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中国文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何在(李明泉)

2023-07-03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李明泉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对于文艺事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就是我们必须要深刻把握的伟大实践。广大文学工作者需要立足新时代的伟业,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现代化”概括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再向新兴知识社会和生态社会不断演变的递进式阶段性特征,但各国追寻现代化的道路和实践方式存在多种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既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充满朝气的火热现场和丰富生动的题材选择,也为文学艺术理论敞开了思想认知的八面来风和守正创新的无限空间,使中国文艺更加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新时代特质和现代化内涵。

(图片选自《故事里的中国》)

文艺的现代化发展要求我们深刻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中国文艺的现代化发展,内在地要求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文艺表现的重心,跟随波澜壮阔、勇毅奋进的现代化进程,关注热火朝天的现实生活和不断发展的人物命运,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写,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赋能现代化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文艺的现代化发展,在时间维度上与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关,在空间维度上以其思想意识的现代特质作为根本特征。现代化进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工业化、现代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实力增强等显在内容,也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丰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文艺的现代化发展,内在地要求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文艺表现的重心,跟随波澜壮阔、勇毅奋进的现代化进程,关注热火朝天的现实生活和不断发展的人物命运,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写,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赋能现代化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记录、抒写、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如果文艺家不与其所处时代相契合而留声留影、赋文赋彩,那么,未来的历史将会丟失这个时代鲜活生动的情景与形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全面擘画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强调要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新时代作家艺术家要积极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以满腔热忱和如椽巨笔反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现实生活,以现代的视野进行观察,以文艺佳作生动记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建设成就,让中国文艺的新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互印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当然,我们也要深刻地意识到,题材、内容的时代性、当下性,并不天然地使作品具有现代感,这其中还涉及我们在观察、思索、创作时的视野和方法等。

文艺的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精神、现代新科技的复杂关联

一方面,那些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观念、哲学智慧、民族精神等,能够穿越时空,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的进程和世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增速、日新月异,既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又为文艺繁荣增添神奇羽翼。

谈到文艺的现代化发展,必然会涉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过一句颇有哲理性的话:“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思想文化领域的根与枝互为依存、相互关联、源流互动,如转换观察视角,根亦枝、枝亦根,根枝一体,共生共荣。我认为,对传统之“根”与现实之“枝”亦应作如是观。那些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观念、哲学智慧、民族精神等,能够穿越时空,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的进程和世人的精神世界。具体到中国文艺的现代化发展,它绝不是对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文艺思想的临摹仿效,而是基于现实新语境进行综合与创造,其中必然包括对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技法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我国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因而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这种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融入新时代的文化血脉之中,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在艺术上,我国有史以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文论所提炼凝聚形成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中华美学精神更是具有文脉相承的规律揭示和现代价值。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增速、日新月异,既为现代化提供创新驱动,又为文艺繁荣增添神奇羽翼。谈到文艺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思考文艺与科技的复杂关联。我们都知晓“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个说法,但如何在文艺中真切体现科学与艺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深刻性、复杂性,却是需要在现代化语境中加以探索和践行的。一方面,科学精神为真实客观反映现实生活,显示出强大的认知哲学和艺术哲学的元理论范式,把现代化进程中的科学真知和科学动力同文艺反映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文艺的发展不至于虚无缥缈、扭曲变形、胡编乱造。另一方面,文艺创新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融入支撑,尤其进入互联网时代,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涌现,文艺发展形势出现了深刻变化。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这是中国文艺在当下所遭遇的新场景新机遇、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如何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是我们在辩证对待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二者关系、促进中国文艺健康发展时必须思考的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文艺创作需要独特的审美表达

新时代文艺理所当然地要以独特的审美思维、艺术想象和生动表达与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从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观照现代化进程,可以从结构、节奏、意蕴三个维度入手,充分挖掘和呈现这一历史进程的丰富内涵。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空间上,是各领域全方位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共建共创的现代化成果惠及全社会,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新时代文艺理所当然地要以独特的审美思维、艺术想象和生动表达与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作家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从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观照现代化进程,可以从结构、节奏、意蕴三个维度入手,充分挖掘和呈现这一历史进程的丰富内涵。

从空间结构上看,万事万物相互联系,营构出多种多样且精妙奇异的结构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广泛且深刻的革命和巨变,牵涉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其复杂的多维动态结构为文艺叙事和表达提供了空间思维之“格”的多种可能性和丰富性。这种基于客观事实而进行谋篇布局的创作构思,将物理空间、事理空间、历史空间、文化空间、情感空间、心理空间等重组叠加、互相黏合,形成与真实生活相隔相融、亦幻亦真的别样图貌和叙事风格,展现新时代文艺的美丽空间和正大气象。

从时间节奏上看,大到宇宙阴晴圆缺四季轮回,小到呼吸吐纳行走脉动之间,事物的矛盾运动产生着节奏变化,或者换句话说,节奏推进着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其量质互变,没有节奏之物容易凝固死寂。文艺的叙事表达方式就是在节奏的起伏跌宕、疾速迟缓中完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跫音铿锵有力,为文艺的叙事表达展现出群山巍峨、大江奔涌的艺术节奏感和心理应和力,把现代化进程的时间走向与人物故事的精彩演绎、影像音画的张弛律动、舞台艺术的切换衔接等有机整合,构成以节奏看变化、以发展带节奏的现代节奏美学。

从意义意蕴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世界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新时代文艺家必须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置身于现代化现场,在关于历史与现实、过程与进展、人物与事件、场景与画面、色彩与音响、认知与体悟等方面的艺术表达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个别上升到一般,在特殊现象事物中挖掘普遍意义,精深而细微地表达现代化发展、民族复兴、人物命运变迁的美学意义,在充满生动鲜活的艺术细节和审美张力中记录和反映中国式现代化之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摒弃那种思想浅薄、认知紊乱、人云亦云、光怪陆离的所谓“艺术生产”,鼓励长于思索精于表达、善于探究乐于抒怀、利于赋形功于辞章的创作与评论,以突出文艺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内涵、精神标高和审美意蕴。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中国文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新时代的作家需要以现代的视野观照现实生活新变、倾听人民真实心声,写出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同时,要有一种总体的观念,打通现实、历史、未来的关联,用崭新的审美表达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史诗。


(作者:李明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李明泉专页

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闳丽诗篇(李明泉)

自重是弘扬行风艺德的前提(李明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