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是新时代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结晶,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纲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和经典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化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建设。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实力之基,中国作为一种文明型国家,文化认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广泛的国家认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十年,是文化产业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十年,是文化产业效益平衡到价值重塑的十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新时代加快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战略支点和重要抓手。
新华社发(苏力雅 摄)
内容赋魂,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立基之本
文化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修饰词,而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义。文化产业是一种意义生产和文化生产的现代产业方式,其生产的产品是一种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文化产品包含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是经济价值的实现前提,经济价值是文化价值的实现结果。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没有根本性的冲突,但有优先次序的效益考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助力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有内涵、有价值、有品质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层次精神需求。文化自觉是一种深厚、内在的主体自知和自觉,它彰显富有魅力的文化领导权,表现个体独特风韵的精神气质,体现产品特色鲜明的价值内涵。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力打造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持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要践行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立场,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传承和赓续红色革命文化,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传承中国文化基因,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记录新时代精神伟力。
技术赋能,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创新之术
文化产业是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技术是文化创作得以成为文化产业的内在动力。以印刷术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技术,推动了图书发行、新闻报刊、包装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照相术和录音术为代表的电子技术,推动了摄影、电影、录音、电视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以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了网络游戏、视频直播、数字娱乐、线上展演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正是物理学、化学、光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科学技术在文化生产领域的创新运用,才催生了各类文化产品业态的不断革新和迭代升级。进入新时代以来,数字技术更是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新时代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是解放和发展文化数字化生产力。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文化产业数字转型,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变革。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既表现在加快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人、新材料等数智技术在文化生产领域的深度应用,也表现在加快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企业、新业态、新消费和新场景。新时代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型发展的重点在于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具体落实。当前,数字文化产业经历了文化资源数字化典藏的数字文化产业1.0阶段,经历了文化产品数字化传播的数字文化产业2.0阶段,经历了文化消费数字化体验的数字文化产业3.0阶段,已经进入全景式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4.0阶段。全景式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是一种全感知、全链条、全价值、全互动的文化产业新型范式。全景式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是文化数据,数据化赋能是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手段。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工程建设,是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现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平台。其中,中华文化数据库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中华文化样本库、中华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元素库等中华文化数据库之间要形成基于文化数据价值链的上下游共生连接,要健全文化数据安全溯源、自由流动、公平交换、万物适用的数据驱动机制。
市场赋值,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效益之的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不断推动各类文化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文化市场包括文化产业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文化产业的产品市场分为图书市场、电影市场、电视市场、网络娱乐市场、演艺市场、艺术市场等不同的行业门类。由于历史原因和中国的国情,这些不同的文化市场被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在不同省市存在不同政策的区域性文化市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强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为我们加快建设全国统一文化大市场提供了战略遵循。全国统一文化大市场的内在标准包括政策治理的统一性、交易规则的一致性、市场主体的公平性、交易行为的竞争性、消费权益的正当性,要充分发挥供需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信用机制等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按照国家制定的新型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要求,文化产业的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和数据等五大要素。文化产业是创意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除了要发挥创意劳动者、文化技术、文化金融的要素价值,也要合理有效地发挥土地要素的价值转化和创意融合,要加大文化数据要素在数据生成、传输、采用、保护等全数据价值链的制度建设,要做好个人隐私、文化安全与数据开放的平衡,稳步有序地推动文化数据的社会开放。
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来都秉承儒家士人的道德传统,恪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胸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下责任。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探索、上下求索、自力更生的历史过程,是无数先进知识分子艰苦卓绝、踔厉奋发的奋斗实践。从鸦片战争开启的洋务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历程,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划分为七代,第一代知识分子推动了洋务运动,第二代知识分子进行了维新变法和共和革命,第三代知识分子发起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第四代知识分子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入学、毕业后投身于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那一代。第五代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成立后入学,毕业后参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六代知识分子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入学,毕业后参与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2008年以来进入大学的青年是第七代知识分子。“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六代和第七代知识分子躬逢盛事,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担起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是文化科技、文化人才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汇聚地之一。作为高校的教研工作者,我们学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一方面深入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抓牢落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不断提升文化创新研究的咨政服务能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