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正文

现实转译与互渗传播:当代话题电影研究(尹敏捷)

2024-05-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尹敏捷 收藏

【内容摘要】 作为大众文化景观,话题电影在近年所取得的亮眼票房成绩与所引发的广泛社会讨论,是当前社会文化的产物,亦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表征。话题电影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话题性与情绪性转译建构起影像世界,并在当前的媒介生态下实现了多元循环的传播效果,但其生产者模式并不稳定,作品也存在商业性体制生产压倒艺术性作者表达的问题。基于这一现象,探索电影“中国性”表达的高效实现方式,并建立互联网传播时代电影品牌化营销策略,是完善我国电影产业体系的一种可能性路径。

【关 键 词】 话题电影 大众文化 电影“中国性” 电影品牌化

《万里归途》剧照

近年来,《中国医生》《万里归途》《孤注一掷》等以社会热门话题为内容的影片、《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长安三万里》《八角笼中》等借助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的作品,使得话题电影相关内容屡屡见诸媒体。话题电影是指以当前社会热点话题为制作核心的电影作品,既包含围绕热点话题打通生产营销全产业环节的狭义作品,也包括借助或制造热门话题进行营销的广义作品。在当前,电影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被进一步扩容,呈现出跨媒介、全媒体延伸的态势。电影消费不再仅仅发生于电影院,观影行为越发社会议题化。话题电影所呈现出的星火燎原之势,是生产者将电影嵌入当前社会议题传播过程的尝试结果。同时,作为大众文化生产实践,话题电影集中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表征并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向。

一、从娱乐片到话题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景观的电影现象

“大众文化是按照市场规律和商业原则进行生产,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文化产品。”电影作为当代大众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资本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生产和再生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塑造着大众文化潮流。自20世纪80年代电影的娱乐与商业属性重新回归以来,被“大众”所选择的高票房电影催生出一系列后续作品,进而生发出某一时期的电影现象,构成了众声喧哗的中国电影大众文化潮流。话题电影正是这一过程在当下的具体生产实践。

(一)新时期电影的大众文化景观流变

1980年,中宣部召开电影体制改革座谈会,重新将市场因素引入电影生产,电影的大众文化属性随之复苏。1981年,《神秘的大佛》发行拷贝近300个,一年后中港合拍的《少林寺》观影人次高达三亿之多。两部电影直接推动以表达通俗易懂和情节曲折离奇为特征、具有强烈民间传奇色彩的娱乐片成为了新时期第一个电影大众文化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市民阶层壮大,进一步改变了电影消费取向。成龙主演的动作喜剧片《红番区》刷新香港电影内地票房纪录,冯小刚都市喜剧三部曲使得“贺岁档”概念开始被普遍接受。轻喜剧所代表的市民化审美趣味构成了此时商业电影的主要美学风格。进入新世纪,全球化的加速与入世期待,将“大片”推入了电影消费领域。自2002年《英雄》以降,以大投资、大场面、大明星制作方式和全方位宣传策略为特征的“中式大片”,构成了21世纪初期的主流商业电影现象。

……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视听艺术精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2ZDA0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尹敏捷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4期(总第103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来稿须知

2024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度重点选题参考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4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