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正文

大历史的图典新时代的史诗——从“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 看中国当代美术的价值指向(张晓凌)

2024-11-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张晓凌 收藏

【内容摘要】 近年来,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美术展览如“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譬如青春——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无问西东2023: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研究展”先后面世,这些展览不仅以多元的形态与风格昭示着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还提出了多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命题。本文从展览的主题、作品与学理层面上,对这些展览尤其是“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予以系统性的评价。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跨文化、跨国别的创作提供了机遇与可能,其代表性作品印证了一个真理:“丝绸之路精神”将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惠及全球,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同时,本文还较为深入地讨论了各个展览所提出的学术命题,如“新中国画”“新水墨”的历史属性与当代意义,“中国油画学派”主张的建立,版画、雕塑的当代性探索,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等。本文最后将各个展览的意义指向了“文化主体性建构”这一重大理论课题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当代美术的价值指向。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 新时代史诗 文化主体性建构

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开幕仪式。新华网发(林楷煜 摄)

一、引言

如何以图像的方式诠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意涵,同时呈现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共同主办的“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以下简称“五星出东方”大展)给予了最好的回答。大展以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与公共艺术、书法、当代艺术等门类的巨大容量,以三千余件作品的数量之巨,体系性地梳理出新时代美术发展的脉络,描绘出当代美术创作的基本格局,从自然地理、历史事件、人文互鉴、民俗生活等各个角度,钩沉出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历史轨迹与精神遗产。观众们徘徊于15个展区的空间,犹如置身于图像与意义交织而成的思想森林,在反复的体味与咀嚼中意识到,这些作品与其说构成了一个展览,不如说它们在相互辉映中生成了当代精神生活的图典。

展览的名称“五星出东方”,出自于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锦护臂上的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无论是五星照耀的大汉帝国,还是五星红旗猎猎飘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出东方”都不仅仅是占星术的吉祥语,而是一种深邃而坚定的信念:五星闪烁的国家,将永享河清海晏,安宁繁荣——这正是展览的价值指向,也是展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祝福。

对丝绸之路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丝绸之路”一词是由德国学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发明的。在其五卷本的巨著《中国亲程旅行记》(1877—1912)中,他将长安——西域——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以此为始,“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并通用的学术名词,其意涵也在学术成果不断叠加的基础上,超越地理学范畴,成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大词,由此而衍生出了内容、功能、含义各异的多条道路,如“信仰之路”“基督之路”“佛教之路”“小麦之路”“陶瓷之路”“黄金之路”“茶马古道”等。我们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一般指西汉张骞所开凿的,从长安经河西走廊过敦煌、楼兰,翻越葱岭而到达中亚和欧洲的通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文件,丝绸之路的内涵被界定为“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的古代贸易路线和陆路商业通道……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中国丝绸已传向大夏等地。其史实如下:张骞于公元前122年,从西域返回长安向汉武帝复命时,禀报了一件他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的意外见闻:“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这就是古代从中国通向中亚地区的另一条丝绸之路——蜀身毒道。“身毒”就是今天的印度,这条路从成都出发,经云南保山、腾冲到达缅甸,再经过缅甸、印度(身毒)到达中亚地区。法国汉学家沙畹(Eouard Chavanes)在1903年指出:“中国之丝绢贸易,昔为亚洲之一重要商业,其商道有二:其一最古为出康居之一道;其一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另外,依据考古学成果,距今四千多年前,来自里海的欧罗巴人已开始越过南俄草原,到达阿尔泰山一带,这条路通常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总之,概括地讲,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实际上有四条: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虽然这些丝路的开通时间、空间以及功能各不相同,但它们却共同成就了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


作者:张晓凌 单位: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10期(总第109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来稿须知

2024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度重点选题参考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10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