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理论探索>正文

青春与老境:诗话的生命语境与审美生成(刘玉叶)

2023-05-3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刘玉叶 收藏

【内容摘要】 作者不同的生命阶段和审美偏好,构成了中国传统诗话的生成语境。诗人在青春与老年时不同的生命气质,会形成不同的诗歌风格,也在诗话中生成了两种同时存在的审美趣味,并对应了诗话中旷达闲适与愤激叛逆两种角色定位。这温润的长者之风、锐利的少年之气,是传统诗话研究中富有生活情怀的独特问题。

【关 键 词】 青春 老境 诗话 生命语境

(图片选自《典籍里的中国》)

传统诗文评常对文学艺术进行拟人化的比喻,也有以青年、老年等生命阶段喻诗的传统。林语堂曾经认为,中国人的性格是“老成温厚”的,中国社会“不是以进步和征服为目标的文明社会”,而是“一个对青年的热情往往一笑置之的社会”。这种观点至少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对截然相反的审美文化:以宁静温和为特征的老年文化和以热情征服为特征的青年文化。人都会经历从青春到衰老的过程,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也存在着自然的生命节律,吴可《藏海诗话》就说:“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盖华丽茂实已在其中矣。”古来少有“青春”“青年”等称谓,往往以“少年”指代青壮年时期;诗话常以“老境”指代诗歌的成熟境界。本文以现代概念“青春”与传统概念“老境”来指代这两个典型的人生阶段,并试图讨论如下问题:中国传统诗话的作者或正值青壮年,或已处晚年,在这样不同的生成语境之下,诗话是否会生成不同的审美倾向?是否会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又是否真如林语堂所说,中国文化与中国诗学都是重老轻少?以诗话的生命语境切入讨论,也许会对中国传统诗话的生成特色有更生动且深刻的认知。

一、“老去诗篇浑漫与”:白发下的生成语境

很多传统诗话都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时期。据郭绍虞《宋诗话考》,产生于晚年的宋代诗话作品就有《六一诗话》《温公续诗话》《石林诗话》《韵语阳秋》《环溪诗话》《诚斋诗话》《二老堂诗话》《后村诗话》《玉壶诗话》等等,其他许多知名诗话,如《渔洋诗话》《姜斋诗话》《随园诗话》等亦是如此。《二老堂诗话》即描述自己创作时的老年情境:“余年七十二,目视昏花,耳中无时作风雨声,而实雨却不甚闻。”由此可见,诗话多是一群白发老者的激情创作。

诗话多作于作者的晚年时期,首要原因就是老来空闲,苏轼《次韵前篇》即云“少年辛苦真食蓼,老境安闲如啖蔗”。欧阳修《六一诗话》是诗话的正式形成之作,他自叙云:“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可知此类诗话的产生时间是“退居”,语境为“闲谈”,其《归田录》亦云:“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也说明这类诗话产生的首要条件是“闲”。士人致仕后有了大量空闲时间,心态也更加从容闲适,欧阳修自云“无穷兴味闲中得”,“谁知颍水闲居士,十顷西湖一钓竿”。这也就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入兴贵闲”,是诗话的产生语境之一。

……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南朝礼乐重建与五礼仪式文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8CZW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玉叶 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4期(总第91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书讯| 《中国文艺评论精选集》/《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 编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度重点选题参考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4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