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理、切事、切情者方能自美
——浅谈青年毛泽东的文艺观对当下文艺评论工作的一点启示
从理论上看,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历史转折的关头,文艺往往是社会风云变幻的晴雨表,是思想争论的重要战场,是实现文化变革的宣传工具。在时代大潮里,如果说文艺是时代的先声,那么文艺评论就是时代先声的回响。一百年来,文艺评论在党的领导下,勇立时代潮头、紧贴时代要求,聚焦不同历史时期文艺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承担起表现时代进步、推动时代变革、引领文艺创作、促进文艺发展的使命任务。今天,我们学习和缅怀党的历史,回顾党领导下文艺事业、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进程,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继承优良传统、砥砺奋进前行,为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赵维国)
毛泽东作为对当代中国历史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历史巨人,他的文艺观直接渗透着他的哲学观、历史观、政治实践倾向和个人性格。就其文艺观的形成过程来讲,从他自题为《讲堂录》的听课和阅读笔记以及一些通信中,大致可以看出:从1911年春到1918年6月这一坎坷的长沙求学经历,不仅是青年毛泽东学习史上相当重要的一段时期,他平生深厚的文史基础和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都在这段时期奠定;更重要的是青年毛泽东在寻找思想武器、探索救国之道的时候,常常把眼光投向文艺领域,并逐步形成了“切实”“尚用”的文艺观点,这是青年毛泽东走向唯物主义文艺观的原始起点,在其后来的文艺欣赏和评论中,也都得以充分体现。在青年毛泽东看来,衡量文艺创作及作品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一个“切”字。从题材内容来看,主要指情、理、事三个方面,即真实的主体情感、真实的逻辑道理、真实的社会时事。青年毛泽东这种切情、切事、切理的文艺观点,对我们做好当下文艺评论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文艺评论要切“理”。“理”即道理、原理、学理,“理”既是思想的依据,又是评论的根基。评论只有在“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发、升跃与延伸,才能趋于厚实、坚挺和新蔚。否则,评论“理亏”,只有“评”而没有“论”,只有“学”而没有“思”,只有“表”而没有“里”,评论就会被平庸和浅薄所弥漫,就会缺乏隽意和深度,就会成为表面文章或“政治说教”。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历来的大评论家无一不是一身兼为理论家和学者,甚至还是翻译的高手和创作的能手。当下,随着网络文艺评论的兴起与全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有思想、有力量、有内涵、有情采的文艺评论更加期待,理足评当、以理服人的文艺评论既是时代所需,也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应该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文艺评论要切“事”。“事”即时事。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最重大的时事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事是融化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和主体,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是新时代对文艺创作提出的要求。作为以评析和引导文艺创作为己任的文艺评论,当然也应当和必须对现实题材文艺创作进行全面观照和有力驭动,给予时代最有力的回响,让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永远成为我们文艺评论的时代标识与精神芯片,这才是文艺评论崇高的历史责任与永恒的时代主题。否则,评论与创作就无法有效对接,无法互融互促。
文艺评论要切“情”。“情”即真情、感情、情形,是文艺作品创作主体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情韵表达与艺术流露。事实上,只有在将作家艺术家看作作品的背景和底片时,评论本身才会更全面、更准确、更有力。鲁迅不仅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而且认为“要论作家的作品,必须兼想到周围的情形”。文艺评论的生命之源和价值之枢,也就在于它能对作品做出科学而中肯的评析,并引导受众在明得失和知方略的高度自觉中不断地得到提升和发展。好的文艺评论,一定是紧扣时代脉搏,密切关注当下,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挟带着一种以情动人的力量。读之光昌流丽,思之入情入境。
百年党史,厚重如山。沉下心、钻进去、跳得出,则必有实实在在的大启发、大收获。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文艺评论的地位不可替代,文艺评论的作用愈发凸显,文艺评论的任务更加繁重。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我们要善用系统观念和大历史观来准确把握、深刻领会党领导文艺评论的历史规律和实践经验,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武装头脑、观察时代、淬炼思想、推动创作,切实履行好、担当好党领导下的文艺评论的历史使命。切理、切事、切情者方能自美。
(作者:都布,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