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传统画学中的“体道”问题深受传统哲学中心性修养思想的影响。在其影响下,传统画学中的“体道”因不同哲学流派的心性修养思想而主要分为道家和儒家两条理路。进言之,两条“体道”理路既有重合也有不同,其中儒家理路相对来说更具实操性,它奠定了一条“下学而上达”的“体道”进路,继而通过这条进路完善了画学中的“人品”内涵,将画家的人生境界纳入“体道”所需的条件,从而保证了心性与境界的统一。
关 键 词:传统画学 心性 修养 体道 人生境界
元 吴镇 《中山图》 纸本水墨 26.4×90.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体道”作为中国传统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深受传统哲学中心性修养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心性修养成为理解传统画学之“体道”的关键。然而,正如不同思想流派在如何修养心性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不同认识,画学领域中的“体道”观念也一样存在着不同理路,即道家和儒家的理路。不同理路下的“体道”又对应着不同的心性修养方式,并因此区分出“体道”的层次。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一、传统绘画品评体系逻辑与道家“体道”理路
某种程度上,唐代以后逐渐形成的绘画品评体系最集中地反映了画学中的不同“体道”理路。例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绘画的品级分为“自然”“神”“妙”“精”。他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1]再如唐代朱景玄也在《唐朝名画录》中提出了“神”“妙”“能”“逸”四个品级。[2]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则将绘画分为“逸”“神”“妙”“能”四格。[3]对此,清代范玑在《过云庐画论》中就提出:“学者由能入妙,由妙入神。唐朱景元始增逸品,乃评者定之……宋黄休复将逸品加三品之上……即三品而求古人之逸正不少,离三品而学之,有是理乎?”[4]张彦远的表述,指出了五个品级之间具有一种序列性的逻辑关系。而不同“体道”理路,恰恰就蕴于此逻辑关系中。鉴于黄休复的四格绘画品评体系阐述完整且影响最大,我们就以其为例进行讨论。
四格中最明确涉及“体道”的绘画品级是妙格,因此先将妙格的内涵转引如下: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朱剑 单位:中国美术馆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0期(总第73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