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正文

浅谈当代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特征(贾晓程)

2021-01-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贾晓程 收藏

  内容摘要:哪种文化基因,追根溯源都扎根于“人”,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本文在这一语境下,从哲学、人文关怀、民族性、“善”与“恶”等方面出发,对中国的作曲家以及中国小提琴音乐进行一系列文化思考与探索,以期为进一步理解中国小提琴音乐提供有益视角。

  关 键 词:小提琴音乐 发展脉络 文化特征 音乐评论

  一、小提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脉络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于1920年在法国留学期间创作了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距今已经过去整整100年。其五线谱手稿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聆群发现,现藏于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平在其《中国小提琴音乐》一书中,将我国的小提琴音乐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842年前、1842年—1919年、1919年—1937年、1937年—1949年、1949年—1966年,1966年—1976年,1976年—1999年。笔者根据社会发展状况,进一步将其归纳为五个阶段:1920年—1949年、1949年—1966年、1966年—1976年、1976年—1999年、1999年至今。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小提琴音乐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创作状态。20世纪初,萧友梅于莱比锡创作了《D大调弦乐四重奏》、冼星海留学巴黎期间创作了《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马思聪留法回国后创作了《C大调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等,这些早期的小提琴作品,构成了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初步形态与框架。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后,中国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少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如辛沪光为交响乐队创作的交响诗《嘎达梅林》、施咏康于1955年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中央乐团集体创作的《穆桂英挂帅》、秦咏诚根据同名歌曲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二小放牛郎》以及王义平的管弦乐《貔貅舞曲》、丁善德创作的《长征交响曲》、茅沅于1958年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新春乐》等。这些作品的出现,融合了西洋音乐的多种文化形式,对小提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68年,殷承忠先生创作了钢琴伴唱《红灯记》,采取以钢琴及打击乐为伴奏形式,将西洋乐器的演奏特点与中国戏曲韵律完美地结合起来。钢琴伴唱《红灯记》于1968年7月1日首演以后,立即受到了高度评价。可以说这部作品无论在创作形式上还是作曲技法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西方的钢琴与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特别是和戏曲唱腔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西方乐器演绎东方韵律的经典之作。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出现不仅开启了钢琴演奏中国音乐的模式,也为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音乐相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革”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小型器乐作品,主要以歌曲、民歌及古曲进行改编,诞生了《甘洒热血写春秋》《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千年铁树开了花》《伟大的北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翻身道情》《江河水》《二泉映月》等作品。在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间,作曲家们改编作品的时候都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1],如陈刚根据歌曲《毛主席的光辉把金色的炉台照亮》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金色的炉台》、根据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帕米尔的春天》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1975年,陈刚根据口笛独奏曲改编并首演的《苗岭的早晨》广受欢迎。这首作品曲调热烈明快,富有苗族飞歌音乐的特色,既吸收了口笛的技巧,又发挥了小提琴演奏技巧的优势。从中还可听到二胡的滑音、笛子的花舌、鸟鸣、芦笙的音调和苗家舞蹈音乐的节奏。乐曲不仅描绘岀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景色,更生动呈现出苗族人载歌载舞、盛大热闹的苗年景象。所以当时很多小提琴演奏家都热衷于演奏这首改编曲,风行一时。作曲家兼小提琴演奏家李自立于1973年创作的《丰收渔歌》,是一首民族风格非常强的小提琴独奏作品。乐曲以潮汕一带渔歌为语境,以南海波涛为背景,描写了渔民们出海捕鱼丰收归来的喜悦情景。此外,还有许多小提琴曲都改编自不同的歌曲,如革命歌曲《壮锦献给毛主席》、电影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这些小提琴改编曲运用西方的作曲手法使声乐作品更加器乐化,根据作品的旋律进行主题发展、扩充,将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与较为“洋”化的创作技巧相结合,创作出生动且带有生活气息、兼具小提琴技巧特性的作品。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贾晓程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2期(总第63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2期目录

  艺术性和大众性的和谐统一是音乐创作的核心——访音乐家何占豪(禹洁)

  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导向性、权威性和专业性

  来听一场弓弦盛宴——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启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