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美术馆是艺术与社会的交汇,馆藏作品的展示与传播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发展。中国美术馆建馆六十多年来,收藏、保管了十三万余件美术作品,构建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国家收藏体系。丰富的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和“典藏活化”系列展,集中反映了人民不懈奋斗、经济发展、开放多元的国家文化形象。作为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场所,美术馆应通过馆藏作品展增强文化艺术对于国家意识的建构与视觉传达,与公众建立联系,实现其生命力的延续。
【关 键 词】 中国美术馆 馆藏作品 典藏活化 视觉化 社会效益
美在新时代:庆祝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第3期)海报
从艺术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美术馆作为艺术与社会交汇的接触点,是繁荣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媒介。国内外学者普遍达成共识:公众走进美术馆主要是为了获得理解和知识,并寻求乐趣;公众体验是美术馆的重要评估指标。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早在20世纪末期就将政策和艺术资源整合以回应公众需求,并探索馆藏作品对于国家文化的影响。在我国,推进实施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已有12年,面对不断升级的场馆空间和逐年攀升的展览数、参观量,美术馆已经从精英集聚的艺术场所转变为社会文化发展的综合场所,各美术馆或主动策划、或引进展览,以充分体现其活力。
中国美术馆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美术馆,承担着收藏、保管、研究、展示和传播中国美术的重要职责,馆藏作品约占全国美术馆馆藏作品总量的1/5。建馆六十多年来,中国美术馆在艺术社会中与生产、消费相互间作用并形成多重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典藏活化”系列展不仅具有展示艺术经典、传播艺术观念和潮流的功能,更具有为公众提供互动力的价值。因此,通过对“典藏活化”的观察探讨美术馆生命力的延续,颇为重要。
一、中国美术馆的收藏与“活化”
藏品是美术馆的立身之本,是美术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保证。1960年建馆之初,中国美术馆就确定了“五四以来专业的、群众的和少数民族的美术家、民间美术家优秀的美术作品为主”的征集、收藏、研究、陈列和展览的方针任务。自1961年起,中国美术馆先后接受了陈树人和居若文夫妇、邓拓、韩乐然、吴冠中等人或其亲属捐赠的作品;通过全国美展、国家美术收藏和捐赠奖励专项计划、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收藏了一批批重要作品,迄今已收藏各类美术作品十三万余件,以近现代作品为主,并有少量宋、元、明、清和民国初期的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素描、摄影、水彩(粉)画、漫画、连环画、漆画、书法篆刻、插画、陶瓷、刺绣印染、剪纸、皮影、木偶和年画等,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美术作品形成了有效衔接与互补。
……
*本文系2022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5批特别资助(站中)(资助编号:2022T1507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徐进毅 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1期(总第88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