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街舞正逐渐从20世纪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流行文化,走向今日中国的流行舞蹈样式。在舞蹈界广泛使用的“街舞”概念实为中国创造,在“街舞”概念之下涵盖了Popping、 Locking、breaking、wacking、hip-hop、house、Jazz、urban dance 等不同舞蹈样式。街舞现行研究存在着概念使用混乱,现象描述多,深层原因剖析不足;散论较多,系统研究不足;宏观与微观研究不平衡,交叉学科融合不足,舞蹈理论研究滞后于街舞实践等问题。未来的街舞研究应厘清概念,并将街舞研究纳入中国舞蹈学学科理论体系中,注重对街舞现象的规律性研究,关注街舞群体及街舞产业化与街舞的中国化发展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街舞理论体系。
关 键 词:街舞 流行舞蹈 多学科研究 舞蹈理论
《这!就是街舞》剧照
从20世纪80年代的迪斯科、霹雳舞的最初样式,到今天的街舞大潮,这一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迅速火遍中国大江南北的新兴舞蹈艺术,正逐渐从上世纪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流行文化,走向今日中国的流行舞蹈样式。2018年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专业委员会与河南省舞蹈家协会以《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音乐为基础,以街舞形式创作作品《黄河》,将西方流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展现出当代青年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作品获得荷花奖当代舞奖,尽管这在业界有不少争议,但对于街舞在中国的发展仍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其后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晚会、《奋斗吧中华儿女》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等重要文艺活动中都不乏街舞元素,推动街舞从街头广场登入大雅之堂,标志着街舞在中国的剧场化发展走向。2018年12月4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街舞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表明街舞进入高等专业舞蹈艺术院校的研究视野。以上种种现象显示,街舞这一反映新时代、新文艺、新青年的舞蹈种类,正焕发出极大的生命与活力。这个曾经以“地下”“街头”为主要活动据点的舞蹈艺术,经历三十余年的曲折发展,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加强对街舞的全面研究,首先需要对近几十年来关于街舞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厘清研究的焦点、重点和方向,并力求使理论研究指导服务于实践。
一、街舞理论溯源
“街舞”一词的英文直译为Street dance,最早可见于2001年的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我非常喜欢‘街舞’,我们在公园、街心花园跳舞的时候,常常遭受到别人的白眼,有很多专业人士说,你们那不是真正的跳舞……”[1]这段话反映了当时街舞人跳舞的场地和专业舞蹈从业者对街舞的认识。一年后,赵芳在文章中提到:“街舞的种类很多,disco、霹雳舞、劲舞、摇滚、popping、locking等都是。”[2]从上述的表述看,国内语境所说的“街舞”更偏向于“街”的空间概念,在街头跳的一些西方流行舞蹈都属于街舞的范畴。汉语中“街舞”概念很难在国外找到一个准确的对应词,国外的streetbreaking强调的是“霹雳舞”这一舞种。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70年代兴起的这一街头文化,在其原始发生地有break dance/streetbreaking/disco等称呼,同属于嘻哈文化(hip hop culture),而在中国话语体系里跟这一文化现象相关的有迪斯科、嘻哈、霹雳舞、东方迪斯科、街舞等。若以“街舞”为关键词进行研究文献索引,恐不能够涵盖这一文化发展的全貌,因此,我们从“迪斯科”“霹雳舞”和“嘻哈文化”三个关键词入手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以图发现伴随改革开放进程,从迪斯科到街舞的发展轨迹及研究历程。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邓佑玲 于港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9期(总第60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