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陈寅恪是学者,也是诗人。夕阳黄昏是陈寅恪诗中的经典意象,《陈寅恪诗集》收录陈寅恪诗作三百六十多首,其中有六十多首写到黄昏日落。意象常常是诗人心态的典型反映,夕阳黄昏表现了陈寅恪故国山河之思、家世沉浮之感、个人遭际之悲和文化沉沦之叹。夕阳黄昏里的陈寅恪很少开怀地大笑,而有一种沉重的心灵忧伤。夕阳黄昏辉映着陈寅恪孤高耿介的人格精神,展现着他落寞无依的精神世界和敏感细腻的审美感受。
关 键 词:夕阳黄昏 陈寅恪 家国情怀 诗歌研究 文学史 意象
摄影:杨子江(来源:影像中国)
诗人们在艺术创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喜欢某种意象,这个意象会频繁地出现在诗人的作品里,成为诗人心灵的写照和审美的象征,例如李白的月亮、杜甫的老马、刘长卿的夕阳、陆游的梅花、郑孝胥的秋雨等等。陈寅恪先生的诗词里最爱用的意象是夕阳黄昏,陈寅恪女公子陈美延、陈流求编辑的《陈寅恪诗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共收集陈寅恪诗歌三百六十余首,而写到夕阳黄昏意象的共有六十多首,占陈寅恪全部诗歌的六分之一还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与日暮黄昏相呼应的残春、残梦、昏灯、霜红、寒灰、迟暮等残破衰微的意象描写,而这些意象本质上与夕阳黄昏一样,寄托着诗人无尽的落寞衰败之情。
从写于1910年的第一首诗《庚戌柏林重九作》中的“偶然东望隔云涛,夕照苍茫怯回首”[1],直到写于1965年的《乙巳广州元旦作》中“密林返影穿窗入,爆竹残灰满院留”[2],整整55年,夕阳黄昏的抒情意象时时出现在陈寅恪的诗作里,述说着陈寅恪在历史沉浮里的心灵迟暮和情感悲苦,夕阳黄昏成为陈寅恪诗歌的抒情底色。夕阳黄昏里的陈寅恪很少开怀地大笑,面对着生命与精神的落日晚照,他难掩内心的无奈和苍凉,他的生命记忆与心灵哀伤都付诸于夕阳黄昏的艺术表现形式。
夕阳黄昏是中国文学的经典意象。古典诗词里的落日残霞、羁旅斜阳,常常表现出中国古典诗人心中日暮途远的人生感伤和暝色起愁的心灵嗟叹。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赵令畤《清平乐》)。黄昏带给人们的一方面是晚霞燃烧的审美愉悦,更是岁月匆迫的生命哀叹。日升日落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饶有兴味的是中国传统文学并不着力表现日出的恢弘境界,而是刻意表现黄昏的落寞意趣。经过文化的象征,夕阳黄昏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上升为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启发着诗人们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内心世界的无奈悲凉。黄昏与夕阳在陈寅恪诗歌里,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艺术形式。夕阳黄昏辉映着陈寅恪孤高耿介的人格精神,展现着他落寞无依的精神世界和敏感细腻的审美感受。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傅道彬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9期(总第60期)
责任编辑:易平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