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据爱奇艺全国创意策划中心发布的《2019虚拟偶像观察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有3.9亿人正在关注虚拟偶像,二次元用户的规模与日俱增。初音未来、洛天依、翎LING等虚拟偶像的出现,给媒介时代的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实现的非物质、符号化的超真实形象,建构起了基于消费主义框架的符号消费,在看似主动的数字劳动和参与式创作中,资本、虚拟偶像与粉丝们共同打造了一场审美的幻象。
关 键 词:虚拟偶像 超真实 符号化 数字劳动 消费主义 审美幻象
在许多人的文化记忆里,能够定位社会和时代特征的表征,是那个时代的偶像。文学、历史、社会事件可能随着时光的消逝而在记忆中渐渐模糊,但是与年轻人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时代偶像,却往往成为一代人脑海中深刻的审美符号和文化记忆。20世纪80年代之前,多数中国人的偶像是科学家、军人、宇航员;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繁荣和流行文化的发展,人们崇拜的对象开始转变为活跃在荧屏上的影视明星、歌星。在今日中国,开放的社会文化发展造就了多元化的审美追求,从英雄人物到白衣天使,从影视明星到短视频博主,从二次元动漫人物到虚拟偶像,人们对不同形态偶像的追逐,从一定程度上投射出人们内心情感结构和审美范式的变化。
一、超真实:虚拟偶像的诞生
爱奇艺全国创意策划中心发布的《2019虚拟偶像观察报告》这样定义“虚拟偶像”:“并非真实存在,而是通过一系列科技手段,将人们想象中的某个形象具现出来,虚拟形象、动漫角色、虚拟歌手等等都可以被划分到虚拟偶像范畴。”[1]简言之,它是一种在虚拟或现实场景中进行偶像活动的数字文化形象。最早为人们熟知的虚拟偶像,是2007年在日本出道的“初音未来”。2007年8月31日,日本CRYPTON公司发布了以“初音未来”(Hatsune Miku)为外观形象的语音合成器软件,搭载Yamaha的VOCALOID2语音合成引擎。该引擎要实现的是“人声歌唱”的功能,音乐创作者只要在该软件上输入曲谱和歌词,合成器就能够产生出类似人声歌唱的音乐成品,“初音未来”就是这个音乐成品的外在形象。所以,严格来讲,“初音未来”最初是一款上市发售的音频制作软件。那么,她是如何成为一个虚拟偶像的呢?这就要归功于CRYPTON公司首创的一系列开放式措施。其实早在2004年和2006年,CRYPTON公司就已经推出过名为Meiko和Kaito的日语声库虚拟歌手软件,但销量和影响都平平无奇。直到2007年在设计“初音未来”时,负责产品开发的佐佐木涉决定将“初音未来”的音库本身塑造成为一个虚拟的偶像歌手,即彻底与提供音源的现实歌手相分离。他们还建立了博客和网站,邀请消费者加入到“初音未来”的形象设计之中。就这样,动漫美少女形象“初音未来”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随着用户粉丝数量的增多,CRYPTON公司建立了专门的二次创作投稿网站Piapro,用于发布粉丝和用户的二次创作。这些以“初音未来”为主角的创作,逐渐从歌曲衍生到了绘画、小说、动漫、cosplay、3D模型等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一个真正的虚拟偶像诞生了。2009年8月31日,CRYPTON公司在东京新木场为“初音未来”举办了一场大型的全息投影演唱会,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虚拟偶像为主角的演唱会。此后,每年3月9日举办的“初音未来”全球巡回演唱会,票价高昂但场场爆满。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
作者:叶大扬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0期(总第73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