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粤港澳大湾区舞蹈文化创意体现在多个方面:舞蹈与岭南传统文化交相辉映,活用海上丝绸之路元素,传统与现代流转协调;不仅开拓形式之新,还拓展思想之深,舞文跨界,内外兼生。大湾区舞文艺术将更加立足本土,走向海外,兼容并包,跨界共融。
关 键 词:跨界 舞蹈创意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排出“9+2”阵势,集结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九市和香港、澳门,意在促成湾区发展的化学反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城市群互利共享,协同创新,先进性、包容性兼具,发展网络科技经济和文化创意,发展低成本高效益的创意经济,文化立湾,文艺共生,舞动大湾区文化创意。粤港澳大湾区七千多万人口,人流与物流都大于纽约湾区等国际著名湾区。为了解2017至2018年大湾区各地文艺最新动态,我们做了实地调研。其中,舞蹈界围绕“出精品、推新人”宗旨,创编舞蹈精品力作,业绩斐然。笔者调研思考的问题是:大湾区各地如何实现舞蹈的传统文化再造,打造出精品化、全民性、国际性品牌,如何推进大湾区舞蹈艺术创意发展,以促进大湾区文艺建设。
一、岭南风创意:传统文化的舞蹈再造
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如粤语、粤曲、香料、珠三角疍民文化、水乡文化、咸水歌、舞龙舞狮、多民族文化融合等,将这些岭南文艺、民俗、风情符号纳入创意体系中,重铸岭南风,大有可为。从跨界角度借舞蹈对传统文化进行再造,要重构传统元素,突出符号;更要重振岭南精神,突出精神。
一是再造广东小调符号元素。这是20世纪初流行音乐,而粤语流行曲则在20世纪末风靡神州大地数十年。广东歌舞剧院推出、由周莉亚和韩真编导的大型原创舞剧《沙湾往事》[1],以舞蹈描绘岭南音乐发展自画像,讲述沙湾音乐前辈们的燃情岁月。经典广东小调流芳百世,悠扬婉转。凉风秋月谱南音,汲取行云弹粤韵。
舞剧《沙湾往事》剧照
该舞剧再现岭南小镇风土人情。沙湾古镇有800年历史,人杰地灵,音乐名家辈出,如“何氏三杰”。全剧不仅再现失之交臂的凄美爱情,再现音乐人的坚贞执着,更再现民族气节。舞蹈既有民族风,也揉入芭蕾舞神韵,舞步款款,优雅含蓄,细腻精美,不浮夸,不矫情。男女主角表演生动深情,肢体语言相得益彰,暖动人心,犹如梁祝化蝶。
舞台道具的岭南风元素运用巧妙:广东乐器、岭南祠堂、雕刻扇门、灰塑砖雕、斗拱飞檐、古镇古街、石路雨林、雨打芭蕉、透明纱伞等。电脑控制四扇岭南风木门景片,能60度旋转、平行移动,布景营造出如画的岭南风光、封闭的鸟笼婚房、富丽的家族中堂、幽静的后花园、紧张揪心的抗敌夜晚……半封闭舞台、全通透场景自由切换,换景换空间换心境切换巧妙,多维呈现空间场景转换,灯光烘托环境,空间表现力妙绝。演奏工具高胡旋律有细腻的情感转换,为广东音乐独有。巧用大鼓再现与日本士兵抗争的勇猛,再现龙舟竞渡、同仇敌忾的龙马精神。演员穿上黑色木屐拖鞋别有风情,空留木屐在台上,空符号也生出了故事、亮点。
《沙湾往事》剧照
精致的大红喜桌虽连成鹊桥,却远隔牛郎织女,长桌上天人交战的双人舞直击人心。五张椅子交替穿插,表现家族五人复杂挣扎的心理冲突,内心活动以椅上脚法呈现文法,借用了现代舞蹈的元素。五张椅故事设计了无数方案,后定其一,舞蹈画面丰富,有很多想象可能性,类于毕加索立体画风。舞蹈是空间艺术,与众不同的场域驾驭的多元性赐予意义的无限丰富性。诗语,是语言的最高表达模式。而舞蹈音乐是无语的表达,是更加抽象的沟通模式。
二是再造香料符号元素。香料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重要物资,也是珠三角一带很多地名的共同字号,如澳门又名“香山澳”,说明岭南文化有种香、制香、香料中外贸易的悠久传统。东莞舞协主席刘影联合韩真共同编导女子群舞《莞香》[2],题材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东莞莞香,独辟蹊径。该舞巧妙化用岭南元素。第一是轻薄如烟的纱巾,翩翩起舞之时,恰似莞香袅袅。舞者翩翩,再现造香、拈香、燃香、闻香等优雅舒缓的系列舞蹈动作,展现东莞女子制香的细腻精巧、贤淑静雅。加以袅袅婷婷的烟雾银幕视频配合,展现独特巧妙的焚香、潜入心扉的闻香、心旷神怡的醉香。第二是清雅淡蓝的岭南长裙服饰,与幽蓝淡白的灯光相得益彰,偶有桃夭的桃红色灯光,恰似莞香燃烧的微光,透露出东莞女子勤劳淳朴、沉敛雅致、秀外慧中的精神气质。第三是粤曲曲风,激活岭南风情的听觉记忆。第四是岭南镂空雕花的庭院门扇、窗棱的舞美背景。全舞如莞香般恬静,如烟如雾的流淌之美,再现禅意灵修的悟香之道。这种香气足以让时光静止,让精神得以安放和滋养,很有林怀民《水月》太极舞般静气凝神的韵味。舞蹈《莞香》不仅是莞香文化艺术精髓的提炼,更是一种淡泊从容的姿态和生命禅意的对话。如果再加上现场的莞香香味四溢,则是更加精妙,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层次,多方位地感悟莞香的禅悟灵性。
三是凸显舞龙舞狮的传统文化龙马精神。龙,兴云布雨、掌管福祸,是颇有感召力、向心力的威权符号。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云:“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国人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热衷于赛龙舟。岭南百越族自古就有龙蛇图腾崇拜,端午赛龙舟更是漂洋过海,深入东南亚、大洋洲乃至欧美各地,成为国际性联谊竞技活动。东莞独创少儿群舞《龙舟》,划船划浆,齐心协力,群龙有首,红衣儿为首,白衣男为众,少儿舞蹈动作刚劲有力,以拳划浆,以红色船桨为道具,搏击冲浪,电闪雷鸣,鼓点阵阵,声光电影,声效音效震撼,动静结合,张弛有度,阳刚力度十足,给脂粉气过重的时代增加了一抹朝霞。《龙舟》与《莞香》一阴一阳,太极相生,珠联璧合,再现大湾区的岭南古风余韵。
舞狮醒狮,也盛行于粤港澳大湾区。瑞兽狮子被赐予避邪、镇煞、防火、制风等功能,每逢节庆、集会以舞狮助兴。1905年高旭等留日学生创办《醒狮》月刊宣扬革命,梁启超将狮子作为国族象征。昔日,狮子来自“丝路”;今日,“醒狮”已成为大湾区民间舞蹈品牌,从粤桂、港澳传至东南亚、欧美华侨社区,“醒狮会”成为联系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纽带。北狮流行于长江以北,南狮即醒狮,多为文狮,服饰艳丽简洁,模仿狮子表情动作,动作谐趣,传神逼真,融音乐、舞蹈、武术等于一身,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既是中华民族传统舞蹈,又是体育项目。1993年徐克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至为经典。大型岭南风民族舞剧《醒•狮》2018年9月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排,描述广州三元里抗英故事。此剧不仅讲述百余年前广州城的风雨飘摇故事,更讲述今人如何看待当年满城疮痍的广州人如何揭竿而起、击鼓出狮,展现中华民族的觉醒时刻,以传统形式传递现代精神意义。该剧巧妙结合民族舞蹈与传统舞狮,融入南拳马步、南派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技巧,穿插举狮头旋转跳跃、上凳椅、挥南拳等高难动作,尽显醒狮龙猛精神。全剧策划五年,采风三年,剧本易动13稿。2016年先有试水之作小舞剧《醒》,获省岭南舞蹈大赛金奖。醒狮指导赵伟斌为“南狮王”赵继红之子,狮头出自佛山黎家狮第五代传承人黎婉珍之手,手工细腻,样式饱满。同名漫画,由香港《风云》铅笔线稿作者之一周胜主笔,参加2018中国国际漫画节。同名纪录片参加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展演。此舞剧实为多地心血特色交融力作、岭南跨界改编新型代表。中山舞蹈《舞醉龙》获省2016年度群众文艺作品评比二等奖,2017年亮相省“健康知识进万家”系列活动。澳门京剧《镜海魂》也有舞醉龙元素。2018年东莞舞蹈《我是广东人》跨界融合醒狮、南拳、岭南舞蹈,再现小孩如何在爷爷的教导下从舞箩筐者成长为舞狮传承人,以小见大,表现广东人坚守坚韧的品格、奋发向上的风采。
四是化用典籍传递传统孝悌精神。大型舞剧《弟子规》通过现代审美的舞蹈语言再现《弟子规》精髓:孝心无价、教育至上;以符合现代审美的清新简洁舞蹈传扬 “孝道”,反映家庭教育和伦理,为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开辟新路径。该舞剧2017年入选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并获奖,2018年在港、穗、鹏、莞等地巡演了10场。如何继承和再造传统优秀文化,大湾区可与东南亚华人社区互相取经,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建立文化交流圈。如马来西亚槟城华人钟灵独立中学也注重《弟子规》的教学以及鞠躬礼仪等实践,传统文化在海外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
五是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创造多元舞蹈。大湾区是多民族融合地区,舞蹈界注重吸纳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元素。舞蹈家文艳平常到惠州各地采风,吸取少数民族舞蹈灵感,创编《美丽的大自然,我们都爱它》《中国印趣》《七彩画笔》《青青竹儿》《凉帽上的童谣》《摇啊摇》等精品,融入了瑶族舞、壮族扁担舞﹑瑶族长鼓舞等元素。
《青青竹儿》
广东致力于岭南风舞蹈群众推广。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增设岭南舞论文比赛。2017年初省舞协组织中青年优秀编导深入各地村镇采风,体验埔寨火龙、观音娘娘、谢圣仙娘元宵巡游、畲族舞蹈、英歌舞、钱鼓舞、杯花舞、雷州狮舞等岭南民俗,独创15个健康舞,结集为《岭南百姓艺术健康舞教材》(第二辑)书籍和音像教材,在21个地市免费开设师资班,千余名舞蹈骨干参训。
岭南风以农业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又吸取中原和海外文化,兼收并蓄,务实开放,求活创新,近代得风气之先,在粤剧、粤绣、禅宗、中医、香料、牙雕、陶瓷、桑基、鱼塘、曲乐、画派、影视等农工商艺政教各领域均有突出成就。大湾区岭南风舞蹈可从中寻找题材、符号元素,加以创意开发,既讲究整体感,也讲究个体感、区域特色。虽说九城二区连成一片,但文艺发展讲究和而不同,突出个性优势,强调精品意识。岭南创意再造可抓住当地符号特色、文化亮点,论证开发,写好剧本,舞文结合,跨界合作,打造舞蹈精品。
二、“海上丝路”创意:大湾区舞蹈联动法
大湾区文化圈处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带,有必要弘扬海上丝路文化精神:中外多国贸易交流、文化多元合璧、人员跨国流动、多方联动。海上丝路的重要文化精神在于移动交流、互渗交融。大湾区亟需推动“9+2”城市群的联动性、国际化交流的新文化样态。
一是以舞蹈呼应城市文化,凸显国际性、海洋性、开放性、前沿性、移民性等城市性格,彰显新时代的海上丝路精神。深圳有典范意义,首创“舞蹈月”,自2017年起承办,每年一届,有赛事、展演、研讨会、培训等板块,舞林高手巅峰对决。国际舞蹈赛事过招,增强中外舞蹈文化交流,“深圳舞蹈月”开幕大秀均为世界杯国际标准舞世界公开赛。此赛已连办15年,在亚洲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纳入深圳城市文化菜单。2018世界杯第十六届国际标准舞公开赛成为首个由中国人自主举办的国际性国标舞比赛,来自中、英、美、俄、澳、意等国的顶尖选手汇聚,参赛五千余人,为历届最高。闭幕式则有街舞展演,美国、法国、中国等地舞团舞者共赴街舞盛会。深圳是青春之城,市民平均年龄三十多岁,街舞契合深圳的城市性格,象征着热烈跳动的活力脉搏。深圳街舞不断走向国际化,吸引国际最顶级的舞者参加。
澳门也注重中外文化交流,国际青年舞蹈节于2018年7月开幕,主题为“一带一路——全城舞动”,邀请中外550名青年巡游跳舞,由大三巴经玫瑰堂巡游至议事亭前地。还有“户外嘉年华”“艺能展现工作坊”“雅文舞动之夜”等活动。2017年7月澳门舞蹈总会成立并举行理监事就职典礼。澳门2018年新办《大湾区时报》,意在建设新型的湾区国际媒体。
二是建设大湾区更加鼓励区域之间的流动、互联,城市舞蹈联动交流或合演日益增加。“深港澳舞蹈交流展演”已举办两届,三地文化深入交流,展演节目不暇接,舞力十足。如深圳龙岗大围屋艺术团《浮流》、香港舞蹈团《四季》、澳门独立艺术家《Well Come》,虽然舞种、风格、肢体语言均有不同,却能表达共同的情感和理念,三地舞蹈家互相借鉴,了解不同城市的舞蹈生态,增进三地艺术交流、城市间的文化认同,共同探讨大湾区经济文化建设。2017年7月30日,中山舞协会大学生枢纽组织受邀参加“香港中山是我家”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暨第二届香港中山文化节。2017年10月底,黄埔区舞协访问团一行专程来与东莞舞协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参观交流活动。这都是粤港澳舞蹈界为促进大湾区文艺交流作出的有效贡献。
城乡之间移民更加常态化。关注流动人口、流动文化是艺术创作应有之义。深圳是典型的移民之城,现代舞剧《浮流》呈现了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日新月异和外来移民们的追梦。13名舞者肢体律动再现了浮动的城市、川流的人群,把飘浮、弧线、流动等意念带给身体质感,把牵挂、梦与现实等情绪包裹进层层动作设计中,精神、身体、视觉相互支撑,创造真诚走心的情感交流,富于现实感。
三是大湾区舞蹈界借用海上丝路等元素启动创意,咸水歌、疍民、渔民、渔业文化等凝结珠江三角洲的水乡风情。疍民“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珠海舞蹈《疍水谣》在悠扬类似客家山歌的民谣音乐背景中翩翩起舞,形象再现渔女们摇桨、出海、撒网、捕鱼、收网、补渔网,一齐抵抗风浪等生活场景,再现水的柔情、舟的坚毅,还加入两代人视角,年轻一代依依不舍地与祖辈疍家生活告别,呈现新旧文化交替。
海上丝路舞蹈创意不仅吸纳传统,也化用现代元素。广东现代舞团的舞剧《潮速》于2018年9月30日上演,为国庆献礼,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该剧讲述弄潮儿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激扬澎拜,经历40年潮涨潮落,颜色幻化的巨幅轻纱隐喻大海、潮水,配合影像视频呈现大浪淘沙的视觉冲击,有震撼效果。
三、思想圆舞:大湾区创意破局
好舞蹈要有思想、有个性,这是大陆舞蹈界的痛点。面对当前舞蹈存在的难题困局,如何对症下药呢?
一是舞动思想的圆舞曲。好的舞蹈有独创性、个人性、思想性,不与人同,无法用既定概念和术语来归类,而常常让观众惊叹:怎么可以这样跳?比如梅卓燕以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浑然天成风格,成为香港舞坛标志人物,是少数享誉国际的华人独舞家。她的舞剧《日记VI:谢幕:五十年不变舞照跳》将日记入舞,献给已逝去的好友皮娜•鲍什,灌注中外友谊,舞动人生哲思,这出自传式舞蹈剧场让人感悟到港式创意精品舞蹈的思想穿透力。
二是善于向文学吸取灵感。梅卓燕自身就有作家的素质。2009年其正值50岁,《日记VI》以舞蹈再现半世纪日记,坦然面对更年期身心变化,屏幕显示各种数据和画外音旁白:身高体重、蛋白质胆固醇、血糖血脂……医疗数字指标竟然推上舞台,很有荒诞感、戏谑感,让人在笑中含泪。作家梅卓燕也与其他作家有缘,如与也斯、白先勇、林怀民等多有改编合作,生成佳作《游园惊梦》《独步》《狂草》《日记》系列等,港台舞文互动,琴瑟和鸣。梅卓燕曾有《舞文》杂糅改编多部文学作品:一人饰演双角,既是《边城》翠翠,也是《游园惊梦》蓝田玉,尾声部分还改编也斯之诗《诗游》。香港善于演绎文学的还有黎海宁,被林怀民誉为“李清照式的编舞家、最厉害的华人编舞家”。1991年黎海宁以舞演绎屈原《九歌》,1993年林怀民的云门舞集改编为祭典舞剧《九歌》,两者可以对读。1995年,黎海宁将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改编为现代舞剧《隐形城市》。2001年,梅卓燕《花葬》脱胎自《红楼梦》。2007年,黎海宁《女书》以“女书”为灵感起点,即湖南江永一带女人们在纸扇和红布上自创文字,与其他妇女秘密互诉愁苦;舞段标题“我”“你”“她/他”,则恰似黄碧云小说《烈女图》的结构;该舞还取灵感于西西小说《解体》,抽丝剥茧般呈现女性层层包裹的细腻内心,致敬为自由和幸福搏斗的女性。香港舞蹈家像作家刘以鬯、陶然、也斯、李碧华、董启章等,善于故事新编。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杨云涛编导的舞剧《倩女•幽魂》、徐克监制的经典电影《倩女幽魂》都改编自经典名著《聊斋志异》。舞剧版浪漫唯美,展现男女主角邂逅、相恋、难舍难离的动人情节,以蓝色的冷色调为主,描绘凄美爱情,女鬼聂小倩被妖怪威逼害人,又被书生宁采臣的正直真诚打动,宁愿牺牲自己,助其脱离险境。他拼命遮挡阳光,试图挽留,而她回眸远去,依依难舍。舞台背景快进视频,熟悉的影像音乐唤起人们对香港文化的深沉记忆。男女主演的双人舞尤其动人,抒情婉约,拨人心弦。2017年7月舞剧《倩女•幽魂》在广州大剧院上演,还有舞台剧《朝暮有情人》、话剧《最后晚餐》《最后作孽》,港味十足,助阵广州大剧院“香港文化展演月”。[3]
三是善于向电影取经,充分运用现代声光电,突出技术新变。上乘电影大师多是电影作者,即导演、作家、编剧身兼一体,感性与理性、文字与光影、心理与思想互相滋养,如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伯格曼、基耶斯洛夫斯基等。电影即导演个人作品,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影片不是类型电影,而是艺术片。上乘的舞蹈大师也是舞蹈作者,即舞家与作家身份合二为一,如台湾的林怀民,香港的梅卓燕、黄碧云等,都很有代表性。梅卓燕《日记VI》巧用声光电,糅合舞蹈、音乐、文字与录像,再现日记系列六篇,呈现梅卓燕跨越30年的人事经历和感悟,既像电影又像有声小说,又像夜间广播。影视技术也可用在舞蹈展演中,舞影融合成为潮流趋势。要么借助影像再现历史,为舞蹈空间艺术注入时间因素;要么利用后期技术处理更精细地呈现高难度的动作,如用延时处理让舞蹈动作持续更久,产生更震撼效果;要么运用“遥在”全息技术,实现异地同时的即兴触感舞蹈创意实验。新科技不仅仅用在舞蹈艺术的宣传推广传播方面,而更要有创意地运用于舞蹈艺术中,如观众实时互动的舞蹈、新触感舞蹈、即兴舞蹈、跨媒介舞蹈等,开拓出舞蹈艺术破局的手段。舞蹈与视频、电影、新媒体的新型关系完全可以开拓出全新的研究课题。大湾区舞蹈界呼唤像梅卓燕一般的舞蹈家,创编出有创意、有思想、有灵魂的舞蹈,融汇中西文化,切实产生国际影响力。
四、未来之思
总而言之,粤港澳大湾区的舞蹈创意发展关键点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挖掘岭南本土特色。舞蹈是空间艺术,大湾区舞蹈需要省思在审美空间、政治空间、教育空间、日常空间找到契合点、融合点,注重扎实认真的岭南田野调查采风,寻找从土壤里来的、自然生长的民间精神,挖掘岭南文化的集体和个体记忆,挖掘地方特色的符号。岭南风符号如岭南画派、音乐、三雕一彩一绣传统工艺,沙面和十三行博物馆等海丝文化地标,这类文化创意产业如何进行传统与当代再造?疍家能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联结纽带,创造新式的疍家歌剧或舞蹈?根据每个符号在不同区域、海外华人社区的意义变异,进行创造性的再造拓展。广东改革开放40年,但相比港台较少标志性文艺产品、拳头品牌。岭南故事如何讲述,岭南形象如何建构,岭南品牌如何打造,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发扬区位、经济、文化优势,推动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创作岭南风创意产品,未来需要研究。
二是拓展全球化视野。无论古今中外,不拘东西南北,视野宽广,既有传统优秀文化的重构,也有当下新潮话题的汇入,拓展国际市场,走向世界。在深度上,省思为大湾区舞蹈注入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在广度上,体现大湾区舞蹈兼容并蓄、舞蹈语言丰富、地域文化突出等特色;在温度上,有扎根民间、志存高远、德艺双馨的艺术情怀,挖掘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北上广三地的最新舞剧精品可多切磋交流。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都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语言流、艺术流、文化流活跃,可多研究外来文化入粤情况,“引进来”选题有当下意义。
三是学科的跨界交流,各行各业注重交流互动融合。如岭南舞蹈、音乐、文学、影视纪录片、绘画、彩陶等,凝结在岭南文化话题下,聚焦明确,大湾区不同地域多进行沟通,凸显差异或者弥合差异,互通有无,寻求创意灵感碰撞点,以实现意大利美第奇家族般的创意效应。推动产业发展,形成“文化+科技+金融+旅游+创意+休闲……”新模式,成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形成“创意产业园、设计园”规模效应。打造产业服务的平台,如深圳文博会已举办至第14届,多创办此类高端国际文化活动,树立新城市国际文化品牌。2017年广州致力于“文商旅活化提升区”建设,以文商旅融合发展为抓手,擦亮传统文化品牌,扶持羊城讲古坛、趣味灯谜、琴棋书画、粤剧文化广场、广府文化周等传统文化品牌,创新文化活动形式,落实文化惠民政策。每逢重大纪念庆典节点,在音乐、影视、舞台剧、美术等领域创作出能在国家级和国际级平台亮相的一批力作,使大湾区成为重要的文艺精品生产基地。
四是湾区文化注重科技创新。有必要思考舞蹈与网络文化如何有效结合,“互联网+文艺”如何“+”。思索网络文化社区无缝对接之道,占领网络文艺创意发展先机。广东“舞蹈+互联网”深化升级,舞蹈大赛多采用网络抢票、现场网络直播形式,开设全民评论互动专区。如广州“赞赞我的国”活动、评选文艺达人秀、小小文艺轻骑兵活动都鼓励选手通过抖音平台发布视频,与观众互动。同时各大报社、权威媒体对赛事进行全程跟踪报道,省市电视台对活动进行实况录制及展播,新旧媒体结合,受众面广,影响力大,扩大舞蹈惠民的广度和深度,全方位提升岭南舞蹈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
五是拓展新的宣传传播渠道。在当前私人定制、用户定制时代,用户生产内容,而不是专业生产内容。过去,舞蹈等艺术传承多采取师徒制,而如今策划举办各式网络舞蹈大赛,用户自舞,群众共舞,海选好手,在大众化和精英化之间找到平衡互动之道。大湾区城市既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老城商都,也有蓬勃发展的国际新城,新老碰撞融合,最能激发跨界创意。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像家庭没有相册一样。广州深圳都在谋求建成纪录片之城,也在拓展微纪录片。认识一座城,可从一条街一条河一位名人开始。“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能否发展到像广交会般有名气?“他们在岛屿写作”已连续推出十几名港台作家纪录片系列,如余光中、白先勇、洛夫、痖弦等。推进文化强市、强省要推进城市文化名片建设,如多拍制舞蹈家、作家等文化名人的访谈系列。
大湾区建设刚起步,可以深化探讨:如何打造有国际视野、民族特色、国家立场的创意文化经济?如何向纽约长岛、东京东京湾、悉尼双水湾、香港浅水湾等世界八大湾区吸取先进经验?大湾区珠三角与长三角、京津冀相比,有怎样的文化特色适应交错发展?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究思考。
*本文系广东省人文社科特色创新项目《粤港澳跨媒介创意研究》(2016WTSCX015)的阶段性成果。
[1] 《沙湾往事》2014年10月8-9日在广州大剧院公演,获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的优秀剧目一等奖及各类单项奖。2014年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成为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全国八台大戏之一,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第十四届精神(转下页)(接上页)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陆续在京、津、港等二十多个城市巡演,参加央视《我要上春晚》《直通春晚》录制。2016年1月7日至10日在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连演四场。2018年7月26日百场庆典演出于广东演艺中心大剧院,由广州交响乐团现场伴奏,这是该乐团继1989年伴奏舞剧《南越王》后,时隔近30年后再次为省歌舞剧现场伴奏,两大院团再次合作。
[2] 2017年,《莞香》获中国文联“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项目专项资金资助;获广东省年度文艺作品一等奖;省音乐舞蹈花会比赛群舞专场获金奖;参加CCTV3《群英汇》栏目展演、CCTV《舞蹈世界——舞蹈全民星节目》,获“舞蹈全民星”奖;获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舞一等奖等专业赛事奖项;还多次代表东莞在国家级、省级演出活动中亮相。
[3] 《倩女•幽魂》揽获“杰出女舞蹈员演出”“杰出男舞蹈员演出”“杰出布景设计”三大奖。香港舞蹈团宣言为“融汇中西 舞动香港”,近期佳作还有《清明上河图》《雪山飞狐》《双燕-吴冠中名画随想》《兰亭•祭姪》《金曲舞韵顾嘉辉》《花木兰》《梁祝•传说》《风云》《踏歌行》《红楼•梦三阕》《中华英雄》及《彩南云现》等,古韵古味十足。舞剧《舞•雷雨》,香港主创与内地舞蹈演员合作,导演邓树荣联合编舞邢亮和梅卓燕,演员来自江苏演艺集团歌剧舞剧院,2017年11月28日在广东歌舞剧院上演。
作者:凌逾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2期(总第41期)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副主编:周由强(常务) 胡一峰 程阳阳
责任编辑:何美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