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结构形态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致呈现出由简单到繁杂、平面到立体、平行到交错、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宏观归纳与微观分析的方法,以社会文化学及文体学视角考察结构类型的发展及变化流脉,为长篇小说的文体研究及当代作家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参照。
关 键 词:长篇小说 结构形态 类型变化 文学史 文学评论
牟建达《遨游书海》(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结构,就小说而言,是作家在构思和创作过程中对所要表达内容的总体规划。刘勰在《附会篇》中谓:“总文思、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1],强调的正是结构对于文章所具有的“弥纶一篇”之功能。由于文类的特殊性,结构对于长篇小说而言意义尤其重大。自小说问世以来,结构诗学一直存在。
毋庸置疑,长篇小说是在汲取古今中外小说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艺术手法还是题材选取上,当代长篇小说都呈现出繁芜的局面。而结构作为长篇小说最核心的要素之一,自然也呈现出几百年来最繁芜的状态。但此种“繁芜”是否有迹可循?若有,该是怎样的一种轨迹?目前学界关于长篇小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种结构形态的分类与特征总结上,提出了如单线式、网络式、段缀式、封闭式、开放式等不同分类,相对而言,宏观梳理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结构类型发展趋势的成果并不多,部分研究虽有意于进行宏观把握,但多为断代研究,如《初探当代小说结构的发展趋向》指出小说呈辐射式结构发展趋势[2];《新时期小说形式美的演化》探讨小说放射性结构的艺术特点[3];《当代小说结构初探》在对小说结构类型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究变革的依据与趋向[4];《新时期小说的结构美》指出小说在继承传统结构方式的同时,注重对西方小说结构形式的吸收与借鉴等,这些成果皆以20世纪80年代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5]。再如《中国当代小说结构的演进》分析长篇小说结构发展呈现出由单一走向多种形态共存的格局[6];《时间•NOVEL•结构》则从时间与长篇小说的文体渊源着手,探讨二者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发展中的演变轨迹,并归理出长篇小说的时间结构类型与特征[7];《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叙事结构的演进及其影响》指出空间叙事结构的出现及对乡土小说的影响等[8],很显然这些成果皆以90年代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关于新世纪长篇小说的结构分析更少,其中《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开放型结构》指出新世纪长篇小说呈开放型结构特征[9]。
综上,将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目前尚缺,且已有的断代研究依然重笔于结构类型的总结与分析。而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分期正好对应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等皆呈现出新的样貌,在多维文化语境浸染下发展起来的文学也呈现出特有的样貌。因此,宏观归纳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从社会文化学以及文体学视角考察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结构类型的发展变化,对于其文体研究以及写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推进意义与现实参照价值。从作家的文体意识、经典作品的影响力、读者的接受状况及作品的出版量等方面来看,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1985年中国文坛发生了诸如“寻根文学”的兴起、“现代派”的文学论争等重大文学事件,曾有论者形象地指出“80年代就像一个紧张的思考者,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激荡中,1985年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块界碑”[10],且从1985年开始,“在写作内容上‘超越’政治,在表达形式上‘超越’革命现实主义,‘超越’成为不少作家的自觉追求”[11]。基于这样的文学事实,为充分显现长篇小说结构类型的阶段性特征,笔者分新时期初(1978-1984)、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5-1989)、20世纪末(1990-1999)、新世纪以来(2000年以来)四个阶段,从历时性维度分析长篇小说结构类型的大致演变镜像。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刘霞云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7期(总第58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