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民族文艺的责任担当(郎伟)

2023-06-26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郎伟 收藏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谈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1日下午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在兰台洞库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民族文艺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鲜明的理论创新性强调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在论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性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我国是地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文化符号绚烂多彩的国度。在这风云激荡、壮怀激烈的新时代,民族文艺将如何以火热的激情和自觉的责任担当投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事业,以对真善美的不倦寻求,讲述中国各民族故事、讴歌中国式英雄、塑造中国可亲可爱的美好形象,是摆在每一个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民族文艺家面前的不容回避的艺术课题。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征程中,我以为中国民族文艺的责任担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文艺应当承担记录中华各民族的历史生活和时代发展轨迹的书记员的角色,民族文艺是讲述中华民族大家庭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最佳载体。

长风激荡的历史画卷,风起云涌的伟大时代,奋进不息的各族人民,沸腾火热的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祖国山川,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中华各民族人民心连心的信念和情感,中国故事的不同地域版本,民族命运发生变化时的心灵波澜,都会被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民族艺术家们记录在案,刻进年轮。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族文艺发展的历程,从“十七年时期”(1949年-1966年)描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民族新生的作品;到改革开放年月,作家们讲述民族优秀人物如何在时代大潮激荡之时带领穷乡僻壤的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民族文艺家一直担当着民族历史生存和时代生活变迁的优秀记录员的角色。他们的记录本色生动、真实细致,他们的描画色彩饱满、情感真挚,他们的慨叹情系人民、叩人心扉。没有中国各民族艺术家们卓越的艺术奉献,我们将无法看到中国少数民族同胞真实具体的历史生活画面,也无法看到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巨大的生活命运变迁。民族文艺的优秀作品拉近了中华各民族之间彼此理解、相互珍爱的感情距离,也拉近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生活和时代发展轨迹的认识与理解的距离。

第二,民族文艺应该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乡恋情感的生动载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讴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文化,维护各民族团结与进步、发展与繁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阵地。

我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特殊的居住地域,面对独特的气候和山川景物,有着特殊的理解世界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然而,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构建的历史过程中,在几千年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之中,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诸多方面,又有着难以割断的生活交融、精神交往和文化输入与输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格局和精神文化性格。近代以来,中华各民族人民面临共同的被西方列强欺侮的历史境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幸福,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旗帜下,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不仅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历史性胜利。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照耀下,各族人民奋发有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是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各民族同胞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空前的激发和高涨,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中华民族情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同胞心灵深处生根开花。作为历史生活、时代进步和民族情感的灵敏感应者和记录者,民族文艺作品中始终贯穿中华民族对生我养我的父母之邦的深沉爱恋之情,贯穿对近代以来各族人民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精神的崇敬之情和对各民族人民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历史画面和现实行进的歌颂之情。民族文艺作品总是以自身情感的深沉性、渗透性和无可比拟的深层感染力,以生动具体优美的文字、画面和旋律,影响着千百万人的心灵。

第三,民族文艺应该是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荟萃之地。

民族文艺常常会以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的艺术手段,通过不同地域故事的讲述和不同民族人民命运的思索,聚焦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生存和共同心灵问题,形成一种共情的效应,将崇高的、昂扬向上的、百折不挠的、清新刚健的精神力量强烈地凸显出来,并以此激励和鼓舞人民,塑造人民美好的精神世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要。

追求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信念所在。英雄崇拜,则是中华各民族人民自古至今的内心向往。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说唱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蒙古族的《江格尔》,实际上是三部英雄史诗。这三部史诗作品,在对各民族的历史生活和复杂纷繁的战争的描述中,集中笔墨刻画了格萨尔王、玛纳斯和江格尔等民族英雄形象,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崇拜英雄、渴望过上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受各民族民间文学写作传统的深刻影响,我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中,也一直把塑造民族英雄人物和优秀人物作为重要的艺术任务。获得第12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奖的段平(回族)的《宋文骢——从游击队员到歼10之父》,将一个胸怀“国之大者”,为国防军工事业奋斗一生的科学家宋文骢塑造成为一位国家英雄的形象。同为第12届“骏马奖”获得者的蒙古族作家海勒根那的中篇小说《巴桑的大海》,叙述草原上牧民的孩子巴桑,在失去双腿的条件下一直向往大海,并最终成为海轮上的一名船员的曲折经历。在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广大深厚的仁爱精神的高声赞颂中,完成了一名走出草原、投向人间广阔生活的英雄形象的塑造。

第四,民族文艺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高贵美好人性的最重要的展示平台。

中华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所表现出来的仁爱天下、诚实守信、同情弱者、扶危济困、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等优秀品德,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向往、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一直是民族文艺所乐于描画和予以歌颂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我们的祖先以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更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源远流长的精神宝藏。这些精神宝藏以书籍的方式或者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布于中华大地的每一处山川田园和边疆村寨之中,成为影响后人人生追求、人格心理和行为规范的精神传统。我国当代的民族文艺作品,历来重视在作品中以生动、形象、感人至深的方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下的社会生活和各族人民善良、忠恕、隐忍、宽厚、同情弱者、反抗强权等优秀品德。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三部民族题材电影《五朵金花》《达吉和她的父亲》《阿诗玛》,一经面世便引起全国性轰动。除了电影本身所拍摄的云南大理和四川凉山的地域风光和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令人着迷外,更重要的是影片主人公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哺育的善良仁义、推己及人、忠于爱情、坚贞不屈等精神品格,深深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当代观众。

第五,民族文艺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还应该是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载体。

我国是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民族文化符号美不胜收的国度。如何将具有特殊地域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打造成为深具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大中华文化符号,并使之传播于更为广大的空间和更久远的时间当中,是摆在每一个优秀的民族艺术家面前的应该予以重视的创作课题。我们应该知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意味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唇齿相依、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是共同追求,也意味着中华文化能够气度不凡地“走出去”,以其思想的深广性和气质的包容性、和平性成为其他民族和国家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也就是说,在未来广大悠远的世界时空当中,中华文明永远是悬挂于人类共同文化殿堂之上的一盏光彩格外耀眼的不灭明灯。


(作者:郎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宁夏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在历史烟尘中勘探人性——读长篇小说《七步镇》兼论陈继明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和意义(郎伟 杨慧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