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学理论的学科性质与范畴定位
艺术学理论是艺术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就学科性质而言,它是针对艺术现象进行宏观研究的学科。该学科以其宏观性视野以及对艺术普遍规律的探讨与艺术学门类下属的其他四个一级学科相区别。那么,这种宏观性和普遍性具体体现在何种层面?笔者认为,首先是关涉不同艺术门类的普遍性问题。例如,时代对不同艺术门类的影响、技术对不同艺术门类的影响、经济对不同艺术门类的影响等均属于这类问题。当然,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其次是关涉不同艺术门类的新的艺术现象的出现,例如在某种因素的支配下,艺术创作、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功能、艺术教育、艺术传承、艺术传播、艺术消费中所出现的新现象就属于这类问题。
就关涉不同艺术门类的普遍性问题而言,我们更希望通过艺术学理论这个宏观性的学科视野观察影响艺术现象发生的关键原因。例如在中国的先秦时期,由于周王室的衰落而出现的诸侯割据所引发的百家争鸣现象。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大讨论,这种讨论聚集于一个时代而呈现绝非一个偶然现象。在这种大讨论时期,人们的思想涉及政治、文化等问题。其中,针对艺术的问题也被纳入其中,集中体现在礼乐关系的讨论上。而先秦时期诸子对礼乐关系问题的讨论,已为后世中国的艺术理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不仅凝练出“和”的社会发展观和艺术发展观,而且引发人们对艺术功能、艺术品格、艺术规范、艺术创作等宏大问题的不断讨论。这就是一个时代对艺术现象的大思考,属于艺术学理论学科思考的普遍性问题。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艺术由人工技艺时期步入机械技艺时期,尤其是电力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进入19世纪末期,以电力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历史上的大发明、大进步,照相机、摄影机、电影机、收音机、电视机等与艺术直接关联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艺术创造手段、艺术传播方式、艺术消费观念的进步。直到20世纪末期互联网的出现,使艺术被纳入数字技术的视野来考量,艺术创作工具、艺术观赏模式、艺术分析视角、艺术产业形态等问题不断翻新,也不断需要理论的思考。近200年的技术革命对艺术观念的影响可谓巨大。艺术已由模仿步入全方位的创造。早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艺术两大流派已发展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样性的艺术追求,越来越与人的生命品质紧密结合。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不止一个艺术门类的艺术变化现象,而这个现象所包含的主要问题就是技术变革对艺术的影响问题,也是值得艺术学理论学科从宏观角度深入探讨的普遍性问题。
普遍性问题旨在让理论家、艺术家明晰艺术的规律和走向,也有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体系,是要解决中国艺术理论的“体”的问题。所以,必须从特殊性出发进行思考,进而上升到普遍性问题。不解决好“体”的问题,就很难解决好“用”的问题。不认真思考“用”的问题,也很难解决好“体”的问题。“体用结合、以体为纲”才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基本理路。
范畴是一个哲学用语,是指人们思考问题时的基本视角,是人们针对事物的特征高度抽象和凝练所得出的支配一系列概念生成的带有共性特征的观念形态。艺术学理论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还没有较为稳定的范畴。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范畴的建立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兄弟学科的经验逐步建立。从目前的情形看,艺术的本质、功能、思维、创作、风格、流派、传播、消费等都应被纳入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体现出从人类对艺术的基本需求到这种需求被满足的一系列问题。它们可以让理论家展开想象、展开思维进行思考,可以深入到艺术现象的内部、旁涉艺术现象的外部,让艺术理论不断深入开掘,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
二、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中的现存问题
艺术学理论学科是艺术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是在原艺术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艺术学学科基础上升级而来的一个一级学科。这个学科所存在的问题自其作为二级学科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随着学科的升级而被带入一级学科。
人们对于这个学科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学者认为,艺术是讲究个性的,没有普遍性,只有特殊性,所以不需要一个研究普遍性的学科来研究艺术。第二,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懂得所有的艺术,所以不可能让一位学者研究涵盖所有艺术门类的艺术理论。第三,艺术学理论学科一般被划分为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跨学科研究四个二级学科。其中,艺术史学科存在着较大的障碍,这种障碍体现在艺术史的写作问题上。
关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就是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任何事物有个性就会有共性,共性寓于个性当中。如果只研究个性,就会忽略支配事物发展的根本性力量。如果只关注共性,就会忽略事物发展的特殊性。在笔者看来,艺术的个性是人们追求艺术独特性的主观愿望,也是衡量艺术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标准,但艺术的共性则是人们在追求艺术独特性的道路上因崇尚、信念和相互影响而存在的一个客观事实。一种富有个性的艺术创作现象必然会引发因被崇尚而带来的模仿、因共同信念而带来的追随,从而使这种富有个性的艺术创作产生广泛影响而走向普遍性。人类艺术史上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艺术学理论学科关注艺术的普遍性问题,但从未忽略艺术的特殊性问题。艺术学理论学科就是要在对艺术的特殊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艺术发展走向的普遍性规律,所以不能因艺术的特殊性而否认人们对普遍性思考的价值,没有一个学科着力思考普遍性问题,否则就会使艺术陷入迷茫和不可适从的状态。
至于有没有一位学者懂得所有的艺术,笔者认为这种问法过于简单。人们对于艺术的思考总是建立在前辈时贤认识的基础上的。任何一位艺术理论家都不能脱离前辈时贤的认识基础而去凭空创造一种理论。艺术学理论学科需要学者从认识一类艺术做起,逐渐触类旁通认识其他艺术。自己熟悉的一类艺术是基础,需要从细节出发认真思考,而旁及的艺术类型则需要借助前辈时贤的认识去审视。换句话说,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者应当重点关注一种艺术类型,至于其他艺术类型,则需要借助前辈时贤已有的认识来考量。这种“由点及面”的方法,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者应当遵循的重要方法。“由点及面”是强调艺术学理论学科应借助特殊性思考普遍性,是为了研究普遍性问题而思考特殊性问题,而不是停留于特殊性问题自身。例如,人们对于美术问题的思考,可能借助文学或其他问题的结论,这便是将体现于文学或其他学科内部的问题延伸到美术领域,从而找到美术与这些学科之间的共性。例如,唐人张彦远撰述了中国首部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在该作中,张彦远谈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这便是将“六籍”之“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功能延伸到绘画领域,从而使绘画具备了与“六籍”等同的地位。而“六籍”之《诗》《书》《易》《礼》《春秋》《乐》包含诗歌、哲学、历史、音乐等门类。张彦远正是借助“六籍”之功讨论绘画之功的。我们能够思考两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共性,就有可能思考多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共性,而这种思考则是在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的,也是借助前辈时贤的思考结论而进行的。所以,不存在一位学者是否只有懂得所有艺术才能从事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的问题。
在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问题上,艺术史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出现多次有关这个问题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学者们试图从方法论上来思考艺术史的写作问题,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艺术学理论学科下的艺术史问题包含两大内容,一是艺术史写作的方法论问题,这不仅仅是为艺术学理论学科下的艺术史问题提供思路,也为具体的艺术门类的艺术史的写作提供思路。二是艺术史自身的书写问题,也就是如何以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宏大视野写作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艺术史。关于这个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希凡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就开始组织众多学者利用10余年的时间出版过《中华艺术通史》。这部艺术通史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众多艺术门类,是一部集大成式的艺术通史。这部巨著也是以艺术学理论学科为视角所尝试的第一部中国艺术通史。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但已迈出可喜的一步,值得大家关注。
笔者于2019年11月25日专门拜访过东南大学教授张道一。张道一教授是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置的发动者和推动者。当我向他请教这个问题时,他说要从艺术的三要素来思考。他把理解艺术的门径划分为三个要素,分别是思维、载体和技艺。他认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艺术史写作首先要从思维出发,进而思考载体和技艺问题,而不能反过来从技艺入手进行思考。我认为张道一先生所言十分有理。如果直接从技艺和载体入手就陷入门类艺术学的思考范围,而从思维入手则会从宏观上贯通不同的艺术门类。艺术史的研究和写作问题是艺术学理论学科能否站得住的问题,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立学之本。所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段,都需要学者们投入研究。
张道一
笔者从三个被质疑的问题回答了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这三大质疑被解决了,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就会顺利展开。
三、运用比较的方法思考艺术的普遍性问题
由于艺术学理论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所以其评价标准很难建构,也不需要急于建构。但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主要涉及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两大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人才培养问题时,就会涉及到大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问题。在一个新兴学科初步建立之时,我们既需要以包容的态度让大家不断尝试这个学科应该涉猎的问题,又需要注意学科自律。在当下这两个问题都很关键。不包容不利于打开思路,不自律则不利于学科的成长。在涉及学位论文的选题问题时,后者更为关键。
笔者认为,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的选题问题首先要区别于艺术学门类下的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四个一级学科。这是学科自律最为关键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从近年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在召集会议遴选论文时已达成的初步共识可以回答这一问题。这种共识是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目标出发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如果研究生论文选题直接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就不会存在争议。如艺术的风格问题、艺术的功能问题、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问题、艺术的媒介问题等都是艺术的普遍性问题。第二,如果研究生论文选题是两个及以上艺术门类的比较问题,也不会存在争议,如诗、书、画的比较研究,戏曲与话剧的比较研究,戏剧与电影的比较研究也是艺术的普遍性问题。第三,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是只涉及一个艺术门类的选题。如果只研究音乐、绘画或者戏曲,就会容易与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同功,也就是说会直接进入这些学科而丧失了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置的初衷。所以,针对只涉及一个艺术门类的学位论文选题,我们就当要求研究生从这个艺术门类出发思考艺术的普遍性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能只适应于这个艺术门类自身。例如,研究中国先秦时期的礼乐问题,音乐学界已经渗透很深。如果不能自觉地思考中国先秦时期所讨论的“乐”的问题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适用性,就会使论文停留于音乐学学科。而在方法论问题上,我们提倡对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关联性的关注,提倡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思考艺术的普遍性问题。今年,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在东北大学召开之时,专门成立了比较艺术学专业委员会,由彭吉象教授担任会长。这个专业会员会的成立,就是要借助一个学术组织较为专门地探讨比较艺术学的方法论,以及用这种方法论激励出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可以预见,这个学会的成立一定会在方法论问题上为解决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有效的资源,也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
四、艺术学理论学科学术水平的提升途径与展望
首先,要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充满自信。这是一个视野开阔、活力无限的学科,是一个可以让人们在探讨和争鸣中深入思考艺术理论问题的学科,是一个可以催生新型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学科。其次,要下大力气投入研究,不断产出新的成果,用坚实的成果来回应对学科的质疑、为国家的艺术理论加砖添瓦。最后,要注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相长,让艺术学理论的师生在共同探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摸索新方法、探索新理路、培养新人才。只有一代又一代师生的成长,才能真正促进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进步。
(来源:《艺术教育》2020年1月刊)
(作者:王廷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