家拓展新空间。论坛成立仪式上,与会的全体青年文艺评论家发出“西湖倡议”,号召评论者有情怀、有担当,有视野、有高度,有情感、有温度,有朝气、有洞见,为戏剧繁荣发展的未来奋发有为,做出青年评论工作者的应有贡献。另外,中国剧协青年戏剧家研修班、第十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北京青年文艺评论家读书研讨班、第三届浙江省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研修班暨宁波市首届文艺评论人才研修班等陆续举办,团结凝聚了一大批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进一步巩固壮大了文艺评论的骨干队伍。上海音乐学院、济南大学开始招收音乐评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相继举办了音乐评论比赛,积极发挥了专业院校在评论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四)文艺评论阵地影响日益显著

        传统主流媒体持续发挥文艺评论主阵地作用。2015年,创办了一系列文艺评论专业报刊。2015年初,《中国书法报》创刊。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文学批评》(季刊)创刊,9月,文化部主管、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中国美术报》举办创刊座谈会,并于2016年1月正式创刊。10月,中国文联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中国文艺评论》创刊,刊物致力于追踪和研究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评论前沿问题,竭力倡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开展文艺评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注重导向性、专业性、学术性和权威性,努力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成为繁荣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引导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凝聚评论人才的重要平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吉林日报》《江西日报》《大众电影》《电影艺术》《世界电影》等中央及各地传统媒体文艺评论版面栏目持续强化,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中国艺术报》合作开办“学习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笔谈”;与《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等推出“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等多期专版,传递文艺评论界的权威声音;与《文明》杂志社合作推出“文明人物—中国文艺家”专栏;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1066文艺短评”。中国美协完成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论著集的编撰。中国杂协编辑出版《中国杂技金菊理论作品奖论文集(2009—2014)》。《大众电影》《人民音乐》《舞蹈》等专业杂志为文艺评论的持续发声吹响前进号角。2015年,全国主要音乐类杂志(十大学报及音协刊物)共发表音乐评论文章350余篇,对重要音乐会、作曲家、音乐活动、新作品和音乐专著等进行了专业、及时的评价,数量以《舞蹈》为代表的国内舞蹈类期刊2015年共发表评论文章一百余篇,及时评论与解读年度舞蹈演出作品。《美术》杂志设“批评与争鸣”专题,不定期发表美术批评文章。《曲艺》杂志和《曲艺月报》开设“艺评”和“学习”专栏,努力形成多点发声、共同发声、正确发声的曲艺评论传播新格局。宁夏文学艺术院与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自2015年第1期起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联合推出“宁夏文艺研究”专栏。《文汇报》2015年岁末推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艺评论系列专版《海上观潮》,分期分专题地聚焦批评和解读,力求以评论的力量推动创作,推动文艺理论的建设。

        文艺评论新媒体蓬勃发展,文艺评论传播规律更加明晰。2015年10月,“中国文艺评论网”(www.yunnian777.com)正式开通。作为第一家全国性、专业性文艺评论网站,全面展示中国文艺评论领域前沿动态和工作进展。中国作协成立网络文学委员会,大力开展网络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首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上海开幕,近百位网络文学写手和评论家、专家学者共论中国网络文学大计。“2015·北京文艺论坛”召开,探讨“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价值重构”。《光明日报》2015年10月开设“网络文艺评谈”栏目,既有针对优秀网络作品的评论赏析,也有对互联网阴霾内容的针砭抨击。艺术评论自媒体在本年度崛起势头不减。“中国文艺评论”“音乐研究”“中国美术家协会”“舞蹈中国”“中国电影票房吧”“喜多瑞剧本观察”“影视独舍”等新媒体平台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文艺评论学术支撑进一步坚实

        2015年,文艺理论评论界围绕重大文艺理论问题集中攻关,通过研讨会、专题讨论、笔谈等各种形式积极发声。

        中华美学精神研究持续推进。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美学本质和特点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采。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召开“美学家眼中的中华美学精神”“艺术家眼中的中华美学精神”和“评论家眼中的中华美学精神”系列理论研讨会,邀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从文化学、哲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视角,研讨中华美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基本特征和独特价值,以及如何用中华美学精神指导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引领社会审美风尚等。中国文联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从摄影、美术、书法等造型艺术门类的视角,深入研讨中华美学精神。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编纂出版《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中国美学通史》《中国艺术批评通史》三套多卷本著作,从不同角度深化对中华美学精神和艺术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填补了我国传统美学研究的多项空白。《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共10卷19册,由北京大学组织全国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百四十多位学者历时12年完成,是中华美学与中华文学艺术理论的一座巨型思想库、资料库;《中华美学通史》共8卷350万字,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大型中华美学通史型著作,力求勾勒出中华美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重在发掘中华美学的内在精神;《中国艺术批评通史》共7卷320万字,系国内第一部艺术批评通史著作。中华美学学会等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美学大会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对美学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实践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等作了探讨。2015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资源收录“中华美学精神”相关文章559篇,远超2014年的250篇和此前每年不到百篇的研究规模。第十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30周年庆、“中华美学精神与民间文艺评论”柯桥高峰论坛等,以中华美学精神推动专业文艺评论建设。本年度,复排歌剧《白毛女》全国巡演、“张火丁现象”风靡世界等更以艺术实践生动展现了中华审美风范。

        艺术学理论建设深入推进。2015年4月,《201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新增“中国文艺评论年度发展报告”,全面梳理年度艺术发展成果,分析艺术发展态势,并对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提出建设性对策建议,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大影响,为观察中国艺术提供了重要窗口。10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承办的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在京举办。年会以“文艺理论与当代文艺繁荣发展”为主题,体现了鲜明的面向时代的民族性诉求,不仅在“中国问题”“中国语境”“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等知识脉络与学术研讨中凸显了鲜明的现实品格,还在“时代性”“历史性”“人民性”的召唤中体现了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价值诉求。11月,“中国艺术学的传统资源与当代构建理论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的两百余位艺术学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出席,围绕“中华美学精神与艺术精神”“艺术评论与批评规律”“艺术学的民族学理与本土资源”“艺术学理论的回顾与前瞻”以及“艺术学的分支学科”5个分议题进行了研讨,并出版了《中国艺术学的传统资源与当代构建—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文集》。

        各艺术门类理论评论精彩纷呈。全国非遗剧种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全国首届“互联网+中华戏剧传承发展研讨会”、全国戏曲导演创作研讨会、纪念梅兰芳1935年访苏演出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青研班高端京剧表演人才培养研讨会、戏曲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论坛、地方剧种作曲人才培养研讨会、第二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峰论坛、“中国戏曲艺术家传记丛书”研讨会、“张火丁现象”专题研讨会、全国高校动画学术论坛、《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学术研讨会、当代小剧场戏曲节、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及“戏曲的呼吸与跃动—聚焦当代小剧场戏曲的困境与突围”研讨会、“新青年·新语境·新剧评—2015北京戏剧评论发展论坛”、第九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舞蹈学发展论坛、第十二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等陆续召开。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电视剧《琅琊榜》《芈月传》、复排歌剧《白毛女》、舞蹈诗《红》等作品,以及全国美展、全国书展等活动,引发评论界广泛关注和研讨。

        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受到批评。2015年,文艺理论评论界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不断加强对文艺思潮、现象和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对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批评,体现出了强烈的批判意识。文艺评论家普遍认为,缺乏文化自信,盲目崇拜西方文艺理念,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特别是架空文艺的社会历史因素和价值,直接导致文艺出现低俗化、欲望化的现象,追求感官刺激,放弃社会道德担当等问题。“抗战中的中国文艺”“和平与正义之声— 歌谣与抗战”等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强化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在第九届“纪录·中国”纪录片创优评析活动上,抗战纪录片《东方主战场》《大后方》《根据地》《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等10部较好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作品,摘得抗战(文献类)作品一等奖。文艺评论家认真研讨《百团大战》《东北抗日联军》《太行山上》《长沙保卫战》《燃烧的影像》和《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回顾与前瞻—抗战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来自文学、美术、戏剧、影视等各文艺门类的文艺评论家,围绕抗战精神的传承和抗战题材的当下书写进行研讨和对话,提倡艺术家继续深入挖掘抗战题材的广度、深度。

        文艺与市场的关系受到高度关注并初步破题。如何正确处理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着重论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全社会特别是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2015年,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如何健康发展的问题,不但在理论界形成热点,而且在具体作品评价上充分展现。例如,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获得戛纳奖与金马奖,但这部艺术影片却遭遇专业评论与大众接受的错位,形成了专业评价普遍很高、大众评价一般的反差,引发了关于“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作者电影”坚持艺术个性与大众接受之间的冲突等多方面探讨。电影创作与市场、美学与接受仍然存在错位痼疾,呼吁中国电影批评与创作实践的有效互动和联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强调,文化企业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对电影艺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联合浙江大学等召开“艺术与市场的张力—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健康发展之路”全国文艺评论家学术峰会等,从理论与实践、创作与批评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审美与功利的关系、艺术的自律与他律、艺术批评的价值、文化产业中的雅俗共赏、文艺工作者的价值观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艺术与市场关系的认识。2015电影理论评论年会举办暨《2015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发布,呼吁从关注电影产业研究重返电影艺术、美学研究和内容分析,切实推动中国电影艺术进步,提升电影质量和美学品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第三十届年会召开,立足民间工艺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

(六)文艺评奖积极作用进一步彰显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文艺评奖改革备受关注。精简文艺奖项数量、增加文艺评论力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宣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在同中央网信办、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单位多次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方案》,印发各宣传文化系统单位。全国性文艺评奖应声而“瘦”。节庆活动中举办的文艺评奖大幅度清理压缩,压缩幅度87.5%。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举办的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数量压缩75.4%。对中央新闻单位举办全国性文艺评奖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奖项设置的规定更加严格。文化部对文艺评奖进一步压缩调整,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项目仅保留了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1项。对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举办的节庆活动中的全国性文艺评奖仅保留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1项,压缩取消了5项;对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的节庆活动中的全国性文艺评奖仅保留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河北)、中国国际马戏节(广东)2项,压缩取消了4项。按照两年一届的评奖周期,2015年是电影华表奖和电视剧飞天奖的评选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严格遵照改革要求,压缩了奖项和名额,将群众评价、专家评议与上座率、收听收视率等有机统一。

        中国文联对已经启动和即将举办的全国性文艺评奖按文件精神进行大幅度压缩调整,子项数总数做大幅度压缩,压缩比例71%,三级分项全部取消,取消了其他节庆中的全国性文艺评奖。经中央审批同意,中国文联与相关全国性文艺家协会将继续主办12个全国性文艺评奖奖项,具体是:“中国戏剧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美术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杂技金菊奖”“中国电视金鹰奖”。这12个文艺大奖涵盖了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11个艺术门类。中国文联对评奖数量和子项进行了大幅度压缩,加大评论在评奖中的分量,奖项设置更趋合理、评奖数量更显精当、各奖含金量进一步凸显。继《中国文联关于举办节庆论坛展会活动的管理办法(试行)》之后,《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管理办法(修订稿)》和《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评委库建立实施规范》出台。实施规范对评委的学术素养、艺术水准和专长、思想作风、业界口碑和影响以及年龄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细致的要求。此外制定《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民政部、教育部加强对社会组织、学校、研究机构等举办全国性文艺评奖的管理;国家工商总局也正在研究具体措施,禁止企业举办全国性文艺评奖。

        在评奖改革创新政策引领下,文艺节庆活动评奖也纷纷“瘦身”。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不设奖项,不评奖,只评论;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和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实行“一剧一评”,以“评”代奖,以权威专业、严肃认真的文艺评论推动剧目创作演出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在文艺评奖“瘦身”的同时,评论力度逐步加强。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等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注重以评代奖塑“口碑”,取消了以往的评奖环节,加强对每一出戏的评论。18天共举办8场研讨会,24名戏曲理论家、评论家、导演、表演艺术家、舞美专家与各地院团主创面对面深入研讨评析。这次活动既是对中央有关政策的呼应,也更突显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曹禺剧本奖的价值。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与《音乐研究》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五届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评选活动,获奖论文多关注当下的音乐新作,更出现了诸如针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评论和评论本身的再评论。第八届当代音乐周的“中国当代音乐评论比赛”板块,增进了理论与创作的互动。针对自第七届全国美展以来雕塑类金奖空缺25年这一现象,雕塑界展开了热烈议论,评委、雕塑家、评论家皆参与了反思。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评奖改变了以往的比赛赛制,压缩了奖项数量,举办了研讨会,体现了中国舞蹈“荷花奖”在推动和促进舞蹈艺术由“高原”走向“高峰”方面的倡导与努力。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做了类别细化、明确规则、一评到底等评选工作的调整。尽管摄影评论仍为短板,但此次金奖确定了摄影理论奖,并专门设立理论评论类以吸引更多人投入摄影评论。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着力进行了评审制度的改革,力争强化纪律,严肃规则,严明程序,净化环境,强化监督机制,实现了当代评选的突破,并引发观察与思考。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以节约办展、服务作者、汇古融今、学术提升为特点,还设立了书法理论奖(理论批评类)。

        此外,各地文艺评奖也进行了改革,并加强了评论的比重。湖北文艺评论奖(第九届)、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第八届)和陕西文艺评论奖(第四届)举办,对发现评论人才,提高创作水平,繁荣地方文艺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陕西文艺评论奖将“微评论”“微批评”正式纳入评奖范围,适度增加影视戏剧类、美术书法摄影类、音乐舞蹈曲艺类奖项,扩大了文艺评论的获奖范围和影响力。结合首届四川艺术节·“四川文华奖”舞台剧目展演评比活动,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等启动“发现‘四川文艺新锐批评’”活动,还开设了文艺评论“微课堂”,5期共吸引了近十万网友观摩学习。“全国高校毕业生雕塑作品交流展”也注重点评,肯定真诚执着的创作态度,以及实验与探索的创新精神。这一系列举措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新精神和新要求落到了实处,对文艺创作做出更具时效性的反应,开启了文艺评论新篇章。

二、趋势与前瞻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决战决胜阶段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重要一年,文艺评论将进一步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形成合力、创造品牌。

(一)进一步彰显文艺评论的价值,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运用学理的逻辑,深入阐释讲话精神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艺评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文艺评论发挥自身价值的根本所在。随着文艺评论不断受到重视,文艺评论工作稳步加强,抵制“红包批评”、小圈子自娱自乐、炒作营销等不良习气初见成效,说真话、讲道理的良好批评氛围正在形成。今后,文艺评论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

        文艺评论将进一步密切关注当代文艺发展实践,运用历史的观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让文艺评论更加厚重;运用人民的观点,遏制悖离人民的错误倾向,让文艺评论更加温暖;运用艺术的观点,摒弃公式化概念化的说教倾向,让文艺评论更加中肯;运用美学的观点,防止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倾向,让文艺评论更加可读。进一步充分发挥思想交汇和传递的效用,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有原则、有锋芒、有战斗性,倡导平等地对待批评与被批评,不断增强主动性、现实性、客观性和前瞻性。进一步发挥好文艺评论在优化文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引领健康的批评之风、文艺之风,做到实事求是、真诚友善、敢于直言,直面问题、客观批评、勤于思辨。

(二)进一步增强文艺评论的针对性,以文艺作品为重点加强评论

        文艺评论既要评文艺思潮、文艺现象,也要评文艺作品。思潮和现象是通过具体作品反映出来的,只有评价作品才能够贴得近、评得准。今后,文艺评论将加大力度,组织开展针对具体文艺作品的评论,增强文艺评论的当下性、现实性和针对性,发挥文艺评论褒贬甄别、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结合庆祝建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主题,围绕重要文艺作品、重大创作主题和重要文艺现象,组织开展系列研讨会,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增强文艺评论的当下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落实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新精神、新要求、新规定,进一步发挥评论对创作的引领作用。加强对文艺作品本体的研究,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内容、题材体裁、风格样式、人物塑造、叙事手段、表演技巧等,不断提升作品评论的专业水准。探索文艺评论介入和影响创作生产的工作机制。实践证明,评论适度前置,有助于提高精品的生成率。研究相应的工作机制,推动文艺评论家组织、评论家积极介入艺术创作一线,组织撰写有针对性的评论,创新评论形式,改进评论文风,与创作者共同磨砺艺术精品。

(三)进一步增强文艺评论的有效性,加强文艺评价标准和体系建设

        面对多元艺术作品缤纷登场、各种艺术现象层出不穷、艺术生态不断繁衍的复杂局面,构建科学的艺术评价体系十分重要。应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始终把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文艺评论的学术性、专业性、理论性很强,应广泛整合文艺界、学术界、理论界的科研力量,深度介入文艺现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紧贴当代文艺创作实践,跟踪关注文艺领域热门作品、重要思潮、热议现象、话题人物等,把研究的触角、思辨的目光投向文艺生产创作、营销传播、消费欣赏全链条,采用专题研讨、实证调查、联合研究及课题委托等多种方式,从理论到实践,从创作到评论,从具体到抽象,展开多学科多维度深入研究,切实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融汇到学术研究和文艺评论之中,努力发挥文艺理论对文艺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反映不同艺术门类作品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各门类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多样且丰富,应立足当下、溯源传统、回归本体,运用本民族的艺术语言对文艺作品进行评论。同时,也应密切联系当下社会现状、理论前沿与技术手段,结合大数据、智能化、移动化和云计算等的互联网传播规律和统计分析,着力研究社会转型与文艺发展、市场经济与文艺发展、全球化与文艺发展、传统文化与文艺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文艺发展等诸多关系,及艺术、学术、技术之间的融合。

(四)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组织建设,帮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组织体系建设,建设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文艺评论家组织,发挥各级各类文艺评论家协会在行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积极推动相关省(区、市)以及有条件的地(市)成立文艺评论家组织,加强与各艺术门类专业性文艺评论组织的联系和沟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将继续推进成立各专业委员会,加强特约评论员队伍建设,举办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实施首批中国文艺评论青年文库资助计划,加强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建设等,使文艺评论具备牢固的专业素养、扎实的理论培训和密切的评论实践,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评论人才。

        整合不同领域不同机构的文艺评论力量,为各艺术门类专业精深、学术深厚的优秀理论评论人才搭建更为宽阔的平台,全力打造专业化、学术化且密切结合文艺现实的评论队伍。同时,不断扩大文艺评论组织体系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团结凝聚网络评论员、自由撰稿人、独立影评人与乐评人等新的文艺评论群体,不断壮大评论力量。

(五)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扩大文艺评论主流声音

        2015年诞生的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中国文艺评论学术峰会、中国文艺评论年会等文艺评论品牌阵地,将进一步持续发挥作用。《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评论》《文艺报》以及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省级文联所属报刊等传统媒体作为文艺评论传播主阵地,应进一步扩大影响,做大做强。

        同时,在“互联网+文艺”的时代语境中,应凸显网络阵地意识,特别是中国文艺网、中国文艺评论网以及各全国文艺家协会所属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应加强策划、主动作为,推出有特色的文艺评论作品,提高文艺作品评论传播力、影响力,建设中国文艺评论家的网上家园。团结引导更多评论家成为网络文艺评论的主力军,积极利用新媒体发言、发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新媒体上快捷反应、主动发声,在引导文艺创作、坚持正确方向、探索文艺规律、推介优秀作品、提高鉴赏水平、批评不良倾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舞蹈》杂志、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专业研究团队为本报告汇集研究文献、提供材料,一并致谢。

 

负责人:庞井君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研究员

首席专家:仲呈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总撰稿:周由强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

撰稿人:

戴    清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李昌菊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娄文利 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李云雷 《文艺报》新闻部主任

程阳阳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联络处处长

何    美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信息处副处长

陶    璐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联络处干部

张玉雯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干部

杨    晨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干部

(责任编辑:胡一峰)

《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5期 总第8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