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
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中国评协代表团学习讨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包恩泽摄)
坚持基于人民立场的守正创新
傅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经历百年艰难探索才找到的正确思想方针和发展道路,包含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就是这一历史文化内涵的生动体现。
讲话一如既往地强调文艺的人民立场,饱含深情。文艺的人民立场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文艺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的结晶,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艺的人民立场不仅是指文艺创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同时也是对文艺评论家的期待和要求。文艺评论的人民立场,首先是指文艺批评的价值坐标与尺度,要以人民群众的伦理道德取向和喜怒哀乐为基础,在当代中国,其实还包含了努力切合人民群众在悠久文化传统中历史地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这一重要内涵。如果文艺创作所关注的重点对象,只是从当年的“亭子间文学”转换为当下的都市白领,离人民立场的距离仍然非常之遥远;其次,如果文艺评论只是机械地搬用西方文艺理论的标准、框架和术语,就难免会有削足适履之嫌,也难免对作品作出错误的判断,更无从实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积极作用。因此,文艺的人民立场体现在当下的文艺评论领域,必然是集思想性、时代感与民族化为一体的,三者缺一不可。它不仅仅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判断,还内在地包含了对时代语境的回应和对不同民族的审美风格的取舍。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具体地阐述了文艺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念。讲话特别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这是对“守正创新”理念的进一步阐发,对传统艺术的健康发展尤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文化艺术经历几度“西潮”,在汲取了西方思想文化之精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崇洋媚外、以追随西方现代艺术为荣的错误倾向,传统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受到很大冲击。在文艺评论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鼓励各类背离民族艺术本体的所谓“创新”的畸形观念,对文艺创作和发展产生了严重误导。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一现象有了明显好转,但必须看到,认真研究、总结并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规律,把握创新的尺度与方向,确保艺术的发展不脱离其本体的轨道,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任务。诚然,艺术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传承,还必须不断创新,如此才有可能实现讲话中所说的“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的高标准、高要求。然而正如讲话所说,“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离开了“守正”这个前提,所有创新都会丧失价值和意义,这些所谓创新的努力,只会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转瞬即逝。讲话中这些有关传承创新关系的论断,对包括戏曲在内的文艺事业,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讲话清晰地阐述了文艺作品的内容与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为我们正确认识各种新颖的科技手段在传统艺术中的作用与地位,提供了重要的指南。以戏曲为例,晚清以来逐渐传入中国的现代科技手段,为戏曲舞台表现提供了很多新的元素与手段,灯光的运用尤为突出,各类机关布景也纷纷登场,晚近以来更有新的舞台美术手段,包括LED投影的运用,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在传播领域,继早期纸质的大众化报纸、刊物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广播、唱片、电影、电视等等,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更让包括戏曲在内的各门类表演艺术的传播,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了更广大的受众。但是也不能否认,有时人们不免会为那些炫人耳目的声光电手段所产生的感官刺激所迷惑,不恰当地过度使用这类技术手段,忘记了有思想和情感内容的艺术表达才能给欣赏者留下深刻与持久的印象。尤其是技术手段的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那些伟大的艺术经典却依然能在千百年的长时间里,影响和征服不同国家、民族的欣赏者,两相对照,更说明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有人类价值,根本原因就在于经典作品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当然还包括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艺术表达。这些思想情感内涵和艺术呈现形态共同营造着文艺作品的魅力与感染力,它们才是文艺作品实现其时代价值与生命力的主要标识,这是文艺评论家要切实把握的基本美学原则。诚然,正如讲话所指,我们也必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在文艺发展进程中从来都不应该拒绝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媒介的应用,相反,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新颖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媒介,从来都是文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是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场合,都要处理好内在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表达和外在的技术手段与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对这两者的重要性要有清醒的分辨与判断,创作者和作品不宜喧宾夺主,文艺评论家也切忌买椟还珠。
努力学习、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基于人民立场的守正创新,我国的文艺事业就能健康发展,最终涌现出足以代表人类当代文化艺术水平的高峰杰作。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期(总第76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