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境外之镜>正文

蒂姆•波顿电影的审美取向(姚童哥 金妹)

2018-09-2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姚童哥 金妹 收藏

  内容摘要:蒂姆•波顿是好莱坞极具个性的另类导演,他的作品无论是影视长片还是动画电影都渗透着他个人很强的华丽而颓废的哥特风格,这种暗黑的气质与他所拍的主题柔情以及色彩斑斓的童话故事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从而形成了他独有的视听语言风格,他的作品所蕴含的诡异的视觉审美,与充满人性的真善美相互对立相互融合,一次次打动观众的内心世界。本文以蒂姆•波顿荒诞的21世纪几部重要影片为对象,结合他的童年以及早期的经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特征,人物性格的新变化、服饰、配乐以及空间色彩运用等多个角度研究其电影的新倾向,并对其作品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作出反思。

  关 键 词:蒂姆•波顿 审美取向 黑暗 哥特式 温情

 

  蒂姆•波顿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美国荒诞玄学导演之一,被誉为电影界的鬼才,他的大部分影片都有不错的票房,既表现怪异的黑暗风格的同时,也能受到大众的欢迎。蒂姆•波顿的作品怪诞不羁,却有着让人着迷的魔力。奢华而颓废忧郁的暗黑风格是这位鬼才最被人称道的特色之一。人们提起他的电影,会说“哥特”“黑暗”“古怪”。依仗着夸张的色彩,古灵精怪的人物,风格迥异的服饰,摄人心魄的配乐,波顿作品一次次打动观众。这些想起来本来应该毛骨悚然的暗黑画面,在波顿的电影里,却像恶作剧玩具店那样绚丽多彩,并充满着戏谑的童趣,反倒是那些大呼小叫、四散而逃的“成年人”“正常人”变成了异类。在蒂姆•波顿的电影艺术里,黑与白、恐怖与友好、残忍与温柔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词语,长相奇异的人和怪兽可以无畏而高尚,恐怖的画面也充满温暖和恬静。“他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天才,一个怪咖,一个疯狂的、杰出的、勇敢的、超级有趣的、离经叛道的也是最忠诚的朋友。我从来没见过任何人能这么明显地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同时却又和谐融洽。这就是蒂姆•波顿。”[1]这是与蒂姆•波顿合作多次的挚友约翰尼德普对他的评价。

一、蒂姆•波顿的早期电影

  蒂姆•波顿出生在伯班克,童年封闭而孤独。幼年时他的房间被父母莫名地钉上了很多木板,只剩下两条细缝让他看外面的世界。从小没有朋友,学习成绩也不好,他不务正业,偏偏喜欢创作绘本和看恐怖电影,长时间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不能自拔,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黑暗内心,脑子中充满了奇幻怪异的想法,这也为他之后的创作和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个孩子我非常内向。我认为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做每个孩子爱做的事情:看电影,玩儿,画画。这些没什么不寻常的,不寻常的是那些你终其一生都想做下去的事情”[2],蒂姆•波顿评价自己的童年时说道。可以看出波顿的童年更多是与怪诞、黑暗、前卫、孤寂相伴的,他喜爱看悬疑恐怖片,小时候经常自己跑到电影院看《尖叫吧,博古拉》《杰凯尔博士和海德姐姐》和《战龙哥斯拉之怪兽总进攻》等这类吸血鬼和怪物类的电影,我们在《科学怪狗》[3]中能看到,喜爱拍怪兽片的维克多,便是蒂姆•波顿小时候的写照,没有玩伴时,电影便是他的好朋友。

  “有段时期,星期六下午电视里也会播些影片,像《不死之脑》,里面的人把手臂扯掉,临死前用他血淋淋的残肢沿着墙壁滑过,而一个装在盘子里的头颅对他发出嘲笑。现在他们不会在电视里放这样的电影了。”[4]波顿对于这类影片不感到恐惧反而记忆尤深、趣味盎然,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他日后的电影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对于电影的兴趣,使得蒂姆•波顿积累了一定的电影素养,他的个人风格也在童年时期的恐怖电影熏陶中形成。高中老师便鼓励蒂姆•波顿在大学进行艺术方面的学习。1976年,蒂姆•波顿进入加州艺术学院学习,一开始便获得了奖学金。波顿对于迪士尼的学习如此说道:“学习就像是在军队一样,我从没参过军,加入迪士尼培训计划的经历可能就是我有过的最接近军旅的经历。迪士尼派出的人来讲授迪士尼的理念。学校气氛不是特别严肃,这是我第一次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他们都有相似的流浪汉似的外表,都因对《星际迷航》或者类似玩意儿的狂热而被人嗤笑。” [5]迪士尼的氛围使波顿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波顿在1979 年加入了迪士尼,然后作为动画师跻身动画片《狐狸与猎狗》剧组。很快他确定了自己的前进方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与风格,在1982年,他执导了第一部定格动画短片《文森特》,也是蒂姆•波顿日后一切事业的起点。在蒂姆•波顿的传记《在好莱坞图谋不轨:波顿谈波顿》中对《文森特》这样评价:“《文森特》具有明显的 20 世纪 20 年代德国表现主义黑白电影的风格,具有一定的荒诞玄学思想,内容说的是七岁小男孩文森特,他头脑有些不正常,幻想自己是文森特•普赖斯。波顿自己的童年被文森特•普赖斯的电影影响至深,现在文森特也想象自己是活在文森特•普赖斯的电影里,不停地在平庸的乡村现实生活和脑中的幻想世界之间穿梭,连他的狗都被他拿来做实验——这只狗将在他下一部电影《科学怪狗》里作为主人公再次出现——而当他的姨妈来访,他一边接待一边脑中浮现把她丢进熔蜡做成蜡像的场景。在电影结尾,文森特在黑暗中躺在地板上,爱伦•坡的诗歌《乌鸦》同时响起。”[6]

蒂姆•波顿导演的动画短片《文森特》 1982年

  《文森特》作为蒂姆•波顿事业的起点,其中的许多形象都使用到了波顿日后的创作中,《文森特》既是导演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的一些电影角色的灵魂载体,如《科学怪狗》中的维克多、《剪刀手爱德华》中的爱德华、《僵尸新娘》中的维克多这样“文森特式”的角色,这是我们研究波顿电影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蒂姆•波顿之后希望通过《文森特》的拍摄来说服迪士尼公司制作时间更长的3D影片。《文森特》一完成,他就准备好了大量的资料以及图片,并且通过《圣诞夜惊魂》的节奏写了一首诗。蒂姆•波顿自己并不担任《圣诞夜惊魂》的导演,他基本委托赛力克为他实现幻想,其中的木偶是用塑料制作而成,每个头都可以替换,影片制作细腻,不同寻常,耗资1800万美元,最终盈利7000万美元,这也刺激了后来可爱小怪物动画的出现,如《怪物史莱克》等。电影中浓郁的黑色幽默和哥特风格,处处可见童心未泯的波顿典型的个人风格。《圣诞夜惊魂》不单纯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对生活的隐喻,对命运的嘲弄,“好心办坏事”的故事离奇而好笑,拍摄出来的影片就更加古怪有趣。

二、蒂姆•波顿21世纪电影新倾向

  角色的造型设计不仅仅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外表形态,还可以折射出其性格心理以及身份地位等。在21世纪蒂姆•波顿电影中的人物造型的设定和表现不同于他之前的作品,之前苍白消瘦的角色是蒂姆•波顿电影里必备的形象,从他指导的第一部动画短片《文森特》便可看出他的角色形象雏形,蓬乱的头发、大大的眼睛和消瘦苍白的脸庞,还有枝干一般枯竭的身躯和四肢,几乎就是导演本人的真实写照。但在蒂姆•波顿后期的作品中,这样的形象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如《僵尸新娘》里的男主角维克特,还有《科学怪狗》里的小男孩维克多,他们的形象更注重人文性的表达,侧重描写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不单是黑色幽默的、古怪荒诞的哥特元素,这些元素来源于现实世界,让观众忍不住为之动容,引起共鸣。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新哥特式形象的出现,《理发师陶德》里的本杰明•巴克,这位心狠手辣的复仇者发型蓬乱却有型,面容苍白,强调其病态的黑眼圈,更不用说《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疯帽子。这种哥特风格与蒂姆•波顿儿时喜爱看恐怖电影分不开,在进入迪士尼所创办的加州艺术学院学习后,蒂姆•波顿在迪士尼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仍旧保持了自己一贯的作画方式,在不变中寻求变化和突破,也因此在后期加入迪士尼公司后显得与迪士尼风格格格不入,他有着无法被束缚的想象力和个性,这也决定了他的角色永远会是带有他个人色彩的哥特妆容的独特形象。在影片《僵尸新娘》里身体已经半腐朽死去的新娘艾米丽,她的一只眼睛会时不时冒出一只蛆虫,腿也会不小心就断掉,还有《科学怪狗》里身体被撞得七零八落,最后被缝合复活的小狗Sparky,这类元素充满了蒂姆•波顿的电影,导演将这类本是代表邪恶和恐怖的物象,赋予了人性的光辉和情感,生成了一种独特的反差魅力。而这种恐怖外表下的真、善、美也是蒂姆•波顿的电影能唤起人们共鸣的关键,这些丑陋的骷髅和尸体仿佛隐喻着现实中一个一个不被理解的孤僻心灵,他们如影片的结尾一样,在波顿的电影世界中找到了慰藉。

  2016年底上映的新作品《佩小姐的奇幻城堡》是一部成熟套路的好莱坞商业片。人物造型上更趋向于去表达每一个特异人的奇幻功能,但是如果放在10年前,或许会更新奇一些。在特效视觉疲劳的今天,效果就差多了。在影片到后半段噬魂怪的出现,把影片带入迟来的高潮。然后慢慢渐入佳境,在吃眼珠和骷髅军队的画面出现时,终于能感觉到,这就是蒂姆•波顿的电影。或许,人物造型上的重口味,加入了童趣化的元素,孤儿院的奇异人都是儿童,因此整个影片虽然弥漫着蒂姆•波顿式的阴郁游离和荒诞,但是可以定义为少年版的蒂姆•波顿式电影,这也可以说明是人物造型上的回归。

  在蒂姆•波顿21世纪的电影中,主角的性格往往更加纯粹,鲜有复杂情感的角色存在。例如《科学怪狗》里,小男孩维克多只有一个单纯的信念就是想让他的小狗Sparky复活,这种执念也一直贯穿全片,他的初衷是纯粹的,没有杂质的。后来所带来的种种后果也是其自身所无法控制的,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反派”波顿不仅用了他一贯使用的像市长这样的“现实的成年人”形象,还加入了一些孩子,当一群孩子想要与他争夺他并不在意的科技展第一名时,维克多想的仅仅是救活他的小狗,这种纯粹也同样表现在《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的小查理身上,巧克力工厂一直是小查理的梦想,但是当拿到金奖劵的时候,小查理第一个想到的是用它来换取家庭所需的开支,幸好平时喜欢说脏话的外公及时阻止了他,而后当威利旺卡邀请查理成为他的接班人时,查理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他的家人能不能与他在一起,并在得知他只能独自前往后一口回绝了,小查理并没有面对理想和家庭时思考“to be or not to be”的痛苦和纠结,只是有着纯粹对家庭的爱,是任何诱惑都不可能动摇的,也是这种纯粹给了蒂姆•波顿的电影角色坚定人心的力量。或许就如波顿自己一样,他的电影角色,在哥特的外表下,温情和善良如光芒一般无法阻挡地从这些外壳的缝隙中用力地投射出来。《僵尸新娘》中,艾米丽在维克多无意中将戒指戴上她的中指后,欣喜若狂的她几乎是偏执地想要与维克多成为夫妻,她忘却了她与维克多其实是阴阳两隔,也没有想过自己在维克多眼里只是一具会动会说话的尸体而已,但是在被维克多拒绝后,在钢琴前耍起小脾气的艾米丽又是那么生动和可爱,我们不再以“她是尸体”的眼光看待她,这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有着僵尸外貌的可爱的少女,她原谅了维克多,并在最后终于能实现梦想的时刻,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将本就不属于她的维克多交还给了维多利亚,自己则在观众的泪目中,化身成千上万只晶莹绚丽的蝴蝶飞向天空,可见善良是蒂姆•波顿电影角色的代表,在当今社会中更注重真善美的流露,让观众感受到快乐和温情。

  波顿21世纪的电影风格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间离的效果,演员的表演往往是不那么写实的,通常都带有一种神经质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在之前的作品中也有一定的呈现。蒂姆•波顿与约翰尼•德普是相互协作多年的挚友,他们共同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形象,蒂姆•波顿的怪异想法和约翰尼•德普的哥特另类表演风格,两人第一次合作《剪刀手爱德华》便可以说是一拍即合,约翰尼•德普演绎出了机器人爱德华的木纳、忧郁和单纯,在后来的合作中,同样演绎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约翰演绎的威利旺卡,神经质、稚气、狡猾全都囊括,同时还有童年与父亲的矛盾带给他的阴影,这种与现实生活的行为模式相间离的表演风格,使得蒂姆•波顿的电影与现实产生了微妙的距离,人们在观看时会代入电影之中而忘却现实的面貌,正如一场电影是一场梦般,蒂姆•波顿认真做着自己的梦,我们在他的梦中欣赏他的世界,每个人又从中解析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这一个梦境变成了千千万万个不同的梦境,就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喜欢蒂姆•波顿电影的影迷心中,都藏着一个不愿倾诉的“蒂姆•波顿”,“他”是我们相处多年的好友,也是我们不愿意展露的秘密,我们害怕“他”是不被理解的,于是我们通过波顿的电影倾诉。那里面怪异的角色,做着奇怪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他们诡异而又可笑,但我们并不想逃离,而是想一探究竟,这种间离式的表演风格,是吸引观众深入电影世界的黑洞,也是波顿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

  蒂姆•波顿的哥特风格独具特色的艺术气质影响了影片中的服饰选用,包括其色彩、款式上的运用,体现出神秘、夸张和金属的感觉,每一次生动地将中世纪欧洲的哥特艺术的复古华丽以及现代神秘另类的气息呈现得淋漓尽致。

  在蒂姆•波顿21世纪的几部作品中,暗黑的哥特风格虽然是电影的主色调,但在这个主色调中通常都会穿插进色彩绚丽的画面,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倾向,就如同他的角色是诡异与善良的融合体般,暗黑与温馨绚丽的色彩也在他的电影中进行着反差地冲击与融合,产生别样的视觉魅力。《僵尸新娘》中,现实世界的色调单一,没有任何鲜艳的色彩作为装饰,如维多利亚的家中,空旷的大厅只有灰色与阴影的黑色搭配,人物服饰也以灰色调为主,给人乏味沉闷的感觉,但维克多来到死人的世界后,反而是色彩斑斓,紫色调的僵尸新娘艾米丽,黄色、蓝色等各色的骷髅,温馨的暖色灯光,还有僵尸们穿的各色的服饰,让人感觉亲切,与地上的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又如《理发师陶德》里,在压抑的主色调中,导演穿插进了洛维特夫人对于未来的幻想,幻想里色彩艳丽强烈,蓝天白云与海,张扬的服装色彩,展现了蒂姆•波顿对于色彩的拿捏功力,这也代表着洛维特夫人对于未来的憧憬,与现实的压抑主色调形成对比,显得更加绝望。

《僵尸新娘》 剧照

  在这样的色彩基调下,蒂姆•波顿电影中的音乐几乎都是由他的老友丹尼埃夫曼操刀制作,随着情节的需要,配合色彩的变化,与之融合,其中既有低沉、诡异的哥特风的小调音乐,同时也有欢快明丽的歌舞,音乐在电影中是引导观众情感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僵尸新娘》中,维克多第一次来到阴间世界时,僵尸和骷髅们弹奏和演唱了一首带爵士风格的《Remains of the day》,欢乐的曲调、“蒂姆•波顿式”的歌词,配上舞动的画面,热情洋溢的地下世界,与之后镜头一转沉闷的地上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童话的情愫在阴曹地府里散发。相反《理发师陶德》里的音乐反而是压抑难受的,影片开头便伴随着原版音乐剧开场诡异阴森的管风琴声,全剧基本以歌剧的方式呈现,“我在不断地让一个又一个并非歌手的演员来出演这部在声乐上颇有难度的音乐剧,我是逐渐意识到这一点的!这么做的好处是能与百老汇撇清关系,这也是我做电影时的愿望。虽然我的演员不是专业的歌手,他们也能用自己的声音使表演情绪丰富。通常在大型音乐作品中,声音的个性会埋没其中。而这儿,听着约翰尼•德普和阿兰里克曼的二重唱,你耳中只有他们的声音。听非专业歌手唱出美妙的歌声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我发现了电子音乐力量之所在”。[7]蒂姆•波顿在提及做《理发师陶德》音乐时兴奋地说。

蒂姆•波顿导演的电影《科学怪狗》 2012年

三、当代文化背景下对于蒂姆•波顿电影的反思

  “我在学校里是个安静的小孩,对自己也没有真正的认知,我真记不大清楚了。我有点像活在水上云端,那段日子可不是我最好的时光。我没有在中学毕业舞会上哭,也没觉得这种情况会变得严重,我有过朋友,从没和别人闹翻过, 但是没有真正去维系过友谊。我总有个感觉,人们总是因为某些我不知道的原因,急着离我而去,留下我一个人,好像我身上散发着‘给我死远点’的气场”[8]。这是蒂姆•波顿对自己童年时期记忆的表述,孤僻的性格伴随了蒂姆•波顿的童年时光,在他的电影中也能明显感觉到这种孤独悲伤忧郁的情感,正是波顿在片中的孤僻,一直保持着保护和赞美的态度。如《科学怪狗》中,孤僻的维克多总是沉迷于自己的科学世界不能自拔,对于艾格德科技展合作邀请也委婉谢绝了,电影中,想要赢得科技展而群居的艾格德是一个负面形象,而维克多最终营救了他的小狗,并得到了小镇人们的同情和认可,由此可以看出导演的情感是倾向于孤僻寡言的维克多,这显然与他自身经历有关。

  这种对于个人世界的赞美,我们也可以从蒂姆•波顿的《大鱼》中看到[9]。《大鱼》中父亲爱德华的角色设定相对比较单纯,作为贯穿全片引导故事发展的主线人物,爱德华从故事开端到高潮几乎没有经历什么变化,一直保持着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心态生活着,片中的爱德华,无论快乐还是悲伤,始终都带着一种憨厚、淳朴的笑容,这种“蒂姆•波顿式”的笑容也成为了《大鱼》的一大特征。

  爱德华的一些行为,放到现在来讲,或许可以不恰当地形容为“中二病患者”,例如爱德华离开幽灵镇时,沿途被鬼怪树枝缠绕,但当他想到“这不是我应有的死法时”,树枝恢复了原状,这一切都是心理作用的结果,不过是为自己旅途的经历添加了一些刺激的小想象,就像孩子时常披着被单,拿着玩具剑要与想象中的反派搏斗一样。《大鱼》具有被夸张童话的意思,因此也有中文译名是“弥天大谎”,这也与爱德华酷爱想象的特质相同。这样的带渲染的“吹牛”的个人故事,听者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选择嗤之以鼻,但影片结尾,为威尔接生的老医生对威尔说:“这是你出生的两个版本,你会选择哪一个?是我,我就选择这个精美设计过的童话故事”。这是波顿自己的答案——如果可以,我选择活在自己编织的美丽的童话里。

《大鱼》 剧照

  在主题上,波顿的电影还流露出了对于亲情的渴望。《剪刀手爱德华》虽然是一则悲情的童话故事,但是依旧充满了温情。贯穿影片始终的,是爱德华对于科学家父亲的深深怀念和浓浓依赖。《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神经质般的威利旺卡看似不在乎情感层面的东西,褪去嬉戏与童话的外衣,在小查理的鼓励下,威利旺卡最后见到父亲,与其相拥时,喊出了那句多年如鲠在喉的“爸爸”,心中多年的结也就此解开,回归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温馨亲情,影片结尾终于与查理一家人和谐地围坐在餐桌旁。又如电影《大鱼》讲述了一对父子从疏远到亲近,从冷战到理解的全过程。蒂姆•波顿是在他的儿子比利出生的那一年拍摄的《大鱼》,在成为一个父亲之后,拍摄《大鱼》的波顿必定是融入了许多作为父亲的情感,片中父亲爱德华以童话的方式向儿子威尔讲述着自己一生的故事,在威尔看来这是父亲用奇异的故事炫耀自己过往的经历,但是其中却有爱德华对于儿子的保护心理和他的人生智慧。比如威尔出生的那一天,爱德华因为工作没有办法赶到产房,于是编了一个在湖中抓到大鱼的故事来弥补自己的遗憾,同时也流露出对威尔的爱,威尔的降生就如那条他追寻一生的大鱼一样对他意义非凡,这大概也是蒂姆•波顿对于自己刚降临的儿子的爱,以及对于亲情的重视。《科学怪狗》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浓浓的亲情,影片一开始维克多的父母与他一起围坐在沙发上观看他自制的电影,充满温馨感,而且父亲也在支持儿子的科研兴趣的同时,一直在鼓励维克多能够走出门去接触户外的世界,最后知道维克多复活了Sparky后,即使受到了惊吓,他们也没有对儿子大发雷霆,而是选择了理性的解决,并一如既往地支持他,这应当是蒂姆•波顿一直渴望的父母的样子。童年的阴影与孤独是蒂姆•波顿创作的终极动力,在他的艺术表达与艺术创作中,挥之不去的是对美好亲情的向往,是对温馨童年的幻想。正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结尾所说:“查理得到了一座巧克力工厂,但威利旺卡得到了更好的礼物,那就是家人。”

  在蒂姆•波顿的惊悚电影所构筑的世界中,人性极致的美感永远藏匿于那些看起来黑暗恐怖的人与事之中,对于歌颂真善美的呼声融入到那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之中,孤僻古怪、外形丑陋的主人公往往被赋予着人性的光辉,比如难能可贵的纯真或者说是不畏艰险的自我奉献的精神。如2016年上映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所带给我们的感动绝不亚于他任何的一部作品。从影片开头的序幕就不难看出,每一秒散发出的依旧是属于波顿的黑暗奇幻风,诡异的哥特气质在他的镜头下可以给任何事物增添一份独属于他的魅力。蒂姆•波顿在那些凄美的爱情之后找到了黑暗色彩与童真的完美平衡点,《佩小姐的奇幻城堡》让我相信我所处的世界绝对不仅仅是眼前所展现的这般模样,这倒不是说那些尚未涉足的自然领域,而是平行于你的一套世界观,渐渐地你对于所有那些稀疏平常的事物都会有新的解读,夜半三更的月光下,走廊尽头的幽暗中,静谧中的一滴水溅起的波澜,万物皆如此。

  对于蒂姆•波顿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所谓的超能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这样的能力,拥有一双令那些怪兽垂涎欲滴的眼睛。但我们不同的是,绝大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忘记了回到幻想中的路,而那些依旧回忆得起的人则越来越与众不同,当然周围的人会不断地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你所谓的幼稚,那只不过是对于他们所失去的一次次充满嫉妒的嘲讽。

  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世界里,我们感受到的是纯真的善良和炙热的真心,电影中有着心地单纯的恐怖机器人、忠诚勇敢的僵尸狗狗、想要制造快乐的万圣节骷髅王、渴望爱情的僵尸新娘……我们在恐怖的氛围中品尝出了真情,在阴森的外表下看到了温馨。有人说:“喜欢蒂姆•波顿电影的人,就是喜欢孤独的人”。蒂姆•波顿的电影就是一个世界,它给予那些孤独的心灵避风港,让渴望被理解的人们相互拥抱。

 

  [1] [美]蒂姆•波顿(口述):《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伯顿谈伯顿》,马克•索尔兹伯里整理,胡旭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9页。
  [2] [美]蒂姆•波顿(口述):《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伯顿谈伯顿》,马克•索尔兹伯里整理,胡旭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20页。
  [3] 《科学怪狗》这部动画是波顿在迪士尼拍摄的第二部3D电影,前一部是《爱丽丝梦游仙境》。
  [4] [美]蒂姆•波顿(口述):《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伯顿谈伯顿》,马克•索尔兹伯里整理,胡旭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44页。
  [5] [美]蒂姆•波顿(口述):《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伯顿谈伯顿》,马克•索尔兹伯里整理,胡旭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146页。
  [6] [美]蒂姆•波顿(口述):《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伯顿谈伯顿》,马克•索尔兹伯里整理,胡旭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45-70、111页。
  [7] [英][美]蒂姆•波顿(口述):《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伯顿谈伯顿》,马克•索尔兹伯里整理,胡旭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257页。
  [8] [英][美]蒂姆•波顿(口述):《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伯顿谈伯顿》,马克•索尔兹伯里整理,胡旭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15页。
  [9] 孟璐:《以梦的视角解读电影〈大鱼〉中的父子冲突与父子之情》,《文学评论》,2015年第9期。

 

作者:姚童哥 金妹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09期(总第36期)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副主编:周由强(常务) 胡一峰 程阳阳
责任编辑:吴江涛

 

延伸阅读:

  重构新世纪神魔题材的“电影宇宙”

  2018年中秋假期文娱指南 民俗电影晚会旅行一网打尽

  《表演生命学》:电影表演理论的突破(陆绍阳)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