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具有深厚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电视剧《山海情》
繁荣大国文艺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跃入新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新课题的新时代,明确当代中国文艺事业处在何种历史方位,中国式现代化又该有怎样的文艺叙事,是文化强国建设道路上亟待回答的现实课题。
回顾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历史,文教昌明、文艺繁荣,是国家和民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当前,以文艺事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了新一轮大国综合国力博弈的“标配”。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相继推出振兴本国文艺事业的战略举措。英国于2017年推出《英国数字战略》,德国于2011年颁布《全球化时代的对外文化政策》,日本于2018年推出《文化艺术推进计划》。美国于2017年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扩大美国影响力”“捍卫美国价值观”,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甚至直言:“美国大众文化具有一种磁铁般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全世界的青年”,“当对美国方式的模仿逐渐遍及全世界时,它为美国行使间接的和似乎是经双方同意的霸权创造了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面对西方文化大国的文化输出,进一步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客观要求。
创作优秀作品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文艺工作历史经验表明,创造能够生动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进程、有效提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文艺作品,是中国式文艺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系统擘画新时代文艺工作布局,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导新时代文艺创作、推进文艺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我国文艺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印发,为推动文艺事业进步做出重要制度设计;《人世间》《主角》《北上》《应物兄》《经山海》《海边春秋》等文学作品奋力书写了新时代的恢宏史诗;《山海情》《觉醒年代》《长津湖》《流浪地球》《大决战》等优秀影视作品实现了艺术价值和票房口碑的双丰收;《我们都是追梦人》《万疆》《灯火里的中国》《永不消逝的电波》《谷文昌》《焦裕禄》等歌曲、舞台剧引发人们广泛情感共鸣;《中国诗词大会》《记住乡愁》《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不断引发国学热潮。以上文艺实践的成功,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特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良好根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主体自觉,立足中国大地、关注中国现实、聚焦中国经验,创造出更多展现中国形象、代表中国精神、具有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
推进文艺教育 展现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面对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任务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文艺图景呼之欲出。
就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而言,新时代呼唤“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的文艺作品,也急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的文艺批评。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是否涌现了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化强国不是空中楼阁,是靠一部部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文艺作品汇聚而成的。而好作品的产生,离不开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文艺批评,这是确保文艺创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坚实保障。
就文艺教育和文艺普及而言,新时代呼唤“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也需要全社会文明程度、审美能力的提升。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5%,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本,相较于以色列(人均60本)、美国(人均40本)、法国(人均20本)等文化强国的人均阅读量,我国国民的阅读习惯养成仍然任重道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均要承担起推进文艺教育普及、厚植文艺土壤的责任,让“文艺进万家”成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新时代呼唤“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文艺工作队伍,也呼唤展现“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大国文艺形象。一支创作力旺盛、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队伍,是塑造国家经典文艺形象的保证。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与象同行》《唐宫夜宴》《舌尖上的中国》等一批优秀文化产品或被国外主流媒体争相报道,或在国外社交网站引发热议,在国际文化传播领域有力宣传和塑造了中国底蕴深厚、昂扬向上的大国形象,这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密不可分。毋庸讳言,当前一些地方文艺队伍青黄不接、良莠不齐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文艺协会脱离群众、争名夺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三俗”乱象、“饭圈文化”“失德艺人”影响了文艺队伍的整体形象,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力戒浮躁、媚俗和急功近利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只有真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文艺工作者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冯海涛,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